哈市优化行政审批流程提供便捷服务

04.11.2014  15:16

  走进市政府行政服务中心,田镇看了下手机,时间是9时40分。作为华润置地(哈尔滨)投资有限公司项目负责人,他开始正式办理公司在哈西一个地块的住宅开发项目审批手续。

  当天16时06分,田镇的公文包内装着3个部门办结的4个手续走出行政服务中心。他边走边给公司负责人挂电话:“太快了!按这个速度,这个月开工没问题。”

  华润置地项目审批走的是哈市新启用的建设项目审批新流程。这个流程的再造,是我市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优化审批流程过程中的攻坚战。新流程8月1日启用,审批环节减少28.7%,审批时限减少25%,办理最快的集体土地类乡企建设项目的审批时限只需19个工作日,逼近行政审批速度极限。

    重组,建设项目审批告别“小脚大鞋”

  “建设项目审批是所有审批中环节最多、流程最复杂的。过去,一个项目审批几个月的情况不少见。”哈尔滨广联工程建设咨询有限公司总经理李琚说,有人数过,一个建设项目审批下来一共盖了127个章。一年审一年建是常事儿,很多项目审批完了当年施工季节也过去了,只能第二年开工。

  要改革行政审批制度,提高行政效能,释放市场活力,给行政审批动刀子就势在必行。政府决定拿审批流程最复杂的建设项目审批开刀。市政府副秘书长单国俊说。

  建设项目审批复杂在哪儿?市政府行政服务中心副主任王军介绍,原有的建设项目审批流程只有两种,即“政府投资”和“非政府投资”。以非政府投资建设项目审批为例,从立项到开工涉及18个部门,各类审批环节42个,行政事业性收费22项,19类中介机构盖章46个,中介服务性收费33项,审批时限61个工作日。

  “不能说哪个流程的存在是错误的。但整个流程是针对所有项目中的最复杂情况设计的。”王军说。只要是非政府投资建设项目,这些流程全部都得过一遍。“就像卖鞋,卖的是最大码的,虽然所有脚都能穿进去,但很多小脚穿着不舒服,还浪费了材料。”

  优化流程做的是“量体裁衣”,设计者首先敲碎原来“通用流程”,在“大数据”的支持下,把各环节“最小颗粒化”后重新组合。他们把原有建设项目审批的两大类情况最大细分出33种情形,再根据每种情形的具体需要,编制出27个审批流程,使每个项目都有最短路径的“专用流程”。同时,对审批要件、审批环节、审批时限、审批方式和工作机制做最大限度的优化。

  前不久,哈尔滨太平国际机场扩建项目开始审批。让建设方没想到的是,踏查现场,来了十多家部门,很多部门一次解决问题。王军说,配合新的审批流程,我市建立了4个联合办理机制和牵头部门负责制、联系会议制、缺席默认制等制度,实行14个部门联合现场踏查,13个部门地下管线产权单位举行了联合会签,5个部门规划报批图联合会审,12个部门建设工程竣工联合验收,大大缩短审批时限。

  “过去的审批是政府要干什么,通过政府自身改革,现在是政府要为办事者干什么,怎么做能发挥企业主体作用,激发市场活力。”市政府副秘书长王璞这样解读这次审批改革。

  新流程实行50天,已有37个审批项目在新流程上审批。根据统计,新流程使审批部门减少18.8%,审批环节减少28.7%,审批要件减少58.6%,审批时限减少25%。

  华润置地是建设项目审批改革的第一批受益者。“华润的项目9月22日正式开始审批,原以为得审批一两个月,打算上冻前能开工就行。没想到当月施工许可就办下来了,我们拿到证当天就开工了。到现在,已经干了快一个月了。”田镇说。

    简化,一次性告知从一本书变几页纸

  今年初,哈尔滨银泰城项目负责人曾在项目审批前给市行政服务中心的人算了笔账,该项目一天的银行贷款等财务支出接近50万元。“以往在外地审批项目,最怕的是弄不明白程序,晕头转向一趟一趟白跑。”他说,跑一天,问明白一件事,一辆奔驰车没了。

  投资者的感慨让行政服务中心负责人反思,项目审批前的一次性告知提出很久了,为什么办事者还晕头转向?

  调查结果让人无奈,原来一个项目审批涉及19个部门42个环节。以往的一次性告知,就是每个环节分别的程序告知,一个办事者将得到42份一次性告知单,每份都有几页甚至十几页。“一个项目审批的所有一次性告知单都能编本书了,我们的审批人员一次都说不清所有程序。”王军说。

  用三五页纸把原来每个环节的各自告知,变成全流程一次性明白告诉办事者,这是市政府提出的新要求。

  建设项目审批流程已经细化清晰,为有针对性的一次性告知提供了条件。服务中心将建设项目审批的33种情况,分别形成33个高度简化的办事流程说明。

  大数据的作用也开始显现。新的一次性告知系统,利用大数据给行政审批的各事项进行编码和流程优选,并显现出审批环节和要件最少的路径,形成让办事者一目了然的流程一次告知单。同时,告知系统还把梳理后事项的办理信息自动推送给下一个办事部门,告知办事部门到了什么时候该干什么。

  说起被一次性告知单“带着”办审批,田镇开始还有些不适应。在市环保局窗口办理了《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报告表审批》后,按告知单,应该办理《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他来到市发改委窗口,只说了项目名,办事人员说:“早已收到程序自动通知,正等着你呢。”接下来的城乡规划局、国土局、建委也一样,每个手续都有预约,约双方的是告知系统。

  “这次审批流程变革是把整个流程设计成政府各部门围绕办事者开展工作,将原来以政府为中心变为以办事者为中心。”王璞说。

    标准化,“阳光审批”落实责任“终身追溯”

  “审批手续看似简化了,却不是为政府工作减压,而是一种职责加码,责任更重了。”单国俊说。

  新的审批流程用“电脑”管“人脑”,被称为“阳光审批”。这要求政府不是在前台“批准”,而是到后台去指导和服务,把一件事的标准和信息、国家法律法规清晰地告知办事者。

  同时,新流程实行全程实时监控,自动实时采集每个建设项目涉及的各行政审批事项的受理、承办、审核、批准、办结等环节信息,对于什么建设项目、哪个部门审批、审批的是什么事项、谁批的、何时受理的、何时办结的,可全部查证,对不按流程规范要求办理的实施问责,实现网上留痕,审批责任“终身追溯”。

  单国俊说,哈尔滨建设项目审批新流程和一次性告知系统等一系列改革,都是在大数据的帮助下,走上行政审批标准化的道路。标准化将最大限度降低审批过程中人为因素的影响,为实现依法行政,建立程序严密、制约有效的行政管理制度提供保障。

    换位思考就能善作善成

    本报评论员

  立场决定态度,态度决定效能。同样的审批事项,站在审批者的立场,就要按章办事,不管多繁琐,该走的程序必须走(这不是哪个部门、哪个人的问题,制度就是这么规定的);如果站在办事者的立场,就应该怎么方便、怎么快捷、怎么有利于项目建设就怎么办。正是有了这样的换位思考,才有了哈尔滨审批流程再造的“大手术”,才有了行政效能的“大提速”。

  对审批流程动大手术,是一种自找苦吃。以往的审批流程是“一双大鞋卖千家”,不管办事者脚大小,穿着是否舒服。把“通用流程”敲碎,再造27种流程,相当于对每个审批事项“量脚做鞋”、“量体裁衣”,辛苦的是“裁缝”,方便的是办事者。

  流程再造削减了流程,也改变着工作方式——由过去的“办事者围着各部门转”,变成“各部门围着办事者转”。这一转变的直接结果是行政效能的大提速:审批部门减少18.8%,审批环节减少28.7%,审批时限减少25%。

  更深远的影响,在于干部作风的转变。曾经,一个项目报上来,要先研究几天,再经过层层领导签字,落下一环都不行。负责审验的同志出差了,审批得停下;负责签字的领导脚崴了,审批得停下。到午休时间了就得休息,不管你排了多长时间的队;少一个手续你就得再来,不管你跑了多少趟。现在不行了,新的审批流程用“电脑”管“人脑”,每个环节都要网上留痕,谁批的、何时受理的、何时办结的,全部可查,超出时限会被问责;审批责任实行“终身追溯”,政府职责“加码”,任何审批环节都不敢怠慢。

  现代管理讲究“用制度管人,用流程管事”。制度也好,流程也罢,都是人制定的,关键在于制定者站在怎样的立场上。哈尔滨的实践再次证明,只要从群众的角度出发,啥事都好办,这也就是党的群众路线的基本要求。

  

 

  (稿源:哈尔滨新闻网-哈尔滨日报)

  (作者:吴天飞姜雪松)

  (编辑:曲晨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