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市加速农业改革进程促进农民增收

31.07.2016  08:39

  习总书记视察黑龙江时指出:“农业主要矛盾已由总量不足转变为结构性矛盾。解决这一矛盾,重在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一重要指示精神,对正在实施减玉米、增水稻、增大豆、增果菜和经济作物、增饲料作物“一减四增”农业种植结构调整的哈尔滨来说,是巨大的鞭策。随着这道供给“加减法”改革命题的步步破解,冰城黑土地潜在的发展动能得以激活和释放。

   农民

   读懂市场主动放弃玉米

  呼兰区王牛村村民玄印不仅种植谷子,还设立了自己的品牌专卖店,形成产加销一条龙产业链。2015年上海农博会上,玄印自家生产加工的500公斤小米展出一个小时就被抢购一空。随后的北京农博会上,玄印又托运了500公斤小米,同样受到疯抢。展会上的销售业绩给了玄印调整种植结构的底气,今年他将谷子种植面积从去年的106亩直接扩大到315亩。如今他的小米销售给省内各市。他说,“种植谷子+开店销售”的收益是种玉米的三倍。

  像玄印这样主动根据市场需求调整种植结构的农民在冰城越来越多。在巴彦县西集镇,比肉还贵好几倍的草莓让当地许多农民放弃玉米,走上了种植高品质果蔬的增收路。

  张显辉在当地名噪一时,因为他种植的草莓在冬天最高能卖到100多元一斤,而且供不应求。“为了保证草莓的品质,我们坚持不上化肥,这样做虽然产量上不去,但高品质的草莓带来的收益更可观。”随着越来越多村民加入张显辉兄弟的合作社,西集镇已成为巴彦县绿色蔬菜种植基地,并出现了多家以生产蔬菜、瓜果和花卉为主的专业合作社。

   政府

   宏观调控助推种植格局转型

  市场之手通过价格机制引导农民自觉调整种植结构的同时,政府的调控之手也没闲着。

  为了给农民提供及时、准确的市场供求信息,市农委从信息进村入户工程和12316服务体系建设入手,加强产前和产后信息指导,用市场大数据支撑种植结构研判与预警。针对可能滞销积压的农产品,主动做好预案,加强与主销区对接。

  前不久,市农委还发布《2016年哈尔滨蔬菜产业发展扶持意见》,提出对符合条件的蔬菜产业项目给予补贴。新建1亩大棚补贴5000元,新建1 亩温室补贴2万元……政策红利加速了农业种植结构调整步伐:截至今年上半年,全市仅经济作物就增加到197.7万亩,新增57.5万亩。

  类似调控政策在全市层面以及各个区县还有很多。在充分遵循价值规律的基础上,政府正通过宏观调控助推全市种植业大格局的整体转型。

   合作社

   规模经营让结构调整“快进

  以合作社为代表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动了土地规模经营,而土地的规模经营又成了种植结构调整的催化剂。以前,想要调整种植结构,往往是村干部一家一家地动员,跟农民算经济账……现在,合作社把土地集中起来规模化经营,紧盯市场、研判走向、及时调整种植品种已成为经营者的惯性思维。

  “去年我们19483亩入社经营土地清一色种的玉米,眼瞅着种玉米越来越不赚钱,我们当然要减种了。”金山合作社副理事长金跃伟说,今年他们种了2100亩马铃薯、2400亩大豆、2940亩高粱及杂粮、300亩青贮饲料,近四成土地从种玉米转向更适合市场需求的其他作物。

  金山合作社的转变同样也发生在冰城其他农业合作社里。截至今年上半年,全市农业合作社发展到6678个,达到规范社标准的348个,使土地规模 经营面积达1790万亩,约占哈尔滨市耕地六成。这一连串数字悄然按下种植结构调整的“快进键”:全市玉米种植面积减少242.4万亩,新增水稻面积40.7万亩,新增大豆面积57.7万亩……

   产业项目

   深加工需求引领供给侧改革

  在尚志市河东乡惠民村,农民已彻底摆脱靠天吃饭、一遇旱涝就收入不保的窘境。今年,该村引进了黑龙江省鸿洋农业公司投资1亿元的黑玉米种植及提取花青素原液和SOD酵素项目,点燃了村民种植黑玉米的热情——所有种植成本均由企业承担,农户不用掏一分钱买农资,只需提供土地,并做好田间管理,即便遇到自然灾害颗粒不收,仍可得到企业提供的每亩1000元的保底收入。今年,惠民村黑玉米种植面积达2000亩,受益农户111户,其中包括25户贫困 户。惠民村驻村“第一书记”高波为记者算了一笔账:“以前农民种普通玉米每亩收入约为700元,如今改种黑玉米每亩能多赚300元,更重要的是不愁销路零 风险。

  这种通过产业项目从需求端拉动种植结构调整、促进农民增收的模式,正在冰城黑土地上快速普及。今年1至5月,哈尔滨市农业产业化经营实现销售收入458亿元,实现利税41.2亿元,农业产业化生产基地面积已达2501万亩,比上年同期增加166万亩,占农作物播种面积的79%;参与农业产业化经 营的农户达94.8万户。哈尔滨市以“粮头食尾”“农头工尾”为引领的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正在向纵深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