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市城乡老年人生活状况抽样调查公布

06.03.2018  14:02

  日前,哈尔滨市老龄办发布“哈尔滨市城乡老年人生活状况抽样调查”报告。调查显示,截至2016年底,我市60周岁以上老年人口数为192.4万人,占总人口数的20%。预计到2020年,我市老年人口将达到252万人,占总人口的25%。目前,我市人口增长趋于平稳,但老龄人口规模大、增长速度快,人口结构加速老龄化,老龄化程度高于全省和全国水平(见图一)。我市已进入人口老龄化快速发展期,老龄人口呈现老龄化、高龄化、空巢化加速,失能老人增多,女性老人人数高于男性老人人数等特点。

   全市百岁老人215位 最老寿星112岁

  从老年人口结构上看,我市男、女老年人的比例为11.1,百岁老人男、女比例为12.12。据有关数据,我市60~69岁低龄老年人口120.8万人,占全市老年人口数的62.2%;70~79岁中龄老年人口48.4万人,占老年人口数的25.5%;80岁以上高龄老年人口23.2万人,占老年人口数12.3%。其中高龄老人增长较快,占老年人口比例从5年前的8%提高到现在的12.3%;百岁老人共有215位,占全市老年人口数的0.01%,其中最高年龄为112岁。

  我市老年人口文化程度较低,城区老年人受教育程度高于农村,受过高等教育的低龄老年人人数逐渐提高。

   心脑血管疾病居老年人慢性病首位

  调查显示,老年人基本身体机能方面普遍存在障碍;低龄老年人健康状况相对较好,中高龄老人处于带病状态的较多。受访的1940位老年人中,患慢性疾病及地方类疾病排在前五位的分别是:心脑血管疾病占45%;高血压病占35%;骨关节病26%;白内障、青光眼病占15%;胃病、肺病、糖尿病等占9%左右。很多老年人集多种慢性疾病于一身,高龄老年人更为突出。

  在对受访老年人吃饭、穿衣、上厕所、上下床、在室内走动、洗澡等6项国际通用指标判断失能、半失能老人标准情况来看:其中1~4项做不到的轻度、半失能老年人221人,占11.4%;5~6项做不到的失能老人95人,占4.9%。失能、半失能老人合计占16.3%。

   文化生活首选读报看电视听广播

  受访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种类多样,看电视、听广播的占40.1%,读书、看报的占12.3%,散步、慢跑等的占21.7%,打太极拳、做保健操等的占1.1%,跳舞的占3.2%,打乒乓球、羽毛球等的占0.6%,打麻将、下棋等的占4.3%,种花养草等的占11%,没有精神文化生活项目的仅占1.5%。

  同时,我市老年人对参加公益活动、帮扶活动热情较高,社会责任意识强烈。值得一提的是,我市老年人中,乐于帮助社区有困难老年人的占到72%。

   空巢率达六成多 “纯老户”显现

  目前,我市老年人空巢化现象比较普遍,由老年子女同住照顾老年父母的“纯老户”家庭开始显现。根据调查,受访老年人中,单独或者与配偶居住的占65.5%,空巢率已占六成以上。特别是农村“空巢率”尤为严重,“养儿防老”式的乡村家庭养老功能严重弱化。许多空巢老年人不仅得不到子女的资助、照顾和精神关怀与慰藉,同时还要照顾孙子女、做家务,农村老年人还要从事耕种土地等事务。(见图二)

  根据调查,老年人子女数平均为3人,城镇为2.5人,农村为3.5人,呈现出高龄老年人子女较多、中龄老年人子女适中、低龄老年人子女偏少的态势。此外,受访的1940位老年人中,有配偶老年人1424人,占73.4%;丧偶老年人481人,占24.8%;离婚老年人27人,占1.4%;从未结过婚的8人,占0.4%。

  在受访的老年人中,感到“有时孤独”的占30%,感到“经常孤独”的占16.19%。从受访老年人家中发生重大事件来看,排在前三位的分别是:子女失业、亲人大病和亲人去世。

   城市老年人选择2000元养老机构

  从受访老年人需要的社区老龄服务项目来看,排在前五位的分别是:上门看病的占23.9%,上门做家务的占7%,康复护理的占6.7%,心理咨询、聊天解闷的占5.8%,健康卫生服务的占3.8%。(见图三)

  在受访老年人对接受照料护理服务的场所选择方面,选择在家里占84.5%;选择白天在社区晚上回家的占0.6%;选择在养老机构的占4.1%;视情况而定的占10.8%。农村老年人大多数希望选择每月1000元左右的养老机构,城市老年人大多数希望选择2000元左右养老机构;视情况而定的有208人,占10.7%。

   老年人出行首选“大公交

  从受访老年人出行的交通方式来看,排在前四位的分别是,乘公交车的占45.9%,乘出租车的占14.8%,乘骑摩托车、电动车、自行车的占6.6%,乘地铁的占5.7%。(记者 阴祖峰 王鸿凌 制图/刘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