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大夜市的“三国争霸”

09.06.2015  12:08

  “牛一斗”烤羊排摊位吸引很多吃货驻足。

  师大夜市太火了。如今,要想不排队而吃到那几家最著名的小吃,你必须在下大雨时去。即便这样,也要抓紧买、抓紧吃,但凡雨势稍减,人马上就涌上来了。

  上一次大雨时,记者来到这里采访,刚下车就见到一位环卫工人在打着伞扫街。尽管来往车辆的鸣笛和尾气依然为食客诟病,但扫街这一幕已经展现了师大夜市的改变。

  这个有着20年历史的“野生市场”,不是一天变成知名美食街。它曾经油污满地、乌烟瘴气,让附近的居民难以忍受;摊主们深谙“游击战”精髓,打也打不掉,管也管不了,让管理部门头疼不已;甚至连摊主自己都受够了因抢地盘而发生的永无休止的争吵。那时,与这个市场有关的所有人,都迫切盼望着发生改变。

  曾经油污遍地,走道粘脚

  师大夜市的故事,要从20年前讲起,在它刚刚萌芽的时候,其实还挺受附近居民欢迎的。“这个地方原来叫沙曼屯,流动人口比较多,还挨着学校,一直都有摆摊的传统”,在文兴街住了将近30年的孙正武说,刚开始的时候,就很少的几个摊,卖点指甲刀、鞋垫啥的,也有卖小吃的,“说实话还挺好的,买点什么挺方便”。

  周边居民有需求,在此摆摊的也就越来越多,“刘家鱿鱼”的刘大姐从1999年开始在这出摊,她清楚地记得,“当时这条街上,几乎每天都有新出的摊,有时候一天好几个”。

  可是地方就那么大,出摊的人越来越多,人行道上摆不下了,就只能挤到马路上来。到2008年,“牛一斗”烤羊排杜冰雪来出摊的时候,摊位已经是里三层外三层,别说过车,连行人走路都困难。“那时候环境就已经很差了,满地的油,走道都粘脚,垃圾随便扔,烧烤都是用炭的,烟特别大”,杜冰雪说。

  摊位越来越多,环境越来越差,生意也越来越不好做。杜冰雪当时和妻子、父母、弟弟,还有两岁半的孩子挤在一个几十平方米的小屋子里,“一天只能赚一百来块钱,也就够我们一家吃饭租房子的,一点都攒不下”。2010年,无奈的杜冰雪只能把摊位交给弟弟,自己带着妻子去江北师大附近谋生。

  打!打!打!

  杜冰雪走的还算是时候,之后更乱了。居民、摊主、管理部门三方进入了无休止的混战。

  主要矛盾自然发生在居民和摊主之间。摊贩们为购物带来方便,但也把生活环境祸祸得不像样子。“垃圾遍地,乌烟瘴气。大夏天的,不开窗热,开了窗还受不了烟味。一整整到十一二点,根本没法睡觉。”本来挺喜欢这个小市场的孙正武也开始讨厌它了。

  然而居民可使用的战斗手段有限,除了扯脖子骂几句脏话解气,也没什么其他有效办法。总不能抄家伙出去干吧,只能给各种热线打电话,环保、城管、市长热线,都恨不得打“110”报警了,而这也引发了摊主和管理部门之间的“战争”。

  附近居民的不满摊主们可以不管,管理部门他们可惹不起,怎么办?“跑呗,来检查了就推车收摊”,付洪海回忆说。这是一场旷日持久的“游击战”,和兴路街道办事处副主任郭福海现在回想起来还一直摇头,“人家也不跟你发生正面冲突,你来了,人家就走,你走了,他们再来。赶上全市检查的时候,得派人在那盯到晚上十二点。不这样不行,你十点走,还有人出摊。

  低效的管理自然引起居民对管理部门的不满,时不时有人跑到街道办去骂一通,问他们“干什么吃的”。

  三方势力打得不可开交不说,摊主之间还有内部矛盾。付洪海2012年来到文兴街出摊做肉夹馍,当时好地方几乎被占满了,想要出摊怎么办呢?得从那些老摊主手里租,“一个卖凉皮的,干了很久,手里有很多摊位,他给我一个两米宽的地方,我每个月给他交600块钱。

  不想交钱咋办呢?那就只有吵,“哎,你怎么占我地方呢?”“写你名了?这条街你家开的?”这样的对话可以无限循环下去,而相同的剧情每天都在重复上演,付洪海之所以选择老老实实交钱,也就是想避免这种无意义的争吵,“一共就能卖那么几个小时货,还不够打仗的”。

  成立正规夜市,秩序好起来

  与这个市场有关的所有人都厌倦了这无休止的战争。

  这是一个注定打不掉的市场,夜市上的东西便宜实惠,周边居民和师大学生的需求摆在那里;300多个摊位背后是300多个家庭,他们需要这里的收入维持或改善生活。摊主和居民,他们互相需要又互相厌恶,这样相爱相杀的戏码,也真是虐心。

  2013年,和兴路街道办事处正式接手管理,成立正规夜市。第一步是划分区域,“原来摊位聚成一堆,道都堵死了,先得把这些摊位挪到人行道上去,然后按小吃、图书、饰品划分大块,每个摊位固定位置”,郭福海说。

  道路空出来了,接下来是保证卫生和安全,整条街上设置50多个大垃圾桶,配13名保洁和10名管理人员。每个摊主还自备小垃圾桶,垃圾及时收集。还自备橡胶地垫,保证地面清洁。安全当然更重要,摊主要办健康证,以保证食品安全。每个摊位还配灭火器,以保证生产安全。为了减少空气污染,严禁使用木炭烧烤,全部改为煤气炉,管理部门定期对煤气罐进行检查。

  摊主不用再跟管理部门打游击了,是件好事,但这么多规矩,一时还真难接受。就连按时出市收市都难。“前半年,执法局每天派人来,慢慢大家就习惯了,秩序越来越好。”郭福海说。

  下一个20年,会是什么样?

  环境好了,来的人也多了起来,每天各种奔驰、路虎往这条小街里开。生意越来越好,杜冰雪的弟弟赶紧让大哥从江北回来。就这样,离开了4年后,杜冰雪又回到文兴街师大夜市。

  现在,杜冰雪每周都有一天和其他摊主跟着市场保洁人员一起冲洗街路,虽然这是额外的工作,但杜冰雪觉得这活儿干得值,“大家都盼着这市场好,干这点活算啥呀”。杜冰雪说他对文兴街有感情,因为这里改变了他一家人的生活,所以他是真心希望这里越来越好。

  摊主们的自觉不仅体现在环境卫生的保护上,还体现在食品安全的维护上,“他家东西干不干净,你看他自己吃不吃就知道了。你们随时来看,哪有自己不吃的?我们摆摊成本低,就是用最好的材料,也一样挣钱。生意这么好,我们用得着用不好的肉吗?”付洪海一边吃着自己的烤羊排一边说,旁边还放着吃了一半的隔壁家的烤冷面。

  环境和秩序比以前好了不少,但也不代表一点问题没有,比如噪声扰民、人车混行也着实让人头疼。“是否改成步行街,不是我们能说了算。周边没什么景点,附近居民的出行方便也要考虑。”郭福海坦言,现在只能是尽量做到减少对附近居民的影响。

  师大夜市的下一个20年会是什么样?我们不清楚,就像20年前,孙正武想不到会有人开着豪车来这里吃东西一样。作为一种独特的夜间生活形态,夜市有着其不可替代性,怎样才能做到既满足市民需求,又减少对市民的影响,可能需要我们共同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