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江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创新体制机制

08.01.2015  11:47

  记者 彭溢

  “要创新人才引进、培养和使用机制,为产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撑。”2014年12月,省委书记王宪魁在省委经济工作会议上强调。

  全面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人才是关键。近年来,我省坚持以大力实施人才强省战略为主线,认真落实党管人才原则,人才引进培养热潮奔涌,人才发展机制和政策不断改革创新,人才向基层一线流动加快,为龙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撑。

   创新人才政策,搭建服务平台,为重点产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国以才立,政以才治,业以才兴。”伴随着我省转方式调结构稳增长,深入实施“五大规划”发展战略,加快建设十大重点产业,对各类人才的需求正持续增强。

  按照省委、省政府的部署,我省各有关部门围绕我省经济建设和重点产业发展需求,创新人才政策,全方位搭建服务平台,多方引进人才智力。

  不仅自己选择黑龙江,还将其海外研发团队的核心成员劝来,共同在黑龙江研发生物医药产品,有着20多年在美国从事基因工程蛋白和抗体产品开发的我国“千人计划”专家杨晓明博士告诉记者,因为这里有他想要的“舞台”。他所说的“舞台”就是我省重点发展的生物产业和与他发展思路契合的生物医药企业。杨晓明是在“海外学人黑龙江创新创业洽谈会”上与大庆福瑞邦生物科技集团成功“牵手”的。短短一年多,他的团队已拥有50余名研发人员,目前正全力进行用于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等的全人源单克隆抗体药物的开发。

  “海外学人黑龙江创新创业洽谈会”近年来持续围绕我省重点产业发展举办专题洽谈活动,广揽海外高层次人才。同时,我省围绕重点产业建设专家工作站,充分挖掘高校和科研院所人才资源优势,采取专家指导、企业主导、市场化运作的方式,引导高层次专家与企业对接,促进科技成果与产业项目紧密结合。在过去的一年里,围绕现代农业育种、农产品精深加工、煤炭精深加工和石墨等新材料研制等行业领域,重点培育了10个专家工作站。

  2013年11月,《黑龙江省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纲要》出台,确立了我省致力于打造全国第一绿色食品产业大省的战略目标。为深入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推进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的战略部署,强化人才智力支持,2014年4月,“黑龙江绿色食品产业人才招聘会”召开。7天里,现场、网络同步招聘,北大荒、完达山、九三等省内256个绿色食品企事业单位,聘得各类急需人才1125名,我省绿色食品产业专业人才紧缺现状得到一定程度缓解。2014年11月,我省创新人才管理机制,成立黑龙江绿色食品产业人才联盟,探索培养、引进和使用好各类人才,推动绿色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和可持续发展。目前,入盟各类高层次专家已达1200余人。

  应对经济发展新常态,创新集聚人才的政策机制。根据省委主要领导指示,针对我省人才队伍中的新变化、新需求、新任务及存在突出的问题,对人才培养、引进、使用、留住在政策机制上研究出台新办法,突出需求导向、激励导向,在立足稳定用好本土人才、柔性引进高端人才、注重人才向基层流动、落实党管人才原则等方面,提出切实有效的解决路径和办法;坚持“以价值体现价值、用财富回报财富”,坚持特殊支持与普惠制人才政策相结合,最大限度调动各类人才投身龙江经济社会建设的积极性。全省各市、县在人才发展政策上不断创新实践,进一步提高人才政策的开放度和影响力。强化人才智力对我省重点产业项目的支撑,2014年12月出台《黑龙江省重点企业引进优秀人才扶持办法》,设定了多层叠加的激励机制和人才引进机制,进一步激发企业创新创造活力,为解决全省经济发展缓慢问题寻求突破口和人才保障。

   专家深入一线,解决基层发展实际困难,帮助基层生成“造血细胞”

  “人能尽其才则百业兴。”近年来,按照国家和省委、省政府统一部署和安排,我省紧紧围绕“五大规划”、“十大重点产业”建设这一主题,深化拓展人才发挥作用的平台载体,采取组织选派、重点帮扶、对口支援等形式,大力实施专家服务基层行动计划,积极引导各类专家以多种形式深入一线,为基层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

  “忠信村玉米品质上乘,适合搞精深加工,应延长玉米加工产业链,除了做速冻玉米之外,还可做玉米淀粉、玉米浆,以及玉米的其他高端产品”。在鸡西市鸡东县向阳镇忠信村,参加2014年“兴凯湖智力行”活动的东北农业大学教授于国萍与村办企业的技术人员进行了密切交流,“在玉米深加工方面,东北农大有实力和能力,我可以同你们签订长期技术合作协议,为企业发展壮大提供技术支持”。于教授的到来,得益于半个月前的大学生就业创业座谈会,忠信村的大学生村官丁东暖针对该村玉米产量大、价格低、卖粮难、深加工技术缺乏提出希望得到专家指导。

  这种“农民点餐,专家掌勺”的专家服务基层新模式,成为2012年我省开展万名专家服务基层行动以来的最大亮点,它代替了以往专家讲什么农民听什么的培训模式,真正解决基层之所需。

  省委组织部牵头,指导农、科、教、卫、文等省直相关部门,针对基层需求选派省、市高层次专家到乡镇、村屯、农场和企业服务。据不完全统计,近三年,省人社厅组织国家及省内专家共举办专题学术报告百余场,开展科技推广活动受益群众达万余人,提出合理化建议500多项,现场解答科技难题2000多个。省科技厅2014年选派100名专家到中小企业生产一线,开展科技定点服务,启动工业科技特派员行动,53名工业科技特派员为70余家企业解决难题220余项。省农委选派专家和农业科技人员到基层开展技术咨询,现场指导8.5万人次。省教育厅通过支教、支农、义诊、干部挂职、讲座、培训等方式服务基层发展。

  基层公务员是党在基层的执政骨干,是党和政府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我省在公务员招录中探索实施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基层“招人难、留人难”问题得到有效缓解。我省放宽报考条件,不唯学历层次、专业限制、工作经历是举,择天下英才而用之,使全省乡镇机关的招录计划流失比例由2011年的39.4%降低到2013年的18.18%。拓宽来源渠道,优化基层公务员队伍结构,引导和鼓励广大青年到艰苦边远地区建功立业,加大从大学生村官等服务基层项目人员中考录基层公务员的力度。拓展发展空间,提升福利待遇,畅通公务员上下流动渠道,省市级机关压缩社会招录数量,加大从基层一线选调、选任、遴选公务员力度,促使考生向基层流动。2014年底,全省范围内适当调整基层公务员津贴补贴,缓解了基层公务员实际生活困难,调动了基层公务员工作积极性。

  实施“三支一扶”计划,引导高校毕业生在服务基层中实践中国梦。自2006年以来共选拔招募了8238名“三支一扶”大学生,他们埋头俯身于各地乡镇中小学、农业技术推广站和卫生院,用知识和热情照亮了基层民生事业。

   发挥对俄“桥头堡”作用,促进国际人才交流

  毗邻俄罗斯这一得天独厚的地缘优势,使得黑龙江对俄合作源远流长。尤其近年来,我省加强对俄科技合作,国际人才交流脚踏实地,逐步成为我国对俄人力资源开发与合作的“桥头堡”。

  “若没有与俄罗斯电机界最著名的科学家达尼列维奇院士为首的专家团队的密切合作,我省很难成功完成1000MW级核电汽轮发电机设计项目。”哈尔滨理工大学教授李伟力感叹。国内专家认为,“该项目实施成功,将使我国在核电汽轮发电机领域的关键设计技术跨越25年”。

  随着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建立和发展,我省全面谋划对俄人才合作,围绕国家和我省重大工程、项目和任务,以高端技术引进和实用人才培养为载体,以自主创新能力提升为目标,推动我省人才高地建设。

  ——建立常态化中俄高端技术和实用技术交流平台,促进我省对俄高端、实用技术的借鉴和消化吸收。鼓励高层次专家和团队携高端、实用技术来我省进行技术转让、技术合作、创办独资企业或合资企业。

  ——利用俄罗斯雄厚的人才优势,培养我省高端人才和领军人物。支持高薪聘请俄罗斯等国院士级专家来我省担任相应学科带头人,在从事学科建设的同时培养我省自己的学科带头人。组织我省优秀人才赴俄接受中短期在职培训,推动我省科研、生产一线的人才队伍建设。

  ——有序整合我省丰富的对俄合作渠道和资源,建设《对俄人才合作项目库、专家库和成果库》,力求资源作用最大化。

  如今,一批作用于我省乃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重点工程、国防建设的重大对俄人才合作项目已取得丰硕成果或阶段性成果。一大批核电、超导、新材料、基因工程、生物技术、农业等领域的领军人物和技术骨干得到培养,在引进消化吸收基础上的再创新能力得到明显提升。

  我省广泛开展国际人才合作,引入瑞士人才机构,促进中小企业提档升级。按照省委、省政府部署,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引进瑞士中小企业中国研发中心。2014年4月中心落户省科技大厦,这是“中瑞自由贸易协定(FTA)”签署后,瑞士在我国建立的首家中小企业服务机构。通过双方已有的培训项目合作,将为我省培养500~600名掌握先进管理技术、具有品牌创新能力的精英型中小企业管理人才。瑞士西北应用科学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鲁迪先生因对我省与瑞士中小企业培训合作作出突出贡献,2014年10月被国务院授予“中国政府友谊奖”。打造博士后人才池,服务高端科技发展。截至2014年底,我省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和工作站数量增加到199个,数量在全国排名居前,形成了学科齐全、产业覆盖、产学研结合日益紧密的博士后工作局面,大量科技人才资源为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积蓄了力量。

编辑:刘晓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