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末离职潮来临:跳槽别太“任性” 留人得见实招

04.02.2015  12:09

   春节前后跳槽换工作,渐成一些年轻人的选择。或为更好的职业发展,或为更高的薪酬待遇。

   老板最不愿意看到的是,自己寄予厚望的员工又要跳槽。好不容易培养起来的人才,可能转眼间就为竞争对手干活去了,真不甘心。不少企业为了挽留优秀员工,使出种种招数:为员工买返程火车票,加工资,过年上班后再发年终奖……

   员工最纠结的是,今年自己是“跳”还是“不跳”?业内人士建议,不要在跳槽中迷失自己,找准自己的职业兴趣和发展潜力最重要。

   职场:过半职场人不到一年半就要找下家

  来自西安的刘先生称,最近之所以产生跳槽的想法,是觉得自己的付出和回报不成正比。与自己同时进入公司的同事已得到升迁,而他不仅没有升职,年底还要经常加班,很辛苦。

  全球职业社交平台领英日前发布的《中国职场人士跳槽报告》显示,中国职场人士的平均在职时间仅为34个月。一般来说,从开始留意跳槽机会,历经筛选、面试、协议、辞职等过程需要半年,也就是说一半以上中国职场人士在一家公司安心工作不到一年半,就开始了辞职跳槽的准备。

  另一项调研显示,跳槽正成为中国职场人士的一种习惯。其中,约20%的被调查者表示正主动寻找下一个工作,这部分人被称为“主动求职者”;80%属于“被动求职者”,他们当中只有12%的人表示暂时对找新工作不感兴趣,53%的人愿意同招聘人员进行接触并商讨新的职业机会,另外13%的人则在自己的关系网内讨论求职机会。

  涌入职场的90后越来越多,但他们对企业以及工作岗位的忠诚度却在持续下降。智联招聘近期发布的《2014年秋季白领跳槽指数调研报告》显示,90后职场人中,有跳槽想法(含正在办理入职/离职、更新简历和有意向)的比例为55.4%,而在80后群体中,这一比例为47.3%。

  智联招聘人力资源专家分析,在90后群体心目中,“企业不再是我家,岗位不感兴趣我就跳”。工作对于90后来说不仅是一个收入的来源,更是实现自我价值的重要部分,因此,刚入职场的90后通过自己对职场的自我认知和了解,也在做着大胆的调整。

  大学刚刚毕业一年的黄女士,现如今在一家公司做出纳。虽然才毕业一年,但这已是她的第三份工作了。最初黄女士是在一家小公司做文员,工资就特别低,不久就辞职。第二份工作是在一家培训机构代课,每天下班都非常晚,黄女士觉得这份工作特别辛苦,上了不到3个月就辞职了。

   原因:不满发展空间、薪酬等因素跳槽

  调查显示,员工的高跳槽率主要与职业发展空间、薪酬、年终奖、工作压力有关系。

  ——对职业发展空间和薪酬不满

  在2014年秋季白领跳槽原因中,“对职业发展空间不满”排名第一,占比56%左右,“对薪酬水平不满”排名第二。

  对于这个调查结果,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研究员程杰认为,追求职业发展空间的背后,其实也是在追求更高的工资水平。“薪酬待遇始终还是首要考虑的问题,工资永远是最重要的因素”。

  担任一家合资公司助理的党女士称,自己准备跳槽不是最近才想的,而是早就萌生的念头。她从来没有把自己供职的小公司当成自己的最终选择,无论薪水还是待遇,公司给的都离她的要求太远。“最近刚好有合适的工作在眼前,因此有了跳槽想法。”党女士称。

  调查显示,白领们在衡量一份工作的薪酬福利水平时,年终奖的重要度达到了3.80(满分5分),而且,年终奖还对白领来年的职业变动有一定的影响。当被问及是否会因为年终奖发放情况而选择跳槽时,四成白领明确表示“会”。

  但有的企业,年终奖少到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对员工的跳槽选择则没什么影响。在一家化工公司工作的刘小姐在招聘会上刚刚签约了新东家,她说,因为跳槽,公司的年终奖肯定是拿不到了,不过她不在乎。“你猜猜有多少?我都替老板不好意思,只有500元。比起跳槽加的薪,也就没什么好可惜的。”

  ——工作压力大,追求工作生活平衡

  除了职业发展和薪酬水平等现实原因,工作压力大、追求工作生活的平衡也成为年轻白领想跳槽的重要原因之一。

  智联招聘此前的年度最佳雇主调研发现,“获取生活与工作的平衡”是中国各城市职场人未来3年职业规划的首要目标。

  在生活和工作之间,如何取得良好的平衡?这个问题其实可一拆为二:工作中能挣得多少收入?工作之余有多少闲暇时间?这正成为越来越多求职者在找工作或者换工作时考虑的两个问题。

  专家认为,企业和雇主在提供丰厚薪资的同时,也应该提供更多闲暇时间或者其他人性化福利。“这对求职者来说会更有吸引力,也能提升员工的积极性和好感。”

编辑:刘晓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