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0年韩山书院迎“重光”丘逢甲曾在此讲学
林伦伦、陈伟南等为韩山书院揭牌。
韩山书院一瞥。
清末的韩山书院及周围环境之一(潮州市博物馆黄舒泓提供)
早在800多年前的南宋年间,潮州在6年里先后建起了两座书院,史载“潮二书院,他郡所无,文风之盛,亦所不及也”。其中,韩山书院是如今的潮汕乃至岭东地区最早的书院,也是据可查资料显示为继东莞的力瀛书院之后广东古代的第二间书院。
韩山书院在1903年改制改名为“惠潮嘉师范学堂”,后来再几经更名,最后成了今天的韩山师范学院——这所坐落在韩江畔、韩山上、韩文公祠边的高等学府,于百余年后,提倡并推动“重光”了韩山书院。
10月28日,韩山书院的“重光”,已经不仅仅是对一座名存实亡的旧书院名称的“重生”——在现任韩山师范学院校长林伦伦看来,更将是教育模式的“重生”。除按照旧制聘设“山长”一职之外,韩山书院还请来多名学界翘楚作为顾问和聘请研究员——800年后,韩山书院重新开讲育人。●文/图许端阳
韩愈之后山水姓韩
如果要选出一位在历史上对于当今潮汕地区影响最大的人物,相信“文起八代之衰”的“唐宋八大家之首”韩愈应该是深孚众望。现在的潮州市,有韩江、韩山、韩堤、韩文公祠等名,凡冠“韩”字,皆是为纪念韩愈在潮——也正因为此,有“不虚南谪八千里,赢得江山都姓韩”的赞誉。
韩愈在《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中写道:“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阳路八千。”819年正月,唐宪宗下旨打开皇家寺院法门寺供奉释迦牟尼佛指骨舍利的浮屠塔,接指骨入长安供奉。韩愈上书《论佛骨表》,力劝皇帝莫迎指骨,而是将其“投诸水火,永绝根本”。韩愈谏迎佛骨一事令皇帝震怒,险被处以极刑,后经众臣劝谏,韩愈被贬为潮州刺史。
韩愈从到任到离任,在潮州的时间其实不到8个月。而潮州,在当时中原人看来是“蛮夷之地”,虽已开化,但是距离文化中心的中原地带较远,文化教育普及率偏低。
韩愈担任潮州刺史时,政绩可概括为“驱除鳄鱼,释放奴隶,重兴州学,发展农业”,其中两件尤为现在的潮州人所称道,其中之一颇有传奇色彩,传说韩愈书写《祭鳄鱼文》消除了韩江上祸害百姓的鳄鱼灾害。当然了,当时鳄鱼祸害的这条江原名“恶溪”,韩愈走后才改名叫做韩江。
不过,韩愈带给潮州最大的影响是振兴了当地的教育。韩愈到来此地,建立了一批学堂,大兴文化教育。相传,韩愈找来了潮汕有名的秀才,如赵德等,和他一起办学,并将自己在潮的所有俸禄几乎全部投入办学,从此好学崇文之风大盛。
南宋末年,当时潮州府大概7万户,但那时潮州人参加科举的考生超过万人,足见韩愈莅潮后文风大盛的景象。
思韩之故而有书院
而正是在南宋年间,在原来潮州城南郊外的韩文公庙边建成了一所书院,名曰“韩山书院”。
书院制度始于唐宋,在宋理宗时期朝廷大力褒奖宣讲理学的书院,地方官府也遍设书院。声势所及,潮州也在淳祐三年(1243年)创办了韩山书院,书院由地方最高行政长官——知州倡设,与州学并行不悖。
韩山书院创办6年后,另外一所元公书院也在潮州创办。“韩山书院是潮州府乃至整个岭东地区历史上最早兴办的书院”,据韩山师范学院林伦伦校长介绍说,韩山书院是在原韩文公(昌黎伯)庙遗址上新建的。当时书院并不在湘子桥东笔架山麓韩山师院今址,也不在今城南小学址,其遗址在今潮州市南郊的蔡陇村地名“圣者亭”处。经过历代的搬迁,后来才搬到现在韩文公祠的地址。
据潮州宋元年间的方志《三阳志》记载,韩山书院“外敞二门,中峙讲堂,匾题‘城南书庄’,后为祠,匾题‘泰山北斗’,祀韩愈,配祀赵德;两庑设由道、行义、进学、勤业4斋,仓廪庖湢井厕俱备,拨田亩山地为廪士之费。设洞主1员,郡守为之;山长1员,郡博士为之;堂长、司计各1员,斋长4员。斋生额20名。春秋各课试1次,内容为‘四书’讲义。春秋各祭祀1次。”
可以说,在淳祐三年由当时的知州郑良臣主持修建的韩山书院在当时的教学环境比较优越,并有政府拨给的土地作为收入来源,共20名学生。而且由当地官员兼任“洞主”,聘请贤能担任“山长”,在每年的春天和秋天两个季节以“四书”为内容进行考试。同时,在承担教学任务的同时,书院也承担着供祀韩愈的职能。所以在潮州当地,有“潮人以思韩之故,而有庙祀,而有书院,匾以韩山”的说法。
历遭劫难坚持办学
在韩山书院的办学过程中并非一番风顺,而是面对着重重的劫难,甚至一段时间内书院荡然无存。但幸运的是,韩山书院仍然在数百年来地方官府的支持下得到多次重建搬迁,但一直将文教事业延续到近代。
最早在1269年,也就是兴学之后不到30年,韩山书院的建筑基本结构已经“不堪负荷,摇摇欲坠”,当时的潮州通判林式之得知这一情况后,在前方与元军战事吃紧、后防盗寇骚扰、官府应接不暇之际仍然“自出俸金40两”进行修缮。
9年之后,元军的战火便燃烧到潮汕大地,地方力量与其殊死战斗,书院受到战火殃及,讲堂、庙宇及附近的亭台都被破坏,可以说是荡然无存。所幸在六年之后,韩山书院又在元朝政府的帮助下重建起来,虽然规模相对较小,但在战后社会动乱之际,能够先行恢复书院规制,已属不易。
1331年夏天,韩山书院在元朝政府的支持下得以扩建,扩建后的书院祠堂、庙宇、讲堂、斋舍、厨房、仓库一一具备,“宏伟壮观,远比以前为胜”。但可惜的是,扩建的书院却在1352年遭遇的一次大火中再次遭到毁灭性破坏。
直到1366年的冬天,在元朝将亡之际,一位西夏人那木翰出任潮州路总管。他“着意恢复书院建制”,并把书院迁至城里,也就是韩山师范学院林伦伦校长所言“今城南小学址”,书院在该处兴学直到清初。
清康熙30年,书院又搬新址,搬到“湘子桥东笔架山麓韩山师院今址”,并改名为“昌黎书院”。后于雍正10年,又改回“韩山书院”。这时的韩山书院已经是惠潮嘉道属书院,成为惠州、潮州、嘉应州地区的最高学府之一。
书院山长有丘逢甲
书院的山长是历代对书院讲学者的称谓,一般聘请有识之士担任。
在韩山书院的历史上,最为当今所熟知的山长当属写下“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的爱国诗人丘逢甲了。
丘逢甲祖籍嘉应州镇平(今广东蕉岭),出生于台湾,1889年己丑科同进士出身,授任工部主事。但丘逢甲无意在京做官返回台湾,到台湾台中衡文书院担任主讲,在台湾的台南和嘉义教育新学。
1895年4月,清政府同日本签订《马关条约》,台湾岛及其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5月23日,丘逢甲担任台湾义勇军统领,率当地民众武装抗日。不过由于抗日力量势单力薄,抵抗未能奏效,丘逢甲1895年秋内渡广东。
1897年,丘逢甲受潮州知府李士彬的邀请,出任韩山书院山长,掌教书院。但据记载,因为丘逢甲在书院推行新学而遭到旧势力的抵制,在同年底“愤而辞职”。
此后,丘逢甲还曾掌教过潮阳东山书院、澄海景韩书院。1901年,丘逢甲在汕头筹办了岭东近代第一所新式学校——岭东同文学堂。
1903年,韩山书院改名为“惠潮嘉师范学堂”,开始以西方新式教育方式办学,成为全国第一批、广东省第一所专门培养师资的学校。历经数次更名,成为今天的韩山师范学院。
百岁饶老荣誉山长
2015年10月28日,韩山书院“重光”揭牌仪式在韩山师范学院西区举行,与此同时,刚过百岁诞辰的饶宗颐教授以及香港潮属社团总会创会主席陈伟南先生被聘为韩山书院的荣誉山长。
韩山书院的“重光”,是由韩山师范学院的学校领导林伦伦等人在2014年设想并提出的,得到许多校友的拥护和支持,并由韩师校友管乔中、张湘等出资,在原校史馆的基础上修建的。
在百余年后,韩山书院这块将近800余年的招牌得到了“重光”。谈及此事,韩山师范学院校长林伦伦表示:“今天的‘重光’,是让一座已经名存实亡的旧书院‘重生’:一是名称上的重生;二是教育模式的重生。”
韩山书院常务副山长李伟雄介绍说,韩山书院先期开展“国学与岭东人文研究”系列学术活动,通过邀请海内外专家学者,以讲座、论坛、学术沙龙等形式,融合潮学与客家学,推动岭东人文这一独立、完整的文化地域概念研究。接下来还将资助海内外专家学者就国学、书院、岭东人文精神内涵及价值、岭东人文名家个案等进行课题研究。
除传统国学课程之外,“重光”后的韩山书院的亮点还在于岭东人文研究。林伦伦表示:“韩山书院提倡岭东人文,一是基于在明清、民国时期就存在的区域历史文化的事实;二是有鉴于1991年底潮汕一分为三以后,行政分割、资源破碎化以后现象而重新提出来的,旨在提倡以宽广的胸怀谋划资源共享、共同发展大事业,而不是互相守住有限的资源,自为夜郎。”百岁饶老荣誉山长
2015年10月28日,韩山书院重光揭牌仪式在韩山师范学院西区举行,与此同时,刚过百岁诞辰的饶宗颐教授以及香港潮属社团总会创会主席陈伟南先生被聘为韩山书院的荣誉山长。
韩山书院的“重光”,是由韩山师范学院的学校领导林伦伦等人在2014年设想并提出的,得到许多校友的拥护和支持,并由韩师校友管乔中、张湘等出资,在原校史馆的基础上修建的。
在百余年后,韩山书院这块将近800余年的招牌得到了“重光”。谈及此事,韩山师范学院校长林伦伦表示:“今天的‘重光’,是让一座已经名存实亡的旧书院‘重生’:一是名称上的重生;二是教育模式的重生。”
韩山书院常务副山长李伟雄介绍说,韩山书院先期开展“国学与岭东人文研究”系列学术活动,通过邀请海内外专家学者,以讲座、论坛、学术沙龙等形式,融合潮学与客家学,推动岭东人文这一独立、完整的文化地域概念研究。接下来还将资助海内外专家学者就国学、书院、岭东人文精神内涵及价值、岭东人文名家个案等进行课题研究。
除传统国学课程之外,“重光”后的韩山书院的亮点还在于岭东人文研究。林伦伦表示:“韩山书院提倡岭东人文,一是基于在明清、民国时期就存在的区域历史文化的事实;二是有鉴于1991年底潮汕一分为三以后,行政分割、资源破碎化以后现象而重新提出来的,旨在提倡以宽广的胸怀谋划资源共享、共同发展大事业,而不是互相守住有限的资源,自为夜郎。”
学生研修需时一年
韩山书院已面向韩山师范学院大二、大三学生招收了30名“国学与岭东人文研修班”的学生。最终,不仅有来自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与历史文化学院的学生,也有来自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生命科学与食品科技学院的学生通过入学考试,进入研修班学习。研修班以选修课的形式开展,共分为120个课时,历时1学年,均为博士学历以上的老师授课,授课内容包括国学经典导读与岭东人文研究讲座等。同时,还有琴棋书画等古代文人修身所必须掌握的技能学习。
“重振传统文化教育。大学生的培养不光是文化知识的教育,更不仅仅是考试科目的成绩优秀,重要的是‘育人’,是一种综合素质教育,或者说是高尚人格的培养。”林伦伦校长表示,采用书院式教育方法,教学国学与岭东人文,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高尚情操和家乡情怀,是一种很好的方法。未来书院还将进一步把国学与岭东人文研修班提升为博雅班,加上一些新的哲学、人文社会科学和科技知识的教育,尤其是哲学思辨能力的培养。”
目前,韩山书院已经邀请到北京大学中文系陈平原教授、龚鹏程教授,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古文字研究所所长陈伟武担任韩山书院的顾问,并拟邀请对岭东文化有研究的专家学者作为特约研究员,对专项课题进行研究。
韩山书院的顾问陈伟武教授表示,韩山书院为岭东文化研究搭建了一个非常好的舞台,同时也是目前省内唯一一家以高校为依托而进行学术研究的书院。他看好将来的韩山书院可以与湖南的岳麓书院、江西的白鹿洞书院相媲美。
名词解释
书院
据《中国教育史简编》(毛礼锐主编):书院是我国封建社会特有的一种教育组织形式。它是以私人创办为主。积聚大量图书、教学活动与学术研究相结合的高等教育机构。
书院作为一种中国古代重要的教育机构,发端于唐而勃兴于宋,虽然在各个时代的内涵与功能有所差异,但大多是士子读书讲学、家族聚书兴教的地方,在唐朝多因官学废弛而出现,作为国家文教衰微的补偿。一般书院既教习儒家经典,又设立供祀孔子及其高徒的祠庙,集教学、藏书、供祀三个功能于一身,是介于官方与民间之间的非正式学习空间。
北宋时期,由于统治者重视“州学”,书院或被合并为州学或荒废,境况惨淡。到了南宋,由于兵乱,书院又得到重视。随着程朱理学在宋理宗时期奠定地位,在朱熹的推崇下,后经朝廷倡导,书院以“官学”的名义开始遍布全国。
编辑:李笑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