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作业为何变为了“考父母”?

16.10.2015  17:53

  近日,成都李女士向记者展示了一份让她头疼的幼儿园作业:“各位亲,请在国庆放假期间,为幼儿准备不同肤色的小朋友、中国有名的建筑、世界有名的建筑以及国旗国徽图片,并丰富幼儿的相关知识,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做成简报。”孩子的事不可能不做,而且还不能太过敷衍去做,最终,她找到自己在广告公司做美编的朋友协助她完成作业。对此,不少幼儿园孩子的爹妈吐槽“求放过”。父母们说,这还是较“常规”的题目,还有令家长们“崩溃”的题目,比如做木工,做泡菜,做电视。(10月15日《华西都市报》)

  很多人对幼儿园布置这样的题目感到不解,这不明明是布置给孩子父母的吗?难道老师们连这点常识都没有———四五岁的孩子,怎么能完成这么难度大的题目?其实,不是老师不懂,而是很多人没看懂,老师布置这些题目,并非想真正锻炼学生,而是想借此展示“教学成果”。试想,在老师的引导下,四五岁的孩子会交上完成得那么漂亮的手工作品,能用废料做出一个电视机,这是多么了不起的“教育创新”。故而,这背后的教育评价导向很值得反思。

  比如,有的幼儿园公开课,老师教学生唱歌,课堂上有专家来观摩教学活动,一首歌老师一教,孩子们很快就会唱。专家们问孩子,这是第一次学吗?孩子们认真回答,这是刚学的。于是专家对老师的教学给予高度评价:有办法、有效果。但真实情况是什么呢?老师已经在学校教过孩子们多次了,还告诉孩子,一定要说是第一次学,这样你们会得一朵小红花。

  学校的行为当然要批评,因为这是对孩子的反教育,教孩子说谎,而观摩的专家就更应该追问,这种观摩只是演戏。这是目前教育评价的弊端,行政评价与功利勾连,并没有坚守教育规则。改革这样的评价模式,推行专业评价势在必然。

  这样的教育活动,不但增加孩子父母的负担,更严重的问题是,培养孩子不良的行为习惯和意识,比如,依赖父母完成作业———老师会对作业进行评比,有的作业完成得好,孩子们知道是他父母完成的,因此,会要求自己的父母做得更好,还会对父母进行攀比———觉得别人的父母更能干。

  幼儿园老师可以告诉家长适当参与作业,做孩子的指导和帮手,但是,手工作业应该以孩子为主体完成,不能由家长包办代替。为此,在布置作业时,应该结合孩子的身心特点,应该是孩子基本能独立完成的,如果作业超出了孩子的认知范畴,那就不是给孩子布置作业,而是给家长布置作业了。比如,收集中国有名的建筑图片,四五岁的幼儿,怎么知道哪些建筑有名,这不是由父母去收集吗?而收集来的图片,除了完成收集任务外,对孩子有什么教育意义呢?让他们记住这些有名建筑吗?这样的题目,还不如让小朋友去观察自己家附近校区的大门,把它们画下来,选出自己认为最好看的大门。

  培养孩子,需要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三位一体,但是,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是有不同分工的,学校教育的重点是知识教育,而家庭教育的核心是做人的教育,不能让家长作为孩子回家作业的监督员、批改员,更不能成为代做员。否则,家庭教育就成了学校教育的附庸,孩子很难得到全面的、完整的教育。

编辑:张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