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4岁男童患血癌 听见医生催缴药费主动要求回家

10.10.2014  17:57

  化疗药物有很多副作用,坚强的小浩琛却从不撒娇落泪,他知道能留在医院已是不易。

  温暖692号●温暖诉求

  花都4岁血癌男童等钱救命,家长疑恶劣环境是致病元凶

  几年如一日,黄艳玲的一天这样开始:天亮即起床,简单洗漱,吃几口早餐,贴着儿子练浩琛的耳朵说再见,然后出门赶去村里的工厂。厂里订单比较多的时候,除了中餐和晚餐时可以各休息一个小时,黄艳玲要一直从早上8点干到深夜12点。丈夫练伟东一年前辞工,专心家事,夫妻俩各司其职,安享平静生活。今年5月底,4岁多的练浩琛查出患有白血病,这个三口之家的幸福走到终点。“终于有了和儿子相处的时间,但却没想到是在医院里,生活真是讽刺。”守在医院,黄艳玲悲苦难言。

    “我们从不敢喝村里的自来水”

  花都区狮岭镇振兴村村民并不担忧就业,一众皮具厂、五金厂盘踞村中,给村民带来收入的同时,也在迅速改变当地的环境。“我们从不敢喝村里的自来水,水里总有一股很重的消毒水味道,很臭,我们都是买5块钱一桶的桶装水喝。村里空气中也总是弥漫着刺鼻的气味,再也没有人种地了,地都被征收盖厂了,每年会给村民一点分红。”黄艳玲说,村里的年轻人很多都在当地的厂里打工,一来赚的钱比种地务农要多,二来也可以就近照顾家里。

  黄艳玲和村民们一起忙碌在工厂里,一天忙到晚,每个月能有4000元左右的收入,这是一家三口每月所有的生活费用。虽然平时很累很忙,但看着儿子逐渐健康长大,黄艳玲觉得再苦再累都是值得的。

  2014年5月底,练浩琛突然发起高烧,脸色苍白。在花都当地的医院打完退烧针后,浩琛的病情却未见明显好转。端午节前一天,黄艳玲带着儿子来到广州市区,她要找大医院给浩琛做个检查才能放下心来。可让黄艳玲万万没想到的是,在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小浩琛的诊断结果是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医生说得这个病跟他的生活环境有一定关系。都怪我,平时周末加班就带他到工厂去玩,那里都是胶水味,环境很不好。”看着儿子承受病痛,黄艳玲心疼不已,只能不断地责怪自己,“等孩子病治好了,我们再也不回村里住了,那里污染太重。“黄艳玲在心里默默地规划着未来。

    “没钱治了,妈妈我们回家吧”

  端午节后,黄艳玲带着小浩琛到广州南方医院住院治疗,开始了化疗疗程。不幸中的万幸,小浩琛的白血病属于标危型,治愈的几率非常高,而且只要化疗能缓解病情,就不需要做骨髓移植。在了解情况后,黄艳玲夫妻俩的心里踏实了一些,他们对治好浩琛的病又多了一些希望。

  然而,现实的残酷却在一次又一次考验着这个家庭。化疗进行到第二个疗程,小浩琛出现了肺部感染,单单这个感染就花去了4万多元。如今,小浩琛的第三个疗程才刚刚开始,可是医疗费用已经高达12万元左右,这些钱大部分都是亲戚朋友凑出来的,还有医保能报销的钱也都放进去用了。

  “感染肺部时,我们实在借不到钱了就欠费了,医生来催我们缴费,被孩子听到了,他就对我说;‘没钱治了,妈妈我们回家吧’。当时听到这句话,我忍不住哭了出来。”黄艳玲流泪描述当时情景,并感恩自己的亲友,在浩琛最危难的时候凑钱过来,助他渡过难关。她说,如果接下来一切顺利,小浩琛还要再做三个疗程的化疗,还要10万元左右。“我们手里没有多少钱了,就怕儿子万一再感染,可能真得前功尽弃。”

  温暖527号●回访

   还差10万妈妈骨髓便可移入女儿体内

  再炎热的天气,赖丽洁都不肯摘掉口罩。“只有戴好口罩,才能挡住细菌。”她低声说,爸爸妈妈花了很多钱为她治病,如果自己不努力,“好几十万元”就白花了。赖普荣坐在床边的凉席上,拉着女儿的手微笑静听,用目光给她赞许和鼓励。“病情好转,更不能掉以轻心。”赖普荣告诉记者,自新快报天天公益刊出丽洁的求助故事后,女儿得到四方救助,安度险境,“她和妈妈完成(骨髓)配型,但还有10万元费用缺口”。

  去年今日,丽洁在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检出白血病,当时6岁的她刚刚入学月余,为了治病泪别校园,住进医院。女儿生病后,赖普荣忍痛将4岁的儿子送回广西老家,至今不得相见。“我一直在广州永和打工,一个人的工资养活一家四口人,如果两个孩子都留在身边,别说给丽洁治病,吃饭都成问题。”赖普荣并无积蓄,靠四处借贷撑了两个月,山穷水尽时,只能求助媒体(详见本报2014年1月2日A11版相关报道)。

  让他感动的是,一则求助故事为丽洁带来生命的希望,“广东恤孤助学会,小天使基金,还有我的工友和陌生的好心人,都伸出援手帮丽洁。”赖普荣说,治疗至今,丽洁的治疗花费接近50万元,其中十多万元为社会捐款,“丽洁身上寄托了太多人的关怀,所以我们必须坚持到底,让孩子恢复健康,回报社会。”

  记者了解到,目前丽洁健康状况向好,只要筹到最后10万元费用,便可入仓移入妈妈的骨髓,重建造血系统。

编辑:李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