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三代守墓人寻找冰城烈士亲人

17.07.2017  11:40

两位烈士的墓地。 《现代生活报》记者 冯耀华/摄

  “我想寻找谷振忠烈士、刘芬烈士的亲人,让他们来广西看一看安葬在这里的先烈,以告慰逝者,也让烈士亲人不留遗憾。”第二代守墓人、54岁的潘盛辉在电话中对记者说。

  武鸣县锣圩镇旧圩村位于广西南宁市以北63公里。1950年,这里发生了一场激烈的剿匪战斗,解放军战士谷振忠、刘芬英勇牺牲,长眠在广西的土地上。从那一刻起,潘盛辉的父亲潘世荣就承担起守墓的义务。到如今整整67个年头,潘世荣老人已经故去,接替他的是第二代、第三代潘家人。

  A 解放军部队剿匪 两位烈士曾在潘家小住

  武鸣县锣圩镇旧圩村烈士墓位于村口路边的一棵老树之下,由大理石砌筑而成。墓碑有一人多高,上面的红色五角星格外醒目,在“谷振忠、刘芬革命烈士之墓”字样下方有一副对联“生的伟大、死的光荣”,横批“万世流芳”。烈士墓庄严肃穆,仿佛在向人们讲述那场惨烈的战斗。墓志铭写道:英勇牺牲的谷振忠、刘芳两位烈士,你们在长期艰苦的革命斗争中曾历尽了千辛万苦,从东北到华北,从中原到边疆,跨过黄河,渡过长江,为人民除害。但不幸的你们在1950年冬,在建设新广西,在爬山越岭的艰苦剿匪战斗中英勇倒下了,为党为人民流尽了最后一滴血。墓碑记录显示,谷振忠、刘芬两位烈士隶属于中国人民解放军某团42大队炮二连。

  潘世荣的妻子、95岁的兰志英对67年前的往事记忆犹新。她介绍,1950年,武鸣匪患猖獗,为了解放广西,解放军一支剿匪部队来到锣圩镇旧圩村驻扎,在村外搭了一个大棚子做厨房,晚上战士就到各家各户与老百姓同住。谷振忠和刘芬就住在潘家,当时,大儿子潘正生刚刚3岁,谷振忠和刘芬都曾经抱过他。看着孩子可爱,谷振忠还将一本笔记本和半截梳子送给潘家。

义务守墓的潘家人。 《现代生活报》记者 冯耀华/摄

  B 两位战士牺牲 老潘亲手将烈士安葬

  潘盛辉的父亲潘世荣读过一些书,会讲普通话,自告奋勇当起了解放军的向导,协助解放军熟悉地形。1950年冬,解放军先头部队从旧圩村前往山上剿匪。由于山高岭深,对地形不熟,谷振忠和刘芳中了土匪埋伏,被残忍杀害。

  第二天,潘世荣带领解放军主力部队进山,找到了两位战士的遗体,现场惨不忍睹。潘世荣和解放军战士一起把烈士遗体抬回村里,并按照壮族的风俗习惯做了两副棺材,亲手把他们安葬在旧圩村旁的这座烈士墓里。

  由于与两位烈士朝夕相处了一段日子,且目睹了二人牺牲的惨烈。从那一刻起,潘世荣老人就承担起了为二人守墓的义务。每逢清明前后,当地学校都会组织学生前来祭扫烈士墓,听潘世荣讲述发生在锣圩镇一带的剿匪革命故事。

   C 一家三代为烈士守墓 当成自家祖坟照顾

  受到潘世荣的影响,潘家的5个儿子中有4人参军,未参军的小儿子潘盛辉在南宁市公安局工作。潘盛辉告诉记者,记得他读小学的时候,每年清明节前后,全镇小学生都会来到烈士墓前扫墓,学校请他的父亲潘世荣给大家讲革命故事。潘世荣每请必到,从不嫌麻烦,讲到动情处,常常声泪俱下。在锣圩镇,无论50多岁的中年人,还是20多岁的年轻人,几乎每个在镇上读过书的人都听过潘世荣讲的革命故事。

  潘世荣对自家的孩子更是严格要求。他对孩子们说:“清明节时,一定要记得到烈士墓祭扫、上香。他们就是你们的叔叔,以后如果我不在了,你们也要继续干下去,把它当成咱家的祖坟一样照顾好。

  几年前,潘世荣患病过世。临终前,给4个儿子留下遗言:“如果有可能将烈士墓重新修缮,最好能够找到烈士的亲人。你们要像一家人一样走动。

  2012年,兄弟五人决定实现父亲的遗愿,在取得武鸣县民政局的支持后,几人自筹资金,亲自动手,重新修缮了烈士墓。

  如今,潘家第二代守墓人最小的已经50多岁。于是,老三潘正珠的儿子、33岁的潘忠泽又承担起守墓的义务,成为潘家第三代守墓人。

  D 潘家求助媒体 一起寻找烈士亲人

  采访中,潘盛辉说,潘家会像亲人一样守好墓,并一直坚持下去,让英烈故事一代代传颂。同时,潘家也有一些遗憾,因为从1950年守墓至今,从没有见过谷振忠、刘芬两位烈士的亲人前来祭扫。

  “很可能烈士的亲人还不知道他们长眠于此。”潘盛辉猜测。据兰志英老人回忆,两位烈士牺牲时只有20多岁,很年轻。在他们牺牲前闲聊时,曾听说谷振忠来自黑龙江省哈尔滨市,是四野的部队。

  寻找烈士亲人,这是潘世荣临终前的遗愿。多少年来,潘家三代多次努力,都未能如愿。日前,他们向广西日报传媒集团《当代生活报》求助,希望通过媒体的力量寻找烈士亲人。《当代生活报》又与《哈尔滨日报》取得联系,两家来自于祖国南北、跨越数千公里的媒体将携手,启动寻找烈士亲人的行动。

  如果,您了解那段历史;如果,您是谷振忠、刘芬的亲人、战友或有两位烈士的线索……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记者电话:136045066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