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安为富民增收“精准制导”

10.12.2015  09:41

  为推进落实“百招十万”模式,该县成立促进农民增收工作领导小组,实行县级领导、县直部门、乡镇干部、村党组织书记包抓富民增收工作机制,鼓励发动干部带头示范,完善服务体系,挖掘培育各类致富典型,有关部门和乡镇通过各种途径宣传“百招十万”、宣传致富典型、宣传种养技术、宣传各类政策,营造浓厚氛围。 

  通过“百招十万”为富民增收“精准制导”,到2020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将达到2.2万元,年均增长10%以上,年收入10万元以上的农户达到3万户,其中年收入20万元的户数达到7500户,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致富。 

  对于“百招十万”的提出,庆安县委书记、县长李英男说:“这是我们从群众创造的经验中总结出来的。群众的创造才有生命力,也才有更强的引带力。” 

  毛豆套种玉米、马铃薯套种向日葵、黄瓜复种秋白菜、两茬白菜轮作,这是庆安县民乐镇民富村王占权多年实践探索的增收道儿。今年,他套复种99亩地,纯收入20多万元,他高兴地告诉记者。 

  位于久胜镇的久宏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园区,今年在水稻育秧大棚闲置时,探索性种植礼品西瓜、哈密瓜、特种菜秋葵12亩,纯收入11万多元。 

  丰收乡梁兴晟组建的金稻穗水稻专业合作社,建A级绿色食品水稻和稻鸭共育有机食品水稻基地2.2万亩。合作社以市场为导向,以忠波米业公司为依托,打造“市场+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社企合一的产业化合作社,亩效益在1200元以上。 

  王占权套复种、久宏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园区水稻育秧大棚二次利用、丰收乡金稻穗与忠波米业社企合一等各类增收典型,正被庆安县编入“百招十万”致富手册,这些典型将成为引导当地农民增收的样板儿。 

  为实现富民增收“精准制导”,该县通过对源于群众的“百招”进行归纳梳理总结,确定了促进农民增收的主要路径:优化种植结构、大上畜禽养殖、龙头企业牵动、鼓励创业就业、发展休闲农业。 

  种植结构向优质、高产、高效作物上调。到2020年,长粒水稻、高油大豆分别达到100万亩和30万亩,饲草作物、特色作物分别达到20万亩、25万亩,食用菌发展到1.5亿袋;把畜牧业构筑成农民收入的“半壁江山”,重点发展肉牛、大鹅、林下鸡养殖。到2020年,肉牛、奶牛、生猪、禽类饲养量将分别达到20万头、5000头、160万头、1200万只以上,畜禽规模养殖场达700个以上,步入生猪调出大县。 

  深入推进农业产业化,支持引导县内龙头企业发展“企业+基地+农户”模式,以订单形式建立利益联结,提高粮食收购价格。到2020年,订单种植面积发展到150万亩。发展循环经济产业,支持生物质加工企业收购秸秆,拉动农民卖秸秆增收。 

  围绕“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增加非农产业收入。主要推进产业项目建设,扩大县内企业用工量,实现农民进城稳定就业。发展劳务产业,做大异地开发、跨国输出、烤饼等特色劳务品牌。到2020年,实施技能培训10万人以上,年输出劳动力5万人以上。鼓励支持农民发展餐饮、商贸、物流、“互联网+”等行业,增加经营性收入。 

  打造农家生态乐园模式,吸引游客到农村消费。重点围绕鸡讷、哈伊、庆柳、庆大等公路沿线,围绕柳河、望龙山等旅游景点,围绕民族、兴隆、曙光等民族村以及其他有良好生态环境的地域,发展观光采摘、生态餐饮、农耕体验、民俗风情旅游,打造农家生态乐园,吸引游客到农村消费。 

  为保障“百招十万”取得实效,该县确定了加强农业基础、推进规模经营、加强产品营销、活化农村金融、加强生态建设、争取惠农政策等措施。 

  推进中小河流治理、中小型水库加固、节水增粮工程和抓好十六道岗水库建设项目。到2020年,农业综合机械化率达98%以上,水稻统一购种智能催芽、工厂化育秧占比分别达85%、25%。 

  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到2020年,各类专业合作组织发展到1500个,与新型经营主体建立紧密合作涉农企业达50个以上,土地规模经营达220万亩,集中连片经营1000亩以上标准的达到100万亩。 

  推进“互联网+农业”新业态模式,引导农民主动对接消费群体。推进既要“种得好”更要“销得好”模式,引导农民主动对接消费群体,销售特色农产品。发展智慧农业,建立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做大做强“庆安大米”品牌。乡镇和中心村都建“电商”代办点,推进“互联网+农业”新业态。 

  引进更多金融机构参与涉农贷款模式,解决新型经营主体发展资金难题。稳妥开展土地经营权、住房财产权、林权等抵押贷款,变死资源为活资本,解决资金投入问题。探索“众筹”模式,引导全县干部和社会各界参与涉农领域投资,特别是干部可以通过工资卡抵押贷款,参与“百招十万”致富工程。实施造林绿化,繁育嫁接红松坚果林,储备后续林和接班林,建设苗圃培育树苗,保持造林持续性。落实保护性耕作、测土配方施肥、增施有机肥等措施,推广秸秆还田、秸秆回收利用,加强小流域治理。到2020年,全县耕地全部通过绿色认证,有机面积发展到5万亩。 

  该县还严格落实国家和省各项惠农政策,建立专项资金、小额信贷和财政贴息等政策,加大特色农业、休闲农业、养殖业等扶持力度,增加农民转移性收入。推进扶贫开发,保证9个贫困村、1.1万贫困人口如期脱贫。发展社会事业,完善社保体系,减少农民公共消费支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