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2O收破烂 冰城小伙颠覆“废品江湖”

10.12.2015  13:19

工作人员上门回收废品。

  核心提示

  淘宝来了,商场慌了;当当网来了,书店慌了;余额宝来了,银行慌了;微信来了,通信公司慌了……而在收废品这一最传统、最不起眼的行业中,冰城一家公司运用互联网思维,开启“互联网+废品回收”模式,成功实现完美逆袭。

  这家公司的创始人是1989年出生的毛头小伙子高斌斌,他鼓捣出了东北首个“互联网+”再生资源交易运营平台、一款回收废品APP“好集啦”,由此颠覆了大叔大妈们统治数十年的“废品江湖”。

  狙击传统痛点

  移动互联网绑定收废品“好集啦

  掏出手机发个微信,就会有穿着制服的工作人员来到家里回收废品。这是好集啦正在干的事。工作人员会确认废品的体积和重量,按照废品数量、重量和体积分配运力资源。如果是小件废品,就近“派单”给一名分管该片区的工作人员上门;如果是废旧家电等大件就要安排专门回收家电的电动三轮车上门回收。

  11月11日,记者体验了当下最潮的废品回收方式。

  记者在关注好集啦微信公众号后,点击公众号中的“卖废品”选项,选择登门交易或者在小区楼下交易,然后选择自己要卖的废品种类。最后输入自己的地址和上门时间就OK了。

  很快,记者接到好集啦客服人员打来的确认电话。随后,一位身穿制服的工作人员在约定时间到达约定地点,收拾完废品、算好价格,然后询问记者要当面付现金还是要微信支付。记者选择了微信支付,几小时后,收到了好集啦公众号给记者微信的一笔3.5元转账款。

  小件废品如此,大体积废品呢?记者再次下单准备将家里闲置多年的老式电视机卖掉。不一会儿,工作人员电话确认了废品的大致重量和体积,以及上门时间、地点。其后,一位工作人员上门,按照公司官网上公示的电视回收价——30元至70元,评估电视回收价格。双方谈妥价格后,工作人员把电视从楼上搬到停在楼下的电动三轮车上运走。

  记者对比了我市多家废品回收站给出的日常废品报价和好集啦官网公布的回收价格,发现好集啦的报价与线下回收站基本持平,比走街串巷的“敲鼓回收散兵”给的价格略高。

  “在价格大抵相当的情况下,线上下单的回收模式比传统回收方便多了”,长期从事互联网金融研究的吉林大学博士张新建分析说,“互联网+废品回收”模式打破时间与空间的局限,完美地解决了买卖双方的现实需求,成功狙击了传统模式的痛点,从而彻底地颠覆了原有的废品回收行业,成为传统行业与互联网深度无缝融合的经典范例。

  创业达人演义

  “少年大佬”的传统行业进化论

  好集啦的创始人是一位1989年出生的小伙,名叫高斌斌,妈妈是名环卫工人,家里不富裕。为了贴补家用,他从高中开始就利用假期时间出来打零工。

  上大学时,网店越来越火。高斌斌做起了网店,进了一批球衣、球鞋在网上卖,第一次创业就获得了成功。

  大学毕业后,高斌斌和几个朋友开了一家互联网广告公司,公司很快发展成了百余人的大公司。

  2014年的一天,一个人随手往地上扔了一个饮料瓶,环卫工人马上捡起来。看到这一幕的高斌斌突然想起了做环卫工人的妈妈,还有家里没来得及卖、堆积如山的废品。“为什么我不能用互联网的方式来收废品呢?如果把卖废品变得像用手机打车那样方便,随地丢弃的人就会少了,环境就好了。”抱着这样的想法,他放弃了初具规模的互联网广告公司,开始筹建好集啦。

  给公司取名好集啦是因为这三个字倒过来念是“垃圾好”。高斌斌说,现在废品不值钱,很多人会随手丢弃。我们上门收废品,哪怕只有一张报纸、一个瓶子,我们也会上门服务,为的是传递一个信号——废品也是一种宝贵的资源,有人会为了它们专程跑好几公里路,所以请不要因为它们现在不值钱就随意丢弃。

  好集啦今年5月成立,7月28日正式上线运营。

  赔出来的商机

  “破烂换钱”换来2000万元风投

  目前好集啦已经组建了一个约百人的回收团队,运营人员也从3人迅速扩编至53人。从最初每天只有几个订单,到现在每天接单超过300个,每天收集处理废品在三至五吨之间。其微信注册用户迅速累计至13万。

  惊人的成长性足以证明好集啦模式的含金量。好集啦很快在天使融资中轻易地融到2000万元。

  高斌斌向记者展示了好集啦的“废品雄心”:“明年我们要把好集啦在哈尔滨的成熟模式向全国复制推广,2017年准备在创业板上市。把传统小打小闹的收破烂生意做成覆盖全国的大事业。”虽然业绩高速增长,但公司目前还没有任何利润进账。不仅如此,前不久,好集啦还投入100万元推出了在线抢红包活动,为的就是圈粉。

  给好集啦投资的风投机构认为,手机收废品能高强度地维系与用户的黏性,因为卖废品是日常生活的重要场景,人人都可能有这方面的需求。这意味着它有着天量级的潜在用户容量。如今好集啦赔钱也要把用户规模做大,把用户体验做好,未来的“钱景”就蕴藏在巨大的用户规模里。

  “未来我们会在小区安放智能垃圾箱,公司会给居民发放二维码标签,只要居民把生活废品打包好,放入箱中,贴上自家二维码,回收人员会定期开箱回收,扫二维码获得个人信息,直接把卖废品的钱打到个人账户上。”好集啦运营总监魏博涛说的这种智能回收箱是他们正在研发的未来产品。

  “当用户规模足够大时,就会摊薄智能回收箱的成本,用机器替代人工,大幅降低成本、提高效率,未来实现躺着赚钱也不是不可能。”张新建说。

  公司市场运营部经理李永成告诉记者,为了能多赚钱少跑冤枉路,现在有很多曾经走街串巷收废品的大叔大妈们也加入好集啦,成为合作伙伴。目前,由于订单量增速很快,二环以外区域的订单都会派给这样的合作伙伴来收。这些“散兵”经过公司培训学会手机接单后,效率明显提高,月收入增加约30%。

  张新建博士分析,随着用户规模的增大,未来会有更多的“散兵”主动注册成为好集啦的合作伙伴。到那时,通过向合作伙伴派单、每单收取一定佣金的模式,好集啦同样能实现躺着赚钱。

  创新赢利模式

  收废品“牵头”抢滩“跨界市场

  高斌斌告诉记者,好集啦的赢利模式与传统废品回收企业完全不同,“我们用互联网跨界思维思考问题”。

  “未来卖废品后,你得到的也许不是钱,而是一盒牙膏、一瓶酱油或一提卷纸等生活必需品。”高斌斌说的是好集啦正在酝酿的一个新的商业模式。

  “因为我们会直接与这些商品的厂家或一级代理商合作,拿到比超市更便宜的价格。”魏博涛预计:“市民以废品交换生活必需品,会比去超市买便宜30%左右。

  “如果这一计划能够实现,好集啦就从单纯的废品回收公司拓展成零售商甚至是大型电商。以线上收废品为端口打开零售市场的赢利通道。”张新建说:“当用户基数足够大,就能够拥有与大型供货商或厂家议价的能力,进而以薄利多销的模式撬开零售市场大门,从而完成赢利模式的进化。

  高斌斌表示,好集啦的另一个跨界赢利端口就是家政市场:通过给予公司一定量废品换取相应时长的家政服务时间,将打通又一条重要的赢利渠道。

  如果这一模式成型,那么好集啦将从单纯的废品回收公司变成介绍家政服务的大型线上中介机构,还可以跨界赚取家政市场的利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