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高产稳产粮食核心区

07.07.2015  11:14
      哈尔滨市农业综合开发从1988年开始实施,由最初以开荒、改田、增粮为主,到后期更加注重农业农村经济结构战略调整、促进农业提质增效的不同发展阶段,始终坚持以提高农业特别是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为主线,大力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确保资金重点投向粮食主产区和重点用于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构建高产稳产、优质高效的粮食核心产区,为保障粮食安全、建设哈尔滨“大粮仓”提供有力支撑。全市按照统筹规划、规模治理、连片开发的原则,重点遵循三个路线推进。
      沿流域开发,除水之患、兴水之利,构建“大粮仓”。哈尔滨地处松嫩平原,河流纵横交错,洪涝灾害频繁。农业综合开发重点针对沿松花江流域、蚂蜒河流域、牤牛河流域等大的江河水域,以及沿倭肯河、岔林河、少凌河、呼兰河、阿什河等中小流域,逐个流域确立开发规划,按照从上游向下游梯次开发、规模推进的原则,大力实施旱改水和水田改善项目建设,累计治理面积146万亩。项目区通过修水库、塘坝、小型蓄水工程及排灌站建设,采取土地平整、开挖沟渠、疏浚渠道、建桥涵闸田间构造物等措施,使水患得到了有效控制,达到旱能灌、涝能排标准,形成了稳定的粮食生产能力。依兰县倭肯河流域过去一片荒芜,经过多年开发改造,新增灌溉面积30多万亩,治涝面积18万亩,项目区粮食总产比开发前增长十几倍。通河县松花江边的乌鸦泡乡,过去是大片的沼泽地、烂泥塘,通过农业综合开发治理,新增了万垧良田,昔日的铧子山项目区如今已经成为著名的旅游风景圣地。巴彦县松花江沿岸,过去只能被记载与外洪内涝抗争的历史,农业综合开发建成沿江强排站后,使17万亩稻田形成了稳定的粮食核心产区。
      沿灌区开发,藏粮于田、隐富于民,储备“大粮仓”。农业综合开发紧紧围绕全市重点水利工程,每一处大型水库、拦蓄工程建成后,都主动承担起灌区田间设施配套改造的任务。上世纪90年代初阿什河洪水频发,经常淹没两岸农田村镇,1995年西泉眼水库建成后,农业开发担起了流域配套、综合治理任务,相继建设了双丰、荒沟、亚麻三座拦河坝、渠首和配套工程,沿线开发20多万亩稻田,使两岸彻底告别了“水在河里流,人在岸上愁”历史。延寿加信镇亮珠河灌区是全省水稻生产基地,由于老灌区年久失修,设施不配套,水利用系数低,常年渴水严重,农业综合开发2010-2012年连续立项,对项目区60多公里干支渠系进行了全面配套改造,修田间构筑物178座,农田路30公里,使5个村的4.5万亩耕地又恢复了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的水稻主产区地位。五常龙凤山灌区是全市优质水稻主产区,农业综合开发从2007年开始对灌区进行田间设施配套,从上游龙凤山乡开始,依次对志广、民意、民乐、卫国、常堡等乡镇连续立项,灌区40万亩稻田区有一半以上得到开发改造和综合治理,水稻产量和品质都有了明显提升,该地区生产的稻米已被誉为“五常大米”的正宗和源头。1988年以来,农业综合开发对全市重点大中型灌区改造已达27处,治理面积167万亩,受益农户50多万户。
      沿主干路开发,调优结构、特色发展,增效“大粮仓”。农业综合开发旱田综合治理项目按照沿主干路开发的思路,本着因地制宜、特色发展的原则,既注重“米袋子”,又兼顾“菜篮子”,重点沿哈同、哈牡、哈绥、哈肇、京哈等主要交通干路的周边区域进行开发立项。宾县、呼兰、双城等周边县(市)突出优质玉米基地、青贮饲料基地建设;道里、南岗、松北等城市郊区重点加强设施农业建设,丰满菜篮子,提高农业效益;同时,兼顾特色种植,积极扶持尚志浆果、通河北药、木兰烤烟等高效作物基地。1998年以来,全市累计建设优质玉米基地201.66万亩,优质青贮玉米基地57.95万亩,优质大豆基地16.07万亩,优质蔬菜基地9.98万亩,优质烤烟基地4.11万亩,优质北药基地6.08万亩,其它特色作物7.31万亩。项目区通过打井、修路、引进节水灌溉设施、配套农机具,建设温室、大棚等措施,加强了农业基础设施,打破了干旱等生产制约因素,提高了抗御自然灾害能力,生产效益明显提高。项目区特色作物亩均效益达2000-3000元,设施农业亩均效益可达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