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农业开发引导功能 切实提高精准扶贫实效

24.05.2016  11:36

市农业综合开发办认真贯彻中央和省、市委“精准扶贫”战略,积极主动调整工作思路,把项目和资金聚焦到精准扶贫上、精准到带动贫困户致富的刀刃上,合力推动贫困村农民脱贫致富。

一、在规划立项上实行“五优先、六结合”措施,找准项目与精准扶贫的切入点。“五优先”:一是省级立项重点配套项目涉及贫困县的,要对贫困户和贫困人口较多的乡镇、村组优先列入规划、优先治理;二是市级项目要重点针对各区、县(市)确定的贫困村立项,如2016年市级财政资金立项申报指南要求,将全市列入“精准扶贫”对象的村申报的项目都作为重点考虑;三是在申报项目中,对于贫困人口参与度高的优势特色产业优先;四是对于能直接吸纳带动贫困户(人口)参与、带动增收效果好的新型经营主体优先;五是对于建立“龙头+合作社+基地+农户”种养加一体化经营模式,龙头企业与农户建立紧密利益联结机制的全产业链项目优先,特别是农民及合作社对龙头企业持股,或农民带地入社、企业集约经营的合作模式优先。如2016年土地项目申报,无论省办和市办都明确要求,必须由合作社实施,而且必须是具有一定土地流转规模的合作社。“六结合”:即项目规划中,要将农田路、机电井、防护林、排水渠、输变电线路、晾晒场等向村屯内延伸,与村屯内的通村路、人畜饮水井、绿化美化、排水沟、供电设施、农民休闲广场相结合,帮助加强和完善农村公共服务设施。通过以上“五优先、六结合”,找准了农业综合开发项目与精准扶贫结合的切入点,使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立到哪,扶贫工作就推进到哪,充分发挥了农业开发对精准扶贫应有的示范和导向作用。2013年以来,农业综合开发仅扶持延寿、巴彦、木兰等贫困县资金累计已达到1.92亿元,其中涉及贫困村或贫困人口参与度高的项目资金至少在6000万元以上,直接受益农户11000多户。

二、在帮扶贫困村产业项目上,积极扶持优势特色产业让农民脱贫致富。农业综合开发发挥产业化项目立项优势,针对重点贫困村,积极扶持农民开展特色养殖、特色种植等产业化经营项目,帮助农民快速增收致富。如巴彦县重点针对狐貉、獭兔特色养殖,2013、2014连续两年立项扶持,投资130万元,支持该县龙头企业华强公司饲养种狐和獭兔,为全县养殖大户提供狐仔和獭兔仔,并提供养殖技术,回收毛皮,带动了全县特色养殖发展,解决残疾人和贫困户就业200多户,华强公司已发展成全市重点产业扶贫基地和残疾人产业脱贫基地。依兰400只绵羊养殖项目、双城1000万只肉鸭养殖加工项目,宾县肉牛养殖项目,尚志浆果种植加工项目,延寿、方正食用菌、北药种植加工项目等,都带动了当地贫困农户脱贫致富。2016年,计划在通河县富林乡立项实施大榛子特色种植项目,投资2600万元,建设大榛子基地1.13万亩,将带动4个农民合作社超千户农民受益。目前该项目已经正式获得省办批准。

三、建立“惠农资金+村党支部”模式,积极扶持软弱涣散村党支部和村集体经济发展。市农业综合开发办2014年与市委组织部联合实施了“建强组织、兴业惠农”示范行动项目,每年从市级农发资金中拿出一定比例资金,每个村投资30万元,主要用于对软弱涣散村级党组织的扶持。2014年扶持28个村,2015年扶持14个村,都取得了很好效果。如对木兰新民镇民安村宁宇农机合作社、巴彦天增镇福兴村农机合作社、方正得莫利镇吉兴村农机合作社等项目的扶持,资金主要用于购买农民急需的农机具,承包给农民大户或合作社使用,村委会每年收取一定费用,用于建设村公共服务设施,帮助贫困户等用途,受到村民欢迎,增强了村党支部的威信;通河凤山镇船口村扶持村支书创办的大雁养殖合作社项目,养殖种雁200只,商品雁3000只,去年已经孵化出售商品雁,预计带动当地农户养殖规模达万只,每只效益至少百元以上;呼兰方台镇大方村香瓜种植项目,村党支部带领农户开展大棚香瓜种植,每栋效益2-3万元,不仅使承包大棚的几十户农民致富,而且每到甜瓜育苗、嫁接时,都要雇佣当地农民,最多每天几百人,每人每天上百元,增加了当地农民务工收入。

四、认真落实市委“精准帮扶”部署,扎实开展贫困村帮扶。近年来,市农发办先后负责了通河县三站乡洪胜村、双城区朝阳乡胜城村、新兴镇东光村、五家镇民安村等帮扶工作,办党组对每年度的帮扶都高度重视,每年都拿出至少30万元资金,专项用于贫困村帮扶项目,帮助贫困村发展致富产业,维修村屯道路等基础设施,农业开发办已连续多年被评为全市帮扶工作先进单位。2016年,按照全市精准帮扶统一安排,农业开发办负责双城区五家镇民安村帮扶。从年初开始,办领导带领帮扶干部先后7次深入民安村推进工作,逐村逐户调研,认真研究制定脱贫措施。目前,已全面形成了精准扶贫的思路和努力方向,初步搭建起民安村精准扶贫工作的“五个桥梁”:一是搭建整村脱贫发展规划的桥梁。帮助民安村制定了《2016-2018年精准帮扶规划》,对全村245户贫困户进行了分类,逐户确定了精准脱贫计划。二是搭建产业脱贫项目带动的桥梁。计划在2015年对民安村设施蔬菜园区已经投入50万元的基础上,2016、2017年再连续每年投入50万元,将民安村蔬菜园区规模扩大到400亩,温室达到52栋,大棚达到106栋,露地蔬菜200亩。通过蔬菜园区建设带动蔬菜产业发展,增强村级造血功能,实现农民脱贫致富。三是搭建村企合作的桥梁。蔬菜园区计划采取“公司+专业合作社+基地+贫困户”模式,引进哈尔滨市康诺科技有限公司负责建设和经营,由公司组织开展绿色有机蔬菜生产,利用公司多年建立的销售渠道,采取直销方式,直接将蔬菜配送到市民家中,增加销售收入。蔬菜园区建成的温室大棚将优先对民安村贫困户发包,可以先种地、后交钱,企业负责技术、品种、生物肥等农资供应,提高贫困户生产积极性,增强脱贫信心。四是搭建村民能力培训的桥梁。根据脱贫计划需要,对贫困户有针对性地开展农业技术、网络营销、厨师、汽车修理、家居装修等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农民素质,增强农民自主就业能力。五是搭建党员与群众沟通的桥梁。发挥村党支部作用,及时把党和政府精准扶贫的政策及工作举措宣传给群众,通过一项项政策和帮扶工作中取得的一件件实效,让农民群众深切的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怀,拉近党员干部和群众的距离,充分调动起群众积极性和创造性,共同打赢这场脱贫攻坚战。

(来源:农业开发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