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影像记录候鸟轨迹拍出龙江人的“鸟与梦飞行”

13.04.2019  16:51
用影像记录候鸟轨迹拍出龙江人的“鸟与梦飞行” - 新浪黑龙江
用影像记录候鸟轨迹拍出龙江人的“鸟与梦飞行” - 新浪黑龙江
用影像记录候鸟轨迹拍出龙江人的“鸟与梦飞行” - 新浪黑龙江
用影像记录候鸟轨迹拍出龙江人的“鸟与梦飞行” - 新浪黑龙江
东方白鹳 - 新浪黑龙江
用影像记录候鸟轨迹拍出龙江人的“鸟与梦飞行” - 新浪黑龙江
来源: n.sinaimg.cn

  来源:生活报

  原标题:

  辗转两万公里花费近百万拍摄两部鸟类迁徙纪录片“我省鸟类迁徙摄影第一人”张维忠

  用影像记录候鸟轨迹拍出龙江人的“鸟与梦飞行

  生活报记者王萌

  今年59岁的张维忠是个摄影发烧友,因为对鸟类拍摄的执着与痴迷,他在鸡西市可谓远近闻名。别人的摄影是爱好,他把摄影当成生命,为了拍摄鸟类迁徙,他跨越八个省行程两万公里,花费近百万,被称为“我省鸟类迁徙摄影第一人”。

  他拍摄了两部反映东方白鹳迁徙和生存状态真实场景的科研纪录片,以及难以计数的高清图片。张维忠的摄影梦与镜头下的鸟儿在广阔的天地间 一同飞行着……

   为了拍鸟

  爬冰卧雪花费近百万

  “国外的动物摄影多数是野外摄影,在国内能做到这一点的比较少,而张老师的工作方式是最接近野外摄影的。他的拍摄器材比较现代化,还动用了高倍望远镜、无人机等。”12日,鸡西市摄影家协会名誉主席付新友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鸡西的兴凯湖是个绝佳的鸟类拍摄地,当地形成了一个拍鸟的小圈子。张维忠在圈子里人气很高,经常与影友们切磋技术,一起外出采风。

  野外拍摄最难的是逼近现场,甚至要融入鸟类的生活环境,这要求拍摄者有超强的耐性和吃苦精神。冬天爬冰卧雪,他在零下28℃的湖面上等候数小时,甚至忘记了寒冷,只顾着保护机器在低温下运转。为了拍摄湖上冬景和候鸟的动态,他和同伴在当地驻扎,自己生火做饭。春天泥水一身,开化的水面暗藏凶险,稍有不慎就会掉入冰窟里。他回到车里,脱掉湿漉漉的裤子,缓过来后换件羽绒服接着拍。

  为了拍摄鸟类迁徙,张维忠已经投入了近百万元,除了大大小小几十个镜头、相机和摄像机之外,他还买了辆面包车,里面载着野外拍摄的全套装备,安装了可升

  降办公桌随时剪辑素材、电热炕、大功率电池组等。为了逼近拍摄,他总是不留余地,这让他的作品有了难得的真实感。比如珍贵鸟类的孵化、育雏过程,对于鸟类来说是“隐私”,却出现在了他的镜头当中,有相当高的科研价值。兴凯湖现有二百多种鸟类,张维忠已经拍了一百多种。

  中学时代开始拍照去海南出差时迷上拍鸟“我可能天生就与拍照有缘,早在初中的时候就接触了相机。”张维忠说。上世纪七十年代,他还在上中学,大哥要拍大学毕业照的时候,他到学校玩,为哥哥的同学们按下了快门,这次的经历,让他深深地喜欢上了摄影。

  “当时我家住在鸡西的穆棱矿三井,周围很多人都没见过照相机,我从哈尔滨回来后,成为了周围第一个会照相的人。”张维忠回忆道,一个亲属借给他一台海鸥相机,成为了他练习摄影的工具,他当时为同学和邻居拍了很多照片。

  上了技校之后,国家每个月给16.5元的生活补助,他把十来块钱花在了摄影上,再加上家里的资助,他购置了自己的第一台海鸥相机,还在寝室里布置了一个暗室。

  “我对拍摄鸟类的兴趣,主要还是因为有一次到海南出差。”张维忠说,三亚有许多翠鸟和白鹭非常漂亮,他连拍了三天,这些作品成为他鸟类摄影的开端。

  历时78天跨越8个省用影像记录候鸟迁徙过程

  “我看过法国电影《迁徙的鸟》,被深深震撼了,以前我没想过能如此近距离拍鸟,看完后想拍一部我们自己的《迁徙的鸟》。”张维忠说。

  2014年,他开车围着兴凯湖转了三圈,“鸟儿铺天盖地,可是随着天气转冷,鸟儿可能第二天就全都飞走了,这不就是迁徙的鸟嘛!”他把拍摄路线的起点定在兴凯湖,拍摄对象是东方白鹳,“这种鸟在兴凯湖繁殖,到鄱阳湖越冬,在国内就能完成迁徙。”张维忠说。

  2017年,他买了辆面包车,把它改造成摄制组专用车,还买了更精良的拍摄设备,多只长焦镜头和大承重三脚架等。当年10月,他和一名助手从兴凯湖出发,利用某科研单位提供的候鸟迁徙GPS跟踪设备,跟随候鸟迁徙拍摄,记录了沿途各个停歇地的生态环境、气象条件,以及当地候鸟的种群数量等。他重点拍摄了东方白鹳的迁徙历程,记录了它们在迁徙途中的觅食习惯、栖息场地等。历时78天,跨越8个省辗转两万公里,张维忠最终到达鄱阳湖候鸟越冬地,顺利完成了候鸟迁徙的拍摄计划。

  他利用这次跟随候鸟迁徙拍摄的精彩视频,制作了科研纪录片《东方白鹳迁徙之路》。

  为了能接近鸟群曾把车开进了鱼塘

  “拍鸟时,天不亮就起床,趁夜色隐蔽到帐篷里,黑暗、寒冷挺难熬,但一想到成群的候鸟将要到来,就特兴奋。”张维忠说。在拍摄过程中,由于是开车追鸟,他们的工作难度很大,也走了不少冤枉路。

  兴凯湖到鄱阳湖的车程有三千多公里,他们实际上走两万公里,许多里程都耗在了拍摄地点的折返上。比如,根据鸟身上的追踪器显示,东方白鹳在山东东营湿地休整,可他们赶到时,却没发现大批鸟类的身影,于是又返回河北的曹妃甸湿地。由于鸟类飞行的不确定性,定位追踪设备只能提供参考,要想获得准确信息,还是要靠经验研判、寻找。在曹妃甸湿地,为了能接近鸟群,他们把车开进了鱼塘,在当地雇人垫了二百多袋沙土才把车开出来。

  在鄱阳湖,由于湖面广阔,找鸟困难重重。张维忠围着湖转了三天,终于找到了东方白鹳群。科研纪录片《东方白鹳迁徙之路》制作完成后,立即被一家科研基金会采用。

  2018年在兴凯湖东方白鹳繁殖地,在科研部门的配合下,张维忠用4K监控球机,搭建了8米高的三脚架,用无线网络传输、太阳能供电,拍摄了东方白鹳迁徙回来后,筑巢孵化、育雏练飞等不同阶段的视频,这是他拍摄的第二部科研纪录片《东方白鹳成长记》。

  张维忠说:“我拍鸟经历了拍照片、拍短视频、拍纪录片这样一个历程。通过几年的拍摄,我跟候鸟建立了深厚的感情,每年春秋两季都会与候鸟相伴。我希望寻找一家理想的合作机构,把我拍摄的东方白鹳生长、迁徙的视频素材,和几年来拍摄兴凯湖候鸟迁徙的影像,制作成精美的自然纪录片呈现给观众。作为一名爱鸟人士,我想通过这些候鸟视频作品,让更多的人关注候鸟热爱候鸟,不断改善自然生态环境,造福子孙后代。

  本版图片由采访对象提供

  东方白鹳

  张维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