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食品里下药的毛病怎么治

15.10.2015  19:07

  13日中午,丰台区食药监局执法大队在京深海鲜市场外东侧的卸货区域,当场将正在往水箱里倾倒丁香油水门汀的车主抓了现行,并对其作出处罚决定,暂扣封存了涉事车辆。并责令涉嫌销售用丁香油水门汀麻醉活鱼的三家鱼铺门店暂停营业,以待作出进一步处理。

  活鱼在长途贩运、装卸时容易受伤死亡,导致跌价。贩运者就想出了邪招,往水箱里倾倒叫丁香油水门汀的麻药。这种麻药用在牙科医院,属于严控药械,鱼吃了会晕,人吃了有什么反应,还不知道。不过,这么加药肯定是违法的,因为这种药连食品添加剂都算不上,根本不在添加名录之中。

  这么做图什么?就是图减少损耗、降低成本。鱼受伤死掉会掉价,其实也有合法的避免方法——加氧。只是,加氧的成本依旧比下药大,于是,逐利的鱼贩们选择了下药。

  从早年间往鸭饲料中加苏丹红开始,为了降耗和增利,向食品中添加各种“神奇”药物的做法就屡禁不绝。有用硫磺熏生姜的,有往腐竹、粉丝中下吊白块的,有向咸鱼、腌肉里放敌敌畏的,比较轰动的事件,当数牛奶中的三聚氰胺。2011年,当时的卫生部曾发布了一个违法添加非食用物质的名单,所列各类食品中下的药,竟然达到47种之多。

  现在给活鱼喂丁香油水门汀,算是让这个名单又“丰富”起来了。

  往食品里下药,后果是什么?不言自明。一是给消费者的健康造成重大隐患,甚至直接引起健康受损;二是会给一个行业带来毁灭性的打击。因为三聚氰胺造成的国产牛奶整体品牌受损,到现在也还没有完全恢复。这就是前车之鉴。说白了,这种行为就是为小利而丧失大利,目光短浅,只看眼前。不仅黑心,而且愚蠢。

  下药是坏毛病,是痼疾,是食品行业的毒瘤。可以说,这个坏毛病不狠治,食品安全就无从谈起。

  尽管如此,还是有人把下药当成了习惯,认为是行业潜规则。只要能牟利,下点药,天知地知,消费者不知道,就能瞒天过海。正是这样的心态,让下药的行为一直存在,甚至公开存在。

  如何改掉这个毛病?首先就要从严格监管开始。在报道中可以看到,对于给活鱼下丁香油水门汀,是由消费者首先举报的,京深海鲜市场的管理方竟然表示毫不知情。就连普通消费者都能看出蹊跷、闻到味道、瞧见丢弃的包装,管理者却“还真的没有发现”,这只能说明管理存在着严重的缺位,谈不上细致,更说不上严格。这样的管理水准,是交代不过去的,也根本无法杜绝下药。

  所以,改掉商贩的坏毛病,先要改的是管理者的麻木、视而不见、不作为与怠惰,要提高监管者的水准。

  其次必须要做的,还包括追查麻醉药品的来源。丁香油水门汀属于管控极为严格的麻醉药物,商贩们能大批量低价得到,这说明在药品监管的环节也存在着重大的漏洞。是谁让这批药流出的?中间是否存在着更严重的违法行为?这也该一查到底。因为这不仅涉及到食品安全,也涉及到用药安全。

  当然,最重要的,还是要对违法下药的人依法进行处罚。不能因为还没有造成严重后果、对人体的影响还不清楚,就减轻处罚力度。食品安全法和刑法都对此有明确的规定,触犯法律,就必须受到严惩,这样才能让下药的成本大过不法者的牟利,让其他人认识到守法不下药的好处,让消费者寻回一些安全的感觉。

  本报评论员程赤兵

编辑:张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