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医精诚 德誉龙江——95岁国医大师张琪的中医情

10.04.2017  09:26

  【解说】每周三,张琪都要到黑龙江省中医药研究院出诊,这是他坚持了75年的事业,尽管已经95岁高龄,却仍然不肯放弃。 

  【现场声】出诊画面 

  【同期】国医大师 张琪

  现在门诊看一次我没减,一个是觉得自己身体还可以,再一个现在看的病我觉得很有价值,因为都是些疑难病,所谓疑难病就是在各地方,尤其是西医治疗不好或者没确诊,都是这类病。看这类病,一个是对病人有好处,治好一个病人对全家有好处。

  【解说】张琪对祖国医药深厚的情感,是幼承庭训开启的一世情缘。 

  从6岁开始,张琪便在祖父的教导下学习中医典籍。16岁时只身闯荡东北,从做天育堂药店的学徒开始,奋发苦读,终于在1942年考取得了汉医行医资格,正式踏上行医之路,一干就是75年。 

  【同期】国医大师 张琪

  我在农村出生,我们家是一个旧知识分子家庭。找西医看病特别贵,再说乡村也没有西医,都要去城市,特别去大城市才有高的西医水平。再说西药特别贵,所以人民消费不起。 

  【解说】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中医治疗廉价又方便,减轻百姓的负担。从小的耳濡目染,张琪很早就意识到,越是基层,越需要中医,越适合发展中医。 

  张琪出诊仿佛是一个小型会议现场,最多围坐过十几个学生。人多,却不乱。 

  张琪诊病仔细,问诊、查体、看化验单、诊脉……然后根据症状,参考舌脉,辩证开方。学生们都仔细观察着老师辨证的每一个细节,仔细研究老师开出的每一副药方。 

  【现场声】与学生讨论,学生诊脉 

  【解说】行医75年,无论是同时肩负教学、科研还是管理重任,张琪始终把为患者诊病放在第一位,没有丝毫懈怠。 

  【同期】患者 刘艳萍

  就是平易近人的,对患者特别的亲,心理感觉挺温暖的,自己也有信心把这病看好。一个家有病人,全家都跟着(糟心)。说一千道一万,还是很敬佩张老的,我们国家要有更多这样好的大夫,我们就能得到健康。 

  【解说】因为患者多、诊病细,他每次出诊一坐就是四五个小时。张琪尽量不喝水,不上厕所,为的就是能节省出时间多看两个病人。 

  2017年春节前夕突发急症,他仍带病坚持看诊,学生们看在眼里,疼在心上。 

  【同期】黑龙江省中医科学院 潘阳

  老师不是说关心他自己的身体,他一再说,那几个病人怎么样,你们给看了吗?开药了吗?你说我这身体,我再坚持一下就好了,再坚持一下就把那几个挂号的病人都看完了。

  【解说】经常有挂不到号的病人守在门口找张琪加“号外号”,甚至去家里找、在路上截,他总是微笑着来者不拒,悉心诊治。这对一个90多岁的老人来说,可谓超负荷的工作,学生心疼他说不要看了,而他却总是劝说学生,“老百姓看病不容易,再看一个吧。” 

  【同期】黑龙江省中医科学院 潘阳

  老师也常说,对病人一定要有耐心,因为病人把生命都交给咱们了,这么相信咱们,咱们一定做到最好,出一个非常精准的治疗方案,让病人少花钱,能治大病,这是老师一惯的原则。

  【解说】张老从医75年,先后培养医学博士40人、医学硕士8人、全国老中医专家学术经验继承人9人、博士后4人,他们遍及国内外,有的已成为国家、省或市级中医领导人、学科带头人,有的已成为博士或硕士研究生导师,成为中医事业的栋梁之材。 

  近年来,张老更加关注中医教育和人才的培养,希望中医院校编纂出适合中医学习的教材,系统、深入地教授学生,建立起对中医的信心。 

  【同期】国医大师 张琪

  为什么老中医看病,效果就好一点。有些病症老中医就能摸明白,就是他临床多了,经验多了。过去看的中医书也多。现在会点教材,会几个方子,会点西医,这样很难把中医精华学到手。 

  【解说】传承中医,学习西医,张老也非常看重中西医并重的理念。九十几岁高龄仍坚持学习。出诊时遇到疑难病例都会记录下来,回家后翻看典籍,进行深入研究。

  然而由于中医院校教学的局限,学习中医的学生不信中医、不研中医,鲜用中医,这是张老等老一代中医的“心病”。 

  【同期】国医大师 张琪

  我现在出诊,别人都问我,你这么大年纪了还出诊。我就是看看,中医能不能治疗西医解决不了的病,有些是西医诊断不明白的病,这是很多的。

  【解说】中西并重,是多少像张琪一样的老中医的夙愿,未来中医的发展要学习西医的科学理念,而中医的传承和发扬更需要提高对中医的重视,二者相互补充才能更好为人民造福。 

  新华社记者 张玥、马知遥 哈尔滨报道(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