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缺失 老年人频落借贷陷阱

02.09.2014  17:18

  近期,浙江奉化市人民法院与宁波市北仑区人民法院对近年来受理的民间借贷案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民间借贷案件中约两成涉及老年人。

  误入情感陷阱

  2014年5月,72岁的华老爷子,起诉一名23岁的女子,要求归还170万元的拆迁款。

  2009年,华老爷子在火车上认识该女子。此后女子时常看望他,帮他打扫卫生。老人没有亲人,第一次有人这么关心他,很是感动。女子说有个项目,投了肯定赚钱,可惜她没有现金。“她向我借点钱做生意,月息2分。”在两三年里,华老爷子陆续把170多万元拆迁款借给女子。2014年,女子人间蒸发了。

  北仑区法院民二庭法官彭晓晓表示,空巢、独居老人面对陌生人关爱时,心理设限会下降得更快。一旦取得信任,随之而来的利益牵扯会成为老人容易忽视的陷阱。

  高额利息诱惑

  奉化法院民四庭法官陈俊说:“老人自身缺乏风险防范意识,高额利息会助推他们跳入借贷陷阱。”

  今年60岁的高女士去年在一场麻将中听到开工厂的张某急需资金周转,借款一个月就可返还,利息高达4分。回家后,她凑了30万元,当晚就通过中间人拿给了张某。出借还不到一个月,连一笔利息也没收到,张某就因外债高筑出逃了。

  投资理财亏损

  老年人也是理财产品的重要客源,但“理财”路上,也易节外生枝。

  70岁的黄老太去银行买理财产品,跟理财经理聊着聊着就将“理财”变成了“投资”。“投资成本低,风险小,回馈大,理财经理讲的话不会错。”出于这个想法,黄老太拿出几万元钱交给理财经理试水并收益10%。后来她拿出40万元积蓄,还号召亲朋一起投资。半年多,他们“借”给理财经理一百余万元。2013年5月,理财经理表示投资失败,钱打了水漂。老人起诉时最困扰的不是自己的积蓄,而是亲戚朋友的钱。

  黄老太这样的案例并不少见。奉化法院在近500件涉及老人的民间借贷案件中发现,四成有拉拢亲朋借款,或拿房做抵押贷款的现象。

  老人为何易骗

  奉化法院法官陈俊表示,老人借钱的原因五花八门,但有一个共同点:绝大多数人都为了高额利息。但是因为老人缺乏投资渠道,也缺少理财知识,所以容易受骗。同时,老人还容易受“感情”影响,当子女的情感关注缺位时,老人们自然而然就会掉入一些别有用心的情感营销中。王春

编辑:陈雪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