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动龙江人物求哈市专家为母会诊

15.12.2015  13:24

贺军与妈妈

贺军(中)和队友征战索契冬奥会。

  离开学校、离开热爱的冰壶运动已经两个多月了,中国轮椅冰壶队员贺军一直在老家牡丹江照顾癌症晚期的母亲。眼看着返队日期越来越近,贺军唯一放不下的就是妈妈。“要是哈市医院的肿瘤专家能为妈妈做一次检查、会诊,查出病源,妈妈的生命可能会延长。”贺军说。

  “妈妈撑起了我的世界,我却撑不起妈妈的天空。”提起妈妈张秀荣,贺军双眼含泪。7岁时父母离异,贺军和母亲相依为命。18岁时因车祸造成高位截瘫,贺军的天塌了,是妈妈一直在身边鼓励、支持、照顾他。21岁,贺军重新“”了起来,成为中国轮椅冰壶队的队员,8年里多次在世界大赛中取得好成绩,可妈妈却在这时倒下了。

  单身母亲打两份工撑起家

  贺军出生在牡丹江一个普通家庭,父母离异后,母亲张秀荣带着贺军离开家,租了一间简陋的房子,母子俩开始为生活打拼。

  “妈妈为了养活我,拼命打工赚钱,白天当售货员,晚上回家给人做服装。”贺军说,小时候,每次半夜醒来,总会看到妈妈在昏暗的灯光下缝衣服,几乎每天都要到凌晨两三点钟才睡。“我那时就暗暗发誓,长大后一定要努力赚钱养活妈妈,不再让妈妈受苦。

  2002年,初中毕业的贺军决定去广州打工,快递员、洗碗工……什么苦活累活都干过,“我当时就一个信念,多赚钱养活妈妈,让她过上好日子。”正当贺军的生活慢慢有了起色,噩运突然降临。2004年的一天,贺军在工作时遭遇车祸,“当我醒来时,发现双腿已经没有知觉,医生告诉我这辈子只能躺在床上生活了。”贺军说,他醒来后和妈妈抱头痛哭,当时想不如死了算了,活着是拖累妈妈。

  “儿子别怕,跟妈妈回家,只要你还活着,哪怕是一辈子躺在床上,妈妈都养你。”母亲鼓励他。

  妈妈的鼓励让他“”起来

  回到牡丹江后,每天早上不到8点,贺军就到康复医院进行康复训练,母亲则出去打工给儿子赚医药费,下班后去医院陪着贺军。“妈妈怕我总是一个姿势睡觉生褥疮,每天晚上都要给我翻两三次身。”贺军说,为了妈妈,他努力地康复,终于可以起来坐在轮椅上活动了,“我第一次坐起来时,妈妈抱着我又笑又哭。”看着妈妈,贺军发誓一定要好起来。

  妈妈每一个关爱的眼神、每一句鼓励的话语都化成了贺军前进的动力。2007年,在牡丹江市残联的号召下,贺军鼓起勇气第一次参加了牡丹江市残疾人运动会的举重项目。当时,省里来挑运动员,身体健壮的贺军被选中,加入到中国首批轮椅冰壶试训队。

  明明知道离开了妈妈这根“拐棍”,自己会遇到很多难题,但想到妈妈天天在家伺候自己,没有一点自由的时间,贺军想“解放”妈妈,毅然决然离开了家。

  进入训练队麻烦也来了,因为公寓在三楼,队友都能拄拐上下楼,可贺军一步都不能走,上下楼要靠别人背,食堂在二楼,贺军每天都要等队友帮自己打饭到屋里吃。说起最难堪的,贺军有些哽咽,因为当时受伤严重,贺军从肚脐眼以下完全没有知觉,起初运动压力大,在训练时常常尿失禁。“这么大的人了还尿裤子,心里挺难受的。”贺军一天训练近6个小时,但只要想起妈妈,什么困难贺军都能克服。

  2009年加拿大轮椅冰壶世锦赛第八名、2014年索契冬奥会轮椅冰壶第四名、2015年芬兰轮椅冰壶世锦赛第二名……8年间,贺军和队友屡屡在世界大赛中取得好成绩。2014年,贺军被评为感动龙江年度人物。同年,贺军和队友们都被哈体院特招,成为冬季奥林匹克学院运动训练专业的一名大学生,“学校特意为我们修了无障碍设施,还成立了残疾人班级。”成为一名大学生,还能进行专业训练,贺军看到了人生的希望。

  母亲患癌但查不出病源

  当母子俩的生活正在转好的时候,噩运再次降临。2015年5月的一天,母亲张秀荣早上洗脸的时候发现自己的左侧脖子上鼓起一个鹌鹑蛋大的包,当时没感觉到疼痛,就没当回事。一个月后,脖子上的包越长越大,贺军陪着母亲到医院检查,确诊为淋巴转移性分化癌,必须马上化疗。

  “拿到检查结果的那一刻,我觉得天都塌了,上天为什么这么不公平,妈妈还没有过上好日子呢……”贺军在和记者通话时哽咽了。母亲当时就不想治疗,但贺军坚决没同意:“妈,当初我躺下的时候你都没有放弃我,现在我也不可能放弃你。”贺军抱着母亲说。

  10月8日,学院得知了贺军母亲患病一事,通过公众号发布求助帖,半个月的时间,贺军收到同学、朋友和许多好心人的捐款共计5万多元。目前,张秀荣已经做完三期化疗,颈部肿大的现象也逐渐好转。

  “化疗期间,医生多次让我准备后事了……”贺军说,可能是因为大家的关心,母亲在牡丹江肿瘤医院治疗后,病情有了好转。暂时挺住了,但医生仍找不出母亲的病源。“要是哈市的医院能有专家帮我母亲会诊,找到病源就好了……”贺军企盼,如果找到母亲身体里哪个部位发生了癌变,还能有针对性的治疗,妈妈还能多享受几年好日子……

  如果您想帮助贺军母子,如果您是一名肿瘤专家,如果您认识相关专家,请和我们联系。

  本报记者电话:13633669998,18686833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