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成中科院国内首个市内野生水鸟热点关注区

21.10.2015  11:01

  哈尔滨日报讯(记者张巍 赵亮 ) 上周末,中科院东北地理研究所副研究员王强和嫩江高峰鸟类环志站副站长李显达,陆续为兆麟公园的7只鸳鸯戴上带有国际编号的标志环,并为其中4只鸳鸯首次佩戴背包式卫星追踪器。

  自1999年8只野生鸳鸯飞落兆麟公园被哈尔滨日报关注起,17年来共有500多只鸳鸯在兆麟公园出生,野生鸳鸯已成为城市一道独特的亮丽风景。日前,这些鸳鸯成为中科院东北地理研究所“水专项”关注物种之一,哈尔滨也成为中科院国内首个市内野生水鸟热点关注区。

  此次被鸟类专家选中的4只“哈籍鸳鸯”,将首次作为监测个体,在接下来的两三年里随时报告“哈籍鸳鸯”的迁徙路线和行踪,为野生鸟类的研究和保护提供有效的科学依据。

  四只“哈籍鸳鸯

  成中科院“情报员

  15日,去年在兆麟公园出生并被市民解救的鸳鸯“小公子”成为国内首个佩戴GPS的野生鸳鸯。16日,又有一只雌性成年鸳鸯和两只今年在兆麟公园出生的小鸳鸯佩戴了GPS。据王强介绍,鸳鸯负重只要不超过体重的5%就不会影响其正常生活。此次装在4只鸳鸯身上的白色小型鸟类追踪器长约5厘米、宽不到3厘米,只有13克重,形同一个小双肩包背在鸳鸯的后背上,背带则覆盖在双翅羽毛下,不会影响鸳鸯自由活动。

  据了解,此次为“哈籍鸳鸯”佩戴的卫星追踪器为太阳能供电模式,两年后,采用的背负式绑带可自动降解、脱落。中科院的专家们将追踪器设定成每3小时上报一个点位,追踪器将通过卫星回收到的定位数据,来解读鸳鸯个体往返于越冬地与繁殖地的确切路线,并可以在地图上标记出确切的位置,为野生鸟类的救助和保护提供有效的科学依据。

  王强说,为“哈籍鸳鸯”成功佩戴追踪器,将解开“哈籍鸳鸯”的迁徙之谜,了解它们栖息的区域环境生态,对哈尔滨野生水鸟的保护、哈尔滨的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规划有着重要意义。

  全国唯一一个

  野生鸳鸯市内天然繁殖地

  “野生鸟类喜欢生活在湿地和森林,所以我们研究和关注的野生鸟类一般都在郊区和人烟稀少的地方。哈尔滨是我们确定的第一个市内野生水鸟热点关注区。”王强说。

  鸳鸯是国家二级重点保护动物,因种群数量日趋减少,目前已被列入世界濒危鸟类名录。而我国东北地区是野生鸳鸯的天然繁殖地,所以中科院东北地理研究所的专家把野生鸳鸯定为“水专项”关注物种之一。王强说:“虽然在我国其他城市也经常会有鸳鸯停留,但鸳鸯的繁殖却不在城市里。哈尔滨作为全国唯一一个在城市中心公园有野生鸳鸯的城市,17年来,有一拨又一拨的野生鸳鸯在兆麟公园繁衍生活。可以说,是哈尔滨城市生态环境好、《哈尔滨日报》的关注及市民保护动物意识强,造就出一个绝无仅有的野生鸳鸯市内天然繁殖地,这绝对是哈尔滨的一个亮点。

  王强说,1999年他从山西考入东北林业大学野生动物专业后,便与哈尔滨的野生鸳鸯结下不解之缘。当时,他就很好奇喜欢在森林湿地等野外环境生存的鸳鸯为什么会选择城市中心的一个公园安家?经过多年学习研究,他发现野生鸳鸯喜欢在天然树洞做巢,而兆麟公园有近百年的历史,名木古树成荫,空气质量达到国家一级标准(自然保护区标准),人工湖水生物丰富,很适于小鸳鸯生长。另外,城市生态环境改善、市民对鸳鸯的高贵礼遇,更让野生鸳鸯年年到此,繁殖出一代代的“哈籍鸳鸯”。

  良好生态环境

  成就野生鸟类天堂

  17年前,8只本该栖息在河谷溪畔的野生鸳鸯飞落到哈尔滨的城市中心安家,让市民猎奇围观;17年间,在一批批“鸳鸯粉”的关注、呵护下,先后有500多只小鸳鸯在兆麟公园孕育出生。哈尔滨人给予了一群野生鸳鸯足够的友善与爱护,亲切地称它们“哈籍鸳鸯”;17年来,在《哈尔滨日报》500多篇倾注了人文关怀的报道中,记录的是人鸟相伴的美景,是一群鸳鸯和一座城市的故事,更是城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进程。17年的时光,这座城市早已将“哈籍鸳鸯”当成一家人,它们融入城市风景,化入百姓心中。

  近年来,兆麟公园除了野生鸳鸯年年光顾外,又出现了灰喜鹊、极北红顶雀、红尾伯劳、戴胜、红胁蓝尾鸲等20多种野生鸟类。仅兆麟公园的小生态环境并不足以吸引这么多的野生鸟类。太阳岛湿地、呼兰河口湿地、伏尔加庄园、滨江湿地等城市“绿肺”让哈尔滨这颗天鹅项下的明珠成了鸟类天堂。如今,哈尔滨已有野生鸟类256种,江鸥翔集、鸳鸯戏水、喜鹊登枝成为城市随处可见的美景。越来越多的鸟儿成为这座城市的一部分,给予这座城市生态环境最好的认可和褒奖。

  今年春天,中科院的专家为兆麟公园的野生鸳鸯筑了10个人工巢,当年使用3个。此次中科院专家给鸳鸯安装追踪器,也是为了更确切地了解它们的行踪,以便更合理地安装鸟巢,吸引更多的野生鸟类到城市安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