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日报:激活内生动力厚植创新沃土 释放高新技术成果产业化新动能 “千户科技型企业三年行动计划”进展纪实

31.05.2016  01:32

本报资料片


大庆福瑞邦医药产业园。 本报记者苏强摄

  哈工大马晶和谭立英教授团队在哈尔滨科技创新城转化获得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的“星地激光链路通信试验”成果,具有带动卫星激光通信产业形成千亿元规模的潜力。
  牡丹江友博药业自主研发的“疏血通注射液”实现产业化,2015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8.5亿元,成功在主板上市……
  一项项成果的取得得益于省委、省政府对科技创新驱动发展的高度重视。近年来,我省明确提出向高新技术成果产业化要增量,围绕“十大重点产业”建设,先后开展“科技成果转化落地专项行动”、“科技成果招商与转化对接活动”,实施“千户科技型企业三年行动计划”,培育了龙江经济发展新动能,促进了我省在科技创新创业方面蕴藏的强大能量持续集聚和释放,为我省转方式、调结构、稳增长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仅“千户科技型企业三年行动计划”实施一年多来,我省通过梳理成果、成立公司、进入孵化、借力资本市场发展、推动企业上市等5个环节,加快推动高新技术成果生成高科技企业,共新注册成立科技型企业2925家,新形成主营业务收入500万元以上的科技型企业512家;新吸纳本科以上人才8834名;通过组织110场次科技投融资对接活动,为175个科技项目融资39亿元;全省新增47户科技型企业上市(挂牌),高新技术成果产业化支持经济发展取得明显成效。
  事例 剑指能源消耗哈船动力推进产业化进程
  内燃机排放是造成“雾霾”及能源消耗的“元凶”之一。采用天然气作为燃料的天然气发动机是现阶段实现能源多元化战略和节能减排的最经济可行的方法,而控制系统更是双燃料发动机的核心高端装备。
  日前,记者在哈尔滨工程大学的内燃机实验楼,见到了哈尔滨哈船动力技术有限责任公司在此试验改进的天然气发动机。技术人员告诉记者,这个发动机在原有柴油机的基础上,增加了LNG(液化天然气)供气系统和天然气电控喷射系统,以实现单纯柴油燃料状态和天然气燃料状态下两种运行模式。如果以LNG为主要燃料,燃料成本可降低约25%,硫氧化合物可减排70%,氮氧化合物减排85%,二氧化碳减排20%。
  天然气发动机控制关键技术是哈尔滨工程大学动力与能源工程学院科研团队经过长期艰苦攻关取得的成果,并摘得了2010年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在上海成立派芬自控股份有限公司的哈尔滨工程大学毕业生孙继超,回到母校“淘技术”时看中了这项技术。2013年,哈尔滨工程大学和派芬自控联合出资成立了哈尔滨哈船动力技术有限责任公司,瞄准长江流域的绿色运输船舶市场,开始了艰难的成果产业化路程。
  2015年10月,在我省“千户科技型企业三年行动计划”中,在省市政府的支持下,哈船动力通过增资扩股,引入黑龙江大正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中国宝力集团资本等社会资本,公司注册资本达到1.4亿元人民币。目前,哈船动力正在哈尔滨高新区建立哈尔滨工程大学哈船动力产业园,预计2017年中可完成建设并投入使用。
  点题 深挖科技潜能促进高新技术成果产业化
  哈船动力是我省政府、企业、高校联合激发龙江内在潜能,推进科技成果转化模式的成果之一。据了解,为激励科研人员创新创业、转化成果、创办企业,省委、省政府出台了《关于建立集聚人才体制机制激励人才创新创业若干政策的意见》,重新制定《黑龙江省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条例》等,深入挖掘哈尔滨工业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哈尔滨理工大学等重点科研机构梳理可产业化的技术成果成立公司。去年以来,共新注册成立科技型企业2925家,新形成主营业务收入500万元以上的科技型企业512家。哈工大机器人集团、焊接产业集团、激光通信有限公司等相继成立。
  我省还引进高新技术成果,与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中关村、北京市科委及北京理工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相继建立合作关系,组织开展了“院士龙江行”、“龙京创新驱动区域合作”等系列活动。全省158家单位与中科院开展235个项目合作,有43个院士团队的97项成果在我省实现转化。
  事例 为小微科技企业插上“天使”的翅膀
  融资难是绝大多数科研成果在生成企业的过程中难以逾越的坎儿。为破解这一难题,我省“千户科技型企业三年行动计划”提出,大力推动科技与资本融合,着力借力资本市场的发展。尤其是针对在银行很难拿到贷款的初创科技企业进行天使投资,使小微科技企业插上“天使”的翅膀顺利起航。
  神舟七号飞船宇航员出舱时所穿戴的宇航服主体框架和袖口反射镜的设计制造团队,哈尔滨工业大学金属复合材料与工程研究所所长武高辉所带领的科研团队,打算成立公司,主打电子封装用复合材料、光学级SiC/Al复合材料等“高大上”产品。消息一出,风投机构纷纷来洽谈合作。
  团队最终选择与省科力高科技产业投资有限公司合作,成立了翔科新材料有限公司。为了对翔科成功投资,科力颇费了一番心思。科力副总经理陈盟介绍,今年6月,科力针对翔科资产特点,灵活采用普通股权、优先股权、可转股债权等多种金融工具组合投资的方式,独立完成了对翔科的Pr e-A轮投资,为企业提供1500万元资金,用于生产基地建设。
  翔科公司总经理武强告诉记者,之所以选择科力公司,是因为“科力对翔科入股后的股权三年后可以赎回,即当企业发展壮大以后,在支付微少的借款利息后,可以随时将科力公司持有的15%股份赎回,这打消了我们接受投资的最大顾虑。
  点题 深耕融资平台 让技术借力资本翱翔
  记者从省科技厅获悉,我省实施“千户科技型企业三年行动计划”以来,想方设法加强科技型企业借力资本市场发展,推动天使投资、创业投资、融资担保等投融资机构为科技型企业和高新技术产业项目提供投融资服务。一是组建实体性高技术产业风险投资基金。省政府出台文件,每年新投入3亿元作为新的风险投资引导资金,引入风险投资者共同设立基金投资高新技术成果产业化。在省高新技术产业风险投资大会上,筛选了9家国内投资机构在龙江组建了9支投资基金,为机器人制造、生物医药、新材料等领域处于初创期、成长期和成熟期的科技型企业或项目提供资本市场支持。二是做大省科技创业投资政府引导基金总体规模。省科技创业投资政府引导基金引导社会资本共同发起设立了红土科力、富德资本等16支子基金,规模达到23.5亿元,向39家科技企业股权投资3.8亿元,有11家企业上市(挂牌),带动28家创投机构聚集哈尔滨科技创新城,管理资本62亿元。
  我省还积极推动科技企业在主板、创业板、中小板、新三板等多层次资本市场上市,做大做强。去年以来,全省新增50户科技型企业上市(挂牌)。这些高新技术企业加速生成与壮大,最新科技成果陆续产业化,为龙江经济发展培育了源源不断的新动能,为我省转方式、调结构、稳增长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事例 让科技成果“落地”万洲焊接誓做领军企业
  “我们的目标不仅是要做中国焊接领域的领军企业,也希望有朝一日可以将我们的产品和技术推广到全世界,成为焊接领域的世界知名企业。”哈尔滨万洲焊接科技有限公司的合伙人之一、哈尔滨工业大学材料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黄体方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日前,在哈尔滨万洲焊接科技有限公司,记者领略了这个大学生创新创业团队的技术。在两块厚板铝合金的拼接处,是一条完美的弧形纹,完全看不到焊接的缝隙。公司生产主管、哈工大在读硕士研究生吕宗亮告诉记者,这就是采用了公司自主研制的搅拌摩擦焊技术,该技术可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等高端装备制造领域。
  公司的创新团队成员多数来自于同一个实验室——哈工大先进焊接与连接国家重点实验室。一项又一项具有世界先进水平和国内领先水平的技术成果在这里诞生。在实验室学术“大咖”的鼓励和指导下,小伙伴们从本科阶段起就开始参与科技创新,在取得多项发明专利的同时,有了雄厚的技术积累,并慢慢萌生了将科技成果转化为产品的想法。
  去年5月,在省政府和学校的帮助下,万洲焊接成立。2015年,公司营业额达到150万元,新型摩擦焊机获得订单240万元。点题
  推广新型孵化模式 助力创业梦想起航
  一年来,万洲焊接的快速成长,受益于我省打造的良好的孵化沃土。记者从省科技厅获悉,我省“千户科技型企业三年行动计划”实施以来,充分发挥科技企业孵化器和科技园区作用,推广科技企业新型孵化模式,加快众创、众包、众扶、众筹空间发展,在培育科技型企业的同时,吸引新成立的科技型企业入孵发展。加快推动科技创新资源和科技人才向全省5个高新区、6个大学科技园、18个科技特色产业基地和37个农业科技园区集聚,努力推动成果转化,积极孵化服务企业。哈尔滨科技创新城“动车组效应”凸显,集聚了中科院产业育成中心、703研究所、哈焊所、哈兽研、玻璃钢研究院等200个国内外创新机构。全省新增中关村基地众创空间、哈尔滨斯达普、乐业众创空间等58家新型孵化器,新增科技型企业1418家。同时推动科技资源服务共享。入网大型仪器3915台(套)、检测项目32357项,实现服务5.6万次、金额3.27亿元,我省被列为国家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和大型科研仪器向社会开放的首批试点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