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女儿共同成长——从“虎妈”到“猫妈”的蜕变
我出生在一个传统的农民家庭,家中兄妹五人,父母都是文盲,他们勤劳质朴、踏实能干,但他们也像中国大多数没文化的父母一样棍棒式教育着我们,简单粗暴。虽然小的时候觉得父母严厉,但长大后和父母的感情还是很好,我也并没有认为这样的教育有什么问题。长大后我做了人民教师,也依然奉行着“严师出高徒”的教育准则,也依然没觉得粗暴的体罚有什么不好。女儿降生后,我也像普天下的父母一样“望女成凤”,严加管教,因此,丈夫称我是“虎妈”。但随着孩子的成长,我发现自己的教育方法有问题了。
严厉的管教,让活泼的女儿变得内向了。
女儿小时候特别活泼,天天像个小燕子似的围着我叽叽咋咋的,亲戚们都叫她“温小欠儿”(丈夫姓温),为了让女儿变得淑女点,我是煞费苦心、严加管教。平常我从不让女儿出去和小朋友去疯玩,寒暑假也是每天和我在家看书、看电视,一旦她淘气轻则罚站重则体罚,家里每天收拾完不许她乱翻乱动。我发现在我的严厉管教之下,女儿变得乖巧听话了,开始的时候我还挺得意的,但是渐渐地我觉得女儿的性格变了,以前那个一岁半就敢站在桌子上给阿姨们表演舞蹈、背诗歌的女儿,到了七八岁反而看到家里来了客人就躲回自己的屋里去了;以前那个叽叽喳喳的小燕子现在一放学就安静的坐在家里看书学习,我撵她出去玩她都不出去:以前,每天都快乐的唱着歌跑来跑去的小天使,现在却一进屋安安静静的。我明显感觉到孩子的不快乐,尤其是她上了四年级以后,我觉得这孩子越来越内向,什么话也不愿意向我说,反而是特别黏她爸爸,爸爸一回来就和他有说有笑的,我一走过去孩子就什么也不说了。“这是怎么回事?”我问丈夫,他说“是你平时对孩子太严厉了,一点都不允许她犯错误,所以,她惧怕你就不敢和你说心里话。”听到这里,我的心里酸酸的,女儿从小事无巨细都是我在为她做,可以说我对女儿付出了自己所有的休息时间,从生了女儿,我就和一切娱乐交际绝了缘,我总觉得女儿应该和我最亲,却由于我的严厉让她对我望而却步,是我的粗暴的教育方法伤害了她,我从心里意识到自己的教育方法出了问题。从那以后,我对女儿尽量少批评多鼓励,少责罚多反思,女儿渐渐的和我亲了,又恢复了以前的活泼样。
女儿叛逆期,我学会了换位思考,获得了女儿的信任。
进入初中后,我明显的感觉到女儿比以前有主见了,对我不再是言听计从,每次犯错误的时候,总是给自己找借口。平时,我大声斥责两句她不还嘴也就罢了。但是有一次的事我觉得让女儿心里受伤了。记得那是放“五一”假,孩子回了乡下奶奶家,几天之后她高高兴兴地回来了,我在给她收拾书包的时候,发现她的校服落在乡下了,我就很生气,不停的训斥她,开始的时候她没有顶撞我,可能是我又开始数落她平时书桌乱、乱扔东西、回家鞋不规矩放等等鸡毛蒜皮的事把她惹烦了,她大声地说:“我都知道了,你还磨叽,真烦人!”听她一说我更生气了,大声责骂她,她就和我顶了几句嘴。我一怒之下,抄起鸡毛掸子就打了起来,我只记得当时下手挺狠的,女儿不再顶嘴,趴在床上伤心地哭着,我在客厅沙发上坐了一会,平静了下来,听着女儿还在委屈的哭着,心里也挺不是滋味:不就是落下个校服吗,至于对女儿这样苛责吗?她还不到十一岁,偶尔粗心也是难免的,我小的时候因为粗心也没少挨我妈打,想想那时我是多伤心呀!再看女儿现在这么哭,我也很难受,她毕竟还是个孩子,说几句她记住也就是了,何必弄得家里“一地鸡毛”呀!我家在这里一个亲属也没有,爸爸又在乡下上班,受了委屈,孩子连个倾诉的人都没有,也怪可怜的!想到这我走过去,搂着女儿说:“打疼了吧?妈不该动手打你,别生妈的气了。”女儿诧异的看着我,这是强势的我第一次这么温柔地向她检讨自己。她止住了眼泪说:“我也不该跟你犟嘴,本来就是我粗心不对,可你没完没了的说我就忍不住想和你犟嘴。”我说:“以后你犯错误了妈再没头儿你就好好说‘你都说好几遍了’,我就能意识到了。”女儿怀疑的问:“那你还会不会打我呀?”“你是大姑娘了,以后妈不打你了,和你讲道理。”女儿破涕为笑,母女的战争烟消云散了。以后,每当我和女儿发生矛盾怒不可遏的时候,我就赶快找活干,转移自己的注意力,等我们娘俩都平静以后再和她讲道理,那以后我再也没有打过她,可女儿叛逆的言行却少了很多,很多属于女孩的小秘密开始向我倾诉,女儿完全信赖我了,把我当成了她的朋友,我心里由衷的感到高兴。静下心来想一想,现在的孩子多是独生子女,本来就缺少玩伴,又没有可信赖的朋友,有了心事都没人可说,如果父母不能做孩子的知心朋友,那她又向谁去说呀?!少一分苛责,多一份冷静和耐心,做孩子的听众,就会收获孩子的信任,也能及时了解孩子的思想动态,一举两得何乐而不为呢?转变了心态,我和女儿的关系更亲密了,每天在一起有说不完的话,每次爸爸从乡下回来,女儿都会对他说:“今天我又要被你撵走了(平常爸爸不在家,她就天天黏在我这屋睡),你又把妈妈抢走了。”看着女儿这小样,我是又好笑又很幸福,女儿这样喜欢我说明我对她的教育还是很成功的。宽容对待女儿,让我收获了信任。
用爱和耐心帮女儿走过艰难期,我很有成就感
为了锻炼女儿的自理能力,我一狠心把她送到离家一千多里之外的双城老家去上高中,刚开始的时候,女儿每天打电话都向我诉苦:食堂的饭菜太难吃吃不饱、同学太多(班级72人)下课和晚课前太闹了、前座的女生老找她的麻烦等等。听着女儿喋喋不休的抱怨,我也很心疼她了,才十四岁半的女儿就要一个人离家在外独自去承担来自于学习、生活、人际交往的压力,真是太难为她了!可我们做父母的又不能跟她一辈子,早晚她要独自去面对,早经历对她来说也是好事,于是,我就狠下心来,不流露出心疼的语气,只是每天都默默地听她倾诉,偶尔劝劝她,指导她怎样处理同学间矛盾、怎样给自己减压等,渐渐地女儿的抱怨少了,谈与同学间的趣事多了,我又鼓励她交几个知心的朋友,开阔自己的胸怀,多学习别人的优点。女儿听了我的建议,交到了几个积极向上的好朋友,她变得越来越开朗了,学习也稳定了下来。
前两天我俩都休息,很早我俩就在煲电话粥,女儿有点小得意地说:“看咱俩多好,每天都打电话,我也不气你。你摊上我算万幸了。”我也学着她的样子说:“是呀,感谢上帝,派你来折磨我,不然我就寂寞死了。”女儿哈哈大笑,又很严肃的说:“妈,我真的挺谢谢你的。”这回轮到我诧异了。“不管我遇到了什么、做了什么,你从来不是简单的训我,总是耐心的听我倾诉、给我指导,我的学习遭遇到困难的时候,你也是不停的鼓励我,我真的觉得很幸福。”此时我心里虽然很是动情,但还是装作漫不经心的说:“谁让我是你妈呢,这是必须的。”女儿动情地说:“同学和同寝的可羡慕咱俩了,天天有唠不完的话,他们经常在电话里和妈妈吵架。”我故作严肃的说:“咱俩可是朋友,你不许和我吵架。”“妈,我早就把你当成我的闺蜜了,亲你还来不及呢,哪会和你吵架。”听着女儿的话,我心里比喝了蜜还甜,我用爱和耐心帮女儿走过艰难期,也成了女儿的知心朋友,我真的很有成就感。
也许,在别人眼里我的女儿太普通,学习一般、容貌一般又没有什么特长,但我很为我的女儿自豪:她性格温婉、做事认真、心地善良、乐观阳光、学习刻苦,从小学到高中,她的老师和同学都喜欢她,不管以后女儿学习上能否成才,但做人上一定会成功的,为此我很欣慰。
女儿渐渐长大,我也完成了从“虎妈”到“猫妈”的蜕变,“虎妈式”的粗暴苛责并没有让女儿按我的意愿成长,我却一次次伤了孩子,“猫妈式”的宽容与爱却让我和女儿成了闺蜜,女儿也快乐成长,我们达到了双赢。从对女儿的教育中我悟出一个道理:用宽容与爱和正确适度的指导陪伴孩子健康快乐的成长,孩子也会给我们浓浓的爱与亲情的。
我与女儿共同成长,让我收获了许多许多,我快乐,我幸福。
(此文在2014年度“我的家庭教育故事”主题征文活动中被列为专家首推文章)
省家庭教育学会副会长赵执平点评:
“没有教育不好的孩子,只有不会教育的父母”,作者讲述的家庭教育故事很好地说明了这个观点。作者的家庭教育实践是曲曲折折的,因严厉管教的误区而把女儿管呆了,因没完没了的苛责而把女儿弄伤心了。母女对立的现状让作者反思,反思之后勇于向女儿承认错误,并用实际行动改正错误,从而换来了亲如闺蜜的母女情。从失败——反思——纠正——总结的过程,作者完成了从“虎妈”到“猫妈”的蜕变。作者的理论认识和实践过程都很深刻,更发人深省。
家庭教育是提高两代人素质的系统工程,没有家长素质的提高,难有家庭教育的正确实施。因而家庭教育的过程是家长和孩子共同成长的提高的过程。正如作者说的“我与女儿共同成长”。
家庭教育的原则之一是“少批评多鼓励,少责罚多反思”,坚持这样做,就会得到孩子的赞同,反之,只以严厉责罚为主要方式教育子女,就成了名副其实的“虎妈”,必然收到事与愿违的苦果。
作者总结的科学教子经验:“少一分苛责,多一份冷静和耐心”,具有广泛的指导意义。严格要求孩子是对的,但不是苛责,只有用冷静和耐心克服急躁和怒气冲天,才能换来和谐的教育氛围,迎来美好的家庭教育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