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哈工大跟院士班主任学习

29.11.2021  06:21

哈工大全媒体(张妍 商艳凯 梁英爽/文 辛然 由培远等/图)近日,《光明日报》刊发哈工大党委书记熊四皓署名文章《一流大学应以培养杰出人才为己任》。文章指出,高校要以培养为党和人民作贡献的杰出人才为己任,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流大学,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智慧与力量。

面向新百年,哈工大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贺信精神,把准一流大学杰出人才培养这个着力点,全面构建拔尖人才培养体系,持续优化模块化人才培养方案和柔性化教学管理模式,由院士领衔、亲自担任班主任的特色班成为站位高、起点高、特色鲜明的人才培养载体。

让我们通过同学们的讲述,一起来看看新百年的哈工大学子是怎样在哈工大学习和成长的——


2021级善义班  施昊辰: 秉乐善好义 做杰出人才

怀揣着成为国家科研事业新一代人才的梦想,我在高考志愿里填报了哈工大。当收到哈工大充满科技感的录取通知书时,一行大字映入眼帘,“善义班——面向全校选拔英才”。这在我心里埋下了一颗种子。

转眼便到了入学的日子,安排好行李的我在校园里漫步,欣赏着校园的景色。我突然注意到一块深蓝色的宣传牌,是关于善义班的介绍——

善义,厚植肩负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使命之大善,激发担当自主创新追求卓越责任之大义。

善义班由力学和复合材料领域著名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杜善义教授担任指导委员会主任,中国科学院院士、哈工大校长韩杰才教授担任班主任,为学生配备专业导师,精选航天领域的知名专家学者,指导学生开展工程实践和科技创新活动。

我心中的种子萌发了。


杜善义院士在首届善义班宣讲会上与大一学生交流(资料片)


我清晰地记得,9月15日晚上,杜善义院士在二校区面向500余名大一同学作首届善义班招生宣讲。83岁的老先生与大家交流了很长时间,讲到力学和复合材料的关系、讲到自己年轻时的科研经历、讲到材料重量和性能的改变对于航天器发射的影响等,令在场的同学深受启发。与杜善义院士这次面对面的交流,也让我坚定了报考善义班的决心。

善义代表的并不是我的名字,而是大善和大义,是你们每一个人要拥有的。” 老先生的这句话深深地刻在了我的脑海里。很幸运,经过面试和选拔,我成为了一名“善义人”。

前两天,班主任韩杰才院士专程来到二校区,与全班同学面对面交流,这也是首届善义班成立后的第一次主题班会。“哈工大培养的学生,就是要追求卓越,就是要成为‘最厉害’的拔尖创新人才!”校长的这番话令全班同学在倍受振奋的同时,也深感自身的责任与使命。


善义班班主任韩杰才院士与学生座谈


中国科学院院士冷劲松教授和航天学院庞宝君教授、张幸红教授、果立成教授等导师代表也结合各自的求学和科研经历,与大家分享了如何成就精彩人生、实现报国理想。

进入善义班学习以来,赫晓东教授、解维华教授、王小刚教授等老师为我们带来了多场力学与航天领域前沿讲座,使我们初步了解了飞行器设计与工程、复合材料、工程力学这些科研领域中的前沿问题,极大地拓宽了同学们的视野。

我相信,有杜善义院士、韩杰才院士、冷劲松院士3位院士亲自指导,有航天学院和英才学院联合打造,有“善义教育基金”大力资助,我们一定不负重托,秉持大善,担当大义,早日成长为航天领域的杰出人才。

哈尔滨工业大学,校长担任班主任的这个班,不一般!


2021级永坦班  高若瑜: 立志成为像“坦先生”一样的人

在哈工大这座百年学府里,我看到、感受到的既有老师们课堂上的育人风采,更有以刘永坦院士为代表的哈工大“八百壮士”的情怀之美。

在第一次班会中,刘永坦院士先进事迹报告团成员、永坦班班主任助理李杨教授就带领大家学习了坦先生的事迹,讲解了哈工大“八百壮士”精神的深刻内涵,坦先生“一生一事”“从0到1”为祖国海防装上“千里眼”的奋斗故事,令大家深受感染。

在永坦班这个温暖的大家庭里,无论是入学时收到定制纪念品,还是别开生面的小班班会;无论是中秋节收到学校的定制月饼,还是“百团大战”、班级团建……都让每一名同学有了更深的集体认同感、责任感。但让我印象最深的,还是能够见证刘永坦院士获评“时代楷模”荣誉称号。

作为永坦班的学生代表之一,我参与了“时代楷模”发布仪式的云录制和《时代楷模发布厅》的“时代新人说”采访。


永坦班学生集体收看“时代楷模”发布仪式


令我最为感动的是,坦先生十分重视人才培养,他将800万元国家最高科技奖奖金全部捐出,用于培养更多杰出人才和事业的接班人,亲自担任“永坦班”班主任,更是充分体现了作为人民教师的育人情怀。而我,能成为首届永坦班的一员,除了幸运,更是深感使命在肩。

学校对我们这个班级的定位是成为具有国际视野、家国情怀、创新思维、领军能力的电子信息领域拔尖创新领军人才,为此,学校为我们制定了专门的培养方案,在大一阶段就开设了“电子信息前沿专题讲座”和“智能感知系统创新实践入门”课程,让大家对相关领域的前沿知识有了初步了解,激发了同学们对专业更深的兴趣。

在前不久的一次座谈会上,坦先生与我们展开了一场关于理想的对话,回答了同学们关于未来方向选择以及科研过程的一系列问题,还专门带来了“时代楷模”勋章和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奖章。坦先生卫国镇海的爱国情怀和为国育才的奉献精神让大家深受感触,每个人都觉得:这,才是我们该追的星。


刘永坦院士寄语首届永坦班学生


国家的需要就是我们的责任和最强大的动力,这也是我和我的团队始终坚守的信念”“同学们要志存高远,心怀‘国之大者’,在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新征程中成为‘为国分忧、为国解难、为国尽责’的英才”,朴实的话语感染了每一个人,也成为大家人生的目标。

如今,我和班里的多位同学都成了学校“卫国镇海”见学点讲解员,在为更多同学讲解坦先生事迹的过程中,传承老一辈哈工大“八百壮士”爱国奋斗的红色基因,心怀“国之大者”,砥砺奋进。


2020级小卫星班  勾敬文: 成为太空中最闪亮的那颗星

作为学校着力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特色班之一,小卫星班在培养理念、课程设置、班级管理等方面都进行了大胆探索。依托哈工大在航天领域的优势,同时借鉴国内外航天名校的培养经验,学校为我们制定了具有哈工大特色的培养方案,其中的一个特点就是项目驱动、多学科融合的培养体系,通过项目驱动培养我们的思辨、创新、实践与协作等能力,并注重多学科知识的融合,培养未来的知识复合型领军人才。

除去教学计划中必修的各类课程以外,我们还经常有机会与航天系统内的各位名师、前辈接触,聆听他们对各自领域工作的理解,聆听他们对航天事业发展前景的分享,聆听他们是如何在自己的科研教学生活中践行航天精神的。

最经常来与同学们交流的就是班主任曹喜滨院士。即使工作再忙,曹老师都会抽出时间与同学们座谈交流,认真倾听班里每个同学的心声。无论是“把梦做上天”的理想,还是学习生活中的琐事,哪怕再具体的问题、再天真的提问,作为班主任的曹老师都会耐心地给予解答。说实话,我原本并没有想到身为院士、哈工大副校长,曹老师会花这么多精力关注我们班级的具体情况。


班主任曹喜滨院士与同学们在一起


航天学院孙兆伟教授、郭继峰教授、张立宪教授,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精密计量测试研究所所长林立芳等校内外航天领域的著名专家,我国首颗由学生设计、研制与管控的微纳卫星“紫丁香二号”总设计师韦明川,拍下“最美地月合影”的学长泰米尔……他们或担任我们的大一年度项目学习导师、或为我们指导思政实践课、或与我们面对面“畅聊”卫星研制和发射背后的故事。

2021年暑假,班级同学还分组去了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下属各院所,实地参观了制作车间、先进实验室,感受到了“国之重器”的飞速发展;同时,我们还进入航天史展厅,并对中国卫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孙京、北斗三号卫星总设计师王平等杰出校友进行了访谈,再度领略中国航天事业发展的辉煌历程,切身感悟“航天报国”的精神内涵。 

小卫星班还开设了实践创新课程“航天器与自主智能系统认知”,为我们打开了认知航天领域前沿技术的一扇大门。在班主任助理魏承教授和师兄的带领下,我们以团队为单位,从零开始学习四足机器人的制作与控制,逐步形成了团队协作、开拓创新的科学思维。

此外,在紫丁香学生微纳卫星团队的学长指导下,有相当一部分同学结合大一年度项目已经开始做和卫星有关的创新设计,逐步开启了科研之路,还有的同学到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现场观看了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发射。

我们心中的航天梦更加清晰可见,相信未来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成为太空中最闪亮的那颗星。


小卫星班学生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现场观看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发射


2020级智能机器人班  左佳慧: 与“大咖”面对面成为常态

  在智能机器人班就读一年多,对机器人的感情已经从“喜欢”进阶为“热爱”。

  智能机器人班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及智能制造发展前沿,由著名机器人专家蔡鹤皋院士、邓宗全院士领衔,依托哈工大优势学科和高端师资队伍,由院士团队、杰青、教授等一对一指导学生,并聘任国际知名教授、知名机器人公司专家担任兼职教授。最让我眼前一亮的是智能机器人班的本硕博贯通制,没有考研考博的压力,我可以全身心投入到自己喜欢的科研当中。

  与中国工程院院士、副校长刘宏教授,哈工大机器人研究所所长赵杰教授等机器人技术与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的教授、“大咖”们面对面交流,是我们学习生活中的常态。老师们卓越的学术造诣和对学生谦逊温和的态度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刚入学,刘宏教授就为我们上了一堂专业导论课,讲解机器人领域的研究方向、前沿技术、未来发展趋势等等,令同学们大开眼界、跃跃欲试。


刘宏院士为智能机器人班学生上专业导论课


刘宏院士师从我国著名机器人专家蔡鹤皋院士,长期从事空间机器人基础理论和灵巧操控技术研究,主持研制出我国首台空间机器人,相关成果成功应用于试验七号卫星和天宫二号实验室,为国家空间安全和在轨服务作出了突出贡献。

  而这些成就的背后,更令我们深受启发的是刘宏院士对科学研究工作的理解和态度。他告诉我们,实验室是他最喜欢的地方,上学时,他在实验室做科研的时间比在寝室的时间都长。“科研是一种乐趣,搞科研要耐得住寂寞”。

  前两天,我去科创大厦找导师一起讨论大创项目时,恰巧碰见了2021级智能机器人班的学弟。学弟说,班主任刘宏院士刚刚与他们交流座谈,为同学们指点迷津,“把脉”支招。“我建议大家在大一阶段,首要的还是扎扎实实学习基础,把基本功练好,才能进一步创新。

    一次智能机器人导论课前,谢晖教授看到我们在写“微积分”和“线性代数”作业。他叮嘱我们,这些都是以后科研的基础,一定要学好学扎实。

  老师们的话让我们意识到基础课程的重要性,下定决心努力学好每一门基础和专业课程,积跬步以至千里,为以后做科研夯实基础。

  在大一下学期学习了“画法几何与工程制图”“机械工程制图”课程后,我的专业能力有了进一步的提高,能够认识一些基本的标准件并独立设计出一些机械结构,应用在创新创业项目中。


班级同学深入机器人技术与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参观学习


最让我感到兴奋的是,我们现在已经开始参与老师们的课题研究。我的大二年度创新创业项目《一种面向复杂作业环境的管道检测机器人》,就是机器人技术与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樊继壮教授研究课题的一部分。在做课题前,我学着先设计出机械结构,不断地和老师讨论、优化方案,通过和队友们的通力合作,进行建模、3D打印零件、组装、电控调试,最终我们将共同做出实体机器人。

老师告诉我们,他们从事的很多科研项目从开始研究到真正实际应用,往往需要几年甚至十几年、二十几年。我们也在实践中渐渐体会到一代代哈工大人“十年磨一剑”的坚守。

  我想,我们一定能像老师们一样,瞄准方向,聚力前行,为助力我国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贡献新一代哈工大人的智慧与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