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藏一家亲 真情洒高原 我省第六批援藏工作队援建日喀则工作成果丰硕

14.09.2018  23:38

  9月的西藏,天高云低,秋高气爽。在这景色宜人的地方,强烈的高原反应却令人望而却步,然而我省第六批援藏工作队在这里已度过了两个年头。辛勤的汗水撒在雪域高原,龙江援藏已延伸到多个领域、工作体现在多个角落。风雨兼程、披星戴月,他们把援藏当作人生的航标,在忠诚团结、艰苦奉献、干净有为的援藏路上不断前行。

  2016年7月开始,我省第六批援藏工作队92名干部人才、教师对自治区2个区直部门、日喀则市24个市直部门和仁布、谢通门、康马3个县,以及桑珠孜区第二中学开展新一轮的援藏工作。今年8月,新一批20名“万人计划”教师进藏开展援教工作。至此,我省目前在藏对口支援干部人才、教师共计112名。两年来,工作队按照中央对口支援工作要求和黑龙江省委省政府、西藏自治区党委政府援藏工作的安排,不断创新援建机制,拓展援藏领域,注重援助实效,各项工作扎实推进,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阳光陪伴真诚奉献把爱写在雪域高原

  在青稞田里、在牧草场边、在农牧民家中,处处洋溢着援藏队员的笑脸;在福利院教室里、在志愿服务队伍中,处处闪现着援藏队员的身影。这组画面就是援藏队员日常工作的真实写照。工作队根据当地需求集中人力物力积极奉献爱心,在日喀则市“六城共建”活动中发挥表率作用,被日喀则市文明委命名为市级文明单位,这也是唯一获此殊荣的援藏工作队。

  “全体队员在工作上安心、生活上舒心,即使高原缺氧,也斗志昂扬、精神饱满,和广大干部群众一道尽职尽责投入日喀则各项事业中。”我省第六批援藏工作队领队,日喀则市委副书记、市政府常务副市长徐向国表示很欣慰。

  援建期间,工作队发起了“阳光陪伴成长”系列公益行动,援藏队员全员参与、全方位帮扶日喀则市福利一院、二院791名藏族孤儿,相继投资140多万元建立了阳光学堂、阳光夜校、阳光超市、阳光球馆,开展了爱心陪伴、教育辅导、体育锻炼等一系列活动,倡导全省爱心人士捐赠学习生活用品3万余件,价值152.7万元,被评为西藏自治区“学雷锋志愿服务最佳志愿服务组织”。

  在“藏汉亲、感党恩”活动中,工作队共结对帮扶114户341名困难群众,办实事好事262件,宣讲党的政策520多次,资助孤儿、贫困学生108名,队员们自发自愿捐款捐物折合20.81万元。

  赫英杰是我省第五、六批两次进藏的援藏干部,在日喀则已经工作生活了5年多。对于援藏工作他有着深刻的理解。“援藏工作的核心是聚心,援藏工作的要求是走心,援藏工作的效果是交心,援藏工作的收获是真心。”郝英杰真诚的话语代表了每位援藏队员的内心感受。

  巾帼不让须眉。作为一个两岁孩子的妈妈、我省援藏历史上首位女队员,李娟不顾他人的劝阻也毅然和爱人一起踏上了这座雪域高原。“来援藏可能意味着牺牲身体健康,这个心理准备我有,而且也不怕。虽然是女同志,但工作上我绝不会输给男同志,这个我绝对有信心。”李娟坚定地说。

  雪中送炭助脱贫抓实援藏项目建设

  产业是发展的引擎。工作队把培育产业作为对口支援的切入点,围绕当地资源禀赋和产业规划,突出发展菊花、牧草、青稞高原特色产业,发挥农业技术人才优势,加大援藏资金投入力度,着力打造“一菊一草一青稞,魅力无限日喀则”的产业格局,助力脱贫攻坚,促进乡村振兴,推动日喀则社会发展。

  青稞是青藏高原地区的主要粮食作物,仁布县启动的青稞增产试验示范项目颇具代表性。工作队以黑龙江农业大省先进的技术力量为依托,将测土配方施肥,耕地质量提升,病虫害统防统治、全程机械化等技术应用到青稞增产项目中,为青稞增产提供成熟可行的技术支撑,力争用1~2年的时间为日喀则市乃至自治区打造可借鉴、可复制、易推广的“仁布模式”。

  我省援藏工作队员、仁布县农牧综合服务中心主任韩阳介绍说,工作队通过开展科研试验,深入乡村调研,变小块为整田,变手播为机播,采取集约化新方式逐步解放劳动生产力。仁布工作组2017年青稞试验示范田产量比2016年平均亩增产75斤,超过了全市亩增产50斤的预期目标,2018年增产项目田又增加了550亩。看到了甜头,农民群众由最初的怀疑态度逐步转变为现在的充分认可。

  “这个项目不仅提高了农牧民科学种田的意识,达成了对黑龙江大农业的共识,而且增强了他们对青稞连续增产的信心,同时也进一步加深了藏汉之间的深厚友谊。”韩阳说。

  谢通门工作组引进高原喜菊种植项目、康马工作组在涅如堆乡设立牧草高产试验示范基地、仁布工作组在姆乡建设人畜饮水安全工程项目……一批又一批项目的建设,有效促进了当地脱贫攻坚、民生改善、产业发展,增强了援建项目精准性和实用性。

  据了解,工作队进藏以来,投入援藏资金1.50735亿元,实施援藏项目62个。坚持把资金和项目重点向农牧区和农牧民倾斜,扎实推进民生工程建设,保证了中央要求的两个80%项目任务落实。聚焦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实施对口援藏扶贫项目18个,投入援藏资金8014万元,累计帮助351户1007名贫困人口脱贫。

  推进智力援藏

  促进龙藏文化相互交融

  龙江距离西藏万里之遥,远隔千山万水,做好援藏工作既需要资金项目支持,更需要加强两地沟通交流、增进民族感情和团结融合。工作队专门安排890万元智力援藏资金,用于龙藏两地开展交流培训、提升干部人才能力,通过集中办班、插班学习、挂职锻炼等方式,共组织25批次385名西藏干部、教师、技术人员、农民到我省开展学习培训,走出了一条具有龙江特色、符合日喀则市实际的智力援藏之路。

  学员普遍反映,西藏干部人才外出机会少,是党中央支援西藏的好政策、是党中央派来的好干部为大家创造了这么好的机会,大家感党恩,感谢龙江人民的深情厚谊。通过培训既收获了先进理念、知识、技术,更开阔了思维、思路、视野,对祖国大家庭更加热爱,对民族友谊更加珍惜。

  记者在采访中记录下了这样一组鲜活的数字:工作队组织黑龙江省慈善总会、省女性创业协会、大庆眼科医院、哈尔滨工程大学、省仁芯骨健康基金会、苏州弘化社会慈善基金会进行义诊,持续开展了“龙江公益雪域边疆行暨光明行动”活动,累计进藏医疗队六批次115人,共免费义诊5100余人,先后为427人进行了眼病筛查,为111名白内障贫困藏族同胞免费成功实施了白内障复明手术;通过援藏渠道免费就治先心病、唇腭裂患者9名;两次组织日喀则党政代表团,带领18县区近50家企业参加了两届哈洽会暨中俄博览会,日均游客流量达3000余人,销售额近120余万元;赴内地开展招商引资13次,引进企业8家,协议资金6.9025亿元,实际到位资金2.025亿元。

  这组数字,不仅饱含了援藏工作队真心帮扶、真诚相处的民族情谊,也凝聚了他们立足岗位、忠诚履职的出色表现。

  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组团共育高原美丽“格桑

  格桑花又称格桑梅朵。在藏语中,“格桑”是“美好时光”或“幸福”的意思,“梅朵”是花的意思,所以格桑花也叫幸福花,长期以来一直寄托着藏族同胞期盼幸福吉祥的美好情感。有这样一群人,他们从祖国各地、从低海拔地区来,扎根于高原,致力于培育出美丽的“格桑花”,他们就是“组团式”援藏教师。

  作为我省首批“组团式”教育援藏队伍,40名援藏教师承担桑珠孜区二中11个学科三个学年的教学任务。他们在教学、德育、教科研上实施“全员育人学生成长导师制”,建立“一对一”结对帮扶机制,通过分层教学、小组合作、讲练结合等课堂模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升学生学习内动力,一朵朵充满朝气、纯洁好动的美丽“格桑花”绽放在校园。

  2016年桑珠孜区二中小升初生源成绩比全市平均成绩低4.3分,经过共同努力,2017年中考在全市24所中学中排名第四,在自治区100所中学中排名第十四,2018年中考比全市平均成绩高9.7分,并荣获日喀则市“特色教研示范学校”、桑珠孜区“教学质量管理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被西藏自治区确定为校园文化建设重点学校。

  同时,设立“教育助学奖励金”,每年对当地优秀教师进行奖励,对考入大学、高中和内地初中班的藏族学生一次性补助奖励,2017年奖励学生110名,让贫困学子圆了上学梦,有效促进了当地教育事业发展。

  “40名‘组团式’援藏教师和新到的20名‘万人计划’教师把日喀则当成自己的故乡,积极参加各类公益活动促进融合。大家在业余时间为福利院孩子义务补课720多节,10名教师志愿身后捐献眼角膜,以仁爱担当、责任奉献为日喀则尽一份心,出一份力。”我省援藏干部、日喀则市教育局副局长林立民感慨地说。

  一幕幕感人场景历历在目,一句句知心话语萦绕耳畔,一段段民族情谊铭刻心间。援藏队员们把对组织的每一句嘱托,对援藏工作的每一天坚守,对岗位职责的每一次付出,都视为播下的青稞种子,用忠诚捍卫、用奉献浇灌、用真情养护,在西藏大地生根发芽,演绎出“龙藏一家亲”的华美乐章。(作者:薛立伟 徐晓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