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年后,冰城41户老邻居重聚首共话邻里情浓

16.09.2015  05:28

  8月14日,87岁的老人王葆萱兴奋得整夜未眠:“明天就要见到阔别20多年的老邻居了,有点激动,有点紧张,当年老陈家的小闺女是楼里的小美女,现在一定更漂亮了;当年特别淘气的二肥子听说当领导了;当年老冯家的乖乖女小云现在是教授了……15号楼里的那些孩子都有出息了。”

  1994年之前,哈市道里区石头道街15号是一个筒子楼,除一楼商服和四楼学生宿舍外,二楼、三楼共住着42户居民。1994年筒子楼拆迁,42户居民各奔东西。当时,谁也没想到,21年后的8月15日,除了其中一个独居老奶奶去世,15号楼的41户老邻居再次相聚。

  寻找

  用了四个月找齐老邻居

  常青是活动的发起人之一。

  今年4月,在老邻居施德辉儿子的婚礼上,常青遇到了两位15号楼的邻居陆晓峰、夏春梅,大家聊的很多话题都离不开当年的记忆。常青突发奇想:能不能把当年的42户邻居凑齐?三人建了一个微信群,很快,又找到7户老邻居。然而,毕竟已经年代久远,剩下的老邻居一时找不到。

  此后的4个月,只要有空余时间,常青就是打电话。

  冯云是常青找到的最后一位邻居,算是比较难找的。

  “小云姐,我是石头道街15号楼二楼的常青,还记得我吗?”6月15日,51岁的冯云接到常青打来的电话时,呆住了:“你就是那个总跟着我的小屁孩吗?那时你才10岁,我们不带你玩,你就哭鼻子。”

  与常青聊了20分钟电话后,冯云沉思了许久。1961年,冯云出生在石头道街15号,这栋楼是原哈尔滨医学院学生宿舍,后来二楼、三楼改为家属楼,42户居民家使用面积最大的11.8平方米,最小的只有8平方米,炉灶设在1.5米宽的走廊一侧,每两户共用一个炉灶,每层唯一的厕所只有两个蹲位,下水道设在厕所旁边,每隔两个月就要堵塞,居民都要合力清淘。1979年,冯云家就搬了。由于父母过世,冯云与老邻居们失去了联系。常青通过朋友的同事,才联系到冯云。

  除了当年独居的朝鲜族老奶奶已经去世,经过4个月,打了300多个电话,老邻居们都被找到了,大家相约8月15日相聚——风雨无阻!

  相聚

  从默默流泪到开怀大笑

  8月15日,江边老头湾的长廊下,防潮垫上摆了40道菜,围坐着四五十岁的中年人和白发苍苍的老人。他们穿着橘色T恤,胸前别着叶子状胸章,衣服背后写着“15”,嘎拉哈、上弦青蛙等从前的玩具堆放在地上。

  今年77岁的陆成说:“儿子前几天告诉我,15号楼的老邻居都找到了,我兴奋了好几天。”看到15号楼的孩子们,陆成忍不住一阵心酸:“真没想到,我还有见到他们的一天。”

  常青、冯云等15号楼的第二代人合唱了一首《世上只有妈妈好》,唱哭了在场的所有人。陆成说:“冯云一家搬走后,我总惦记着他们。冯云的爸爸叫冯炳章,是学中文的,家里有好多哲学方面的书,我遇到不懂的地方,冯大哥还会耐心地指导我。”前几年,陆成在电视上看到冯炳章生前的纪录片,他才知道自己多年想念的人已离他而去,老人流着泪看完了纪录片。这次聚会,陆成看见冯云后,老泪纵横:“太遗憾了,再也见不到你爸爸了。”

  61岁的小华是一位退休干部。他见到陆成后,一个劲儿地要下跪:“叔,当年多亏了你和邻居们让我放弃国营企业的工作,鼓励我参加高考,让我去你家看书,我才有今天的成就。是你们改变了我的命运。”

  穿越

  岁月带不走浓浓邻里情

  二肥子、玲玲、小秋……时隔21年,15号楼邻居彼此称呼着小名,“小时候我们都不知道对方的大名叫什么,所以都叫小名。”当38岁的陈燕茜听到大家喊她“玲玲”时觉得特别温暖,“已经快20年没有人叫我小名了,听起来就像回到了小时候。”

  在冯云手机里有6张红色剪纸图片。冯云说:“这是玲玲珍藏的,剪纸是我们女孩子小时候打发时间的游戏,没想到玲玲收藏了21年。”陈燕茜说,这些剪纸是她们童年纯洁友谊的见证,也是那个年代留给她唯一能看到、能触摸到的东西,“21年过去了,我搬了4次家,这些剪纸一直没舍得扔。”

  陆成说,当年,他用自己居住的11.8平方米屋子与对面邻居住的8平方米屋子交换了,因为对面邻居家的老三出生了,8平方米的屋子挤不下5口人;隔壁邻居突发疾病,墙壁不隔音,打翻饭碗的声音引来邻居关注,正值半夜12点,三九寒天,六个老爷们光着头、光着手,披上棉衣抬上病人就走;秋菜、柈子、蜂窝煤,只要堆在楼下,不用招呼,准有人帮着往楼上搬……邻居们也红过脸、拌过嘴,但事过之后却是邻里关系更融洽,“聚会是为了纪念我们的匆匆岁月,更多的是希望让那个时代邻里之间的真诚、互助能回到身边。”

  邻居们说,以后聚会让孩子也参加,让这份邻里情世代延续。

编辑:李笑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