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通为民服务“最后一公里”

12.08.2014  09:12

  “方便快捷,热情周到”。在哈尔滨市宣信社区服务中心,居民们对此有着最切身的感受。本报记者陈贺摄

  人民群众的利益诉求日趋多元,各类社会矛盾频发,围绕最迫切最现实的民生需求改革创新社会治理的体制机制,成为摆在政府面前的一道必答题。

  社会治理的核心是人,重心在基层,出路在创新。

  善治才是民生之福。在一份由哈尔滨市综治委提供的去年以来哈尔滨在重点建设领域实施社会治理取得成效的报告中,记者清晰地读出该市社会治理的创新路径:探索社区、村自治管理模式;推进基层综合服务平台建设;加强社会稳定和社会治安综合防范能力;强化社会组织服务管理工作;以信息化建设为牵动,提升基层社会治理水平……一系列的做法充分发挥了“强基工程”在创新社会治理体制中的载体性作用,着力解决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源头性、根本性、基础性问题,进一步健全完善了综治工作体系和机制,夯实了基层基础建设,有效提升了哈尔滨市社会治理水平。

  仅仅提升是不够的,探索的脚步正铿锵前行。为了让百姓真正满意,在“强基工程”的基础上,哈尔滨市还进行了多重探索与实践,直面问题症结,“伤筋动骨”地打破部门壁垒,打通为民服务的“最后一公里”,在从源头化解矛盾纠纷的同时,赢得了群众的微笑与信任。

  不惜“伤筋动骨”,打破部门壁垒,以信息化手段为支撑,把一揽子民生事项审批服务搬到了群众家门口,实现了由“管理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的转变

  “没想到这么快就办完了,真方便。”日前,在哈尔滨市平房区兴建街道和平社区服务大厅办理单身证明的市民白爽对记者说。记者看到,窗口工作人员将她的身份证、户口本等拍照后,将电子材料上传到区档案局进行网上审批,不到2分钟便审核完毕,在单身证明上盖上了电子公章,从开始办理到拿到单身证明的纸件,整个过程还不到5分钟。

  不只是单身证明,婚姻证明、失业登记等62项群众需求较为集中、需常年办理的民生服务事项,在社区服务大厅都可以实现快速办理。

  近两年,平房区大刀阔斧地梳理、整合政府职能,打破部门壁垒,积极推动政府管理方式与服务理念的变革,实现由“管理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的转变。以“智慧城区”为载体,确定了以街道、社区为主体,以“网格化”管理为手段,构建为民服务与社会管理两大功能板块。目前,已梳理整合区街两级259项民生事项。到今年底,这些民生服务事项将全部下沉到全区25个社区。

  “服务下沉后,将以前多级审批、多个窗口办理,整合为社区一个窗口、一次性办结,行政审批效率大大提升。”哈南工业新城民生服务大厅主任杨秀玲告诉记者,“例如,居民申请小额担保贷款业务由原来的45天缩短为现在的8天;原来办理单身证明需要社区——档案局——社区,很费周折,现在在社区仅用10分钟就能办结。”(下转第三版)

  短评

  不惜打破部门壁垒,把一揽子民生事项审批服务搬到群众家门口,实现了由“管理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的转变;从“替民作主”到“让民作主”,形成多方参与、共同治理的社区居民自治新局面;探索建立社会管理服务中心,通过有效整合各类服务项目和资源,实现“一站式、一条龙、集约式”服务,从源头预防和减少矛盾纠纷,有效提升基层综合服务管理水平……审视哈尔滨市社会治理的这些创新路径,可圈可点,值得借鉴。

  社会治理就是一个解决社会问题的过程,是由问题倒逼而产生,在不断解决问题中得以深化,贵在创新旨在为民。不难看出,在哈尔滨市,这些探索和创新,都是把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社会治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为民服务”成为其中一个重要的关键词。民生问题解决得好不好直接决定社会治理的成效,所以,为打通为民服务“最后一公里”所付出的所有努力和尝试,都是值得的。

  创新社会治理模式不是说说而已,要拿出“壮士断腕”的改革勇气和魄力,富有创新精神,树立以人为本、服务为先的理念,坚持便民、惠民的宗旨,大刀阔斧地破旧立新。社会治理的最优效果,就是社会公众广泛认同并自觉接受。我们期盼,社会治理的步伐,能够蹄疾而步稳,能够情系群众、依靠群众、服务群众,从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让群众真正从社会治理中得到实惠,从而激发社会发展活力。(作者: 姜斌 彭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