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绿色食品加工企业“第一车间”

26.01.2016  12:06

  “以前大伙都没把‘绿色’、‘原生态’当回事,现在一看,这几个‘字儿’可真值钱!”提起绿色森林生态食品如今的发展趋势,加区市民王先生感慨地说。 

  “十二五”期间,大兴安岭提出着力发展林下经济,以生态立区,全力打造协调发展的生态经济格局。截至2015年11月末,全区绿色食品产业实现产值29.98亿元;林下经济五大产业实现产值30.9亿元,预计年末完成目标任务。 

  森林生态食品业,在2015年8月份结束的第二次地区“两会”上,第一次被明确为大兴安岭实现转型发展和经济腾飞的“六大产业”之一,也预示着森林生态食品业即将迎来更加美好的发展前景。 

  所谓的森林生态食品其实就是在原有绿色食品上的升级,以森林环境下野生或人工培育(含养殖)的动物、植物、微生物为原料,不经加工或经过加工的各类食品,具有原生态、无污染、健康、安全等特性。 

  要想发展森林生态食品,基地建设和龙头企业的发展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根本所在。今年以来,大兴安岭坚持以提高产品质量为重点,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实现有机、绿色、无公害产品全面发展,切实加强基地建设,目前已建成示范基地181个,培育各类养殖典型57个。通过发展绿色种植和养殖,打造企业带动基地和种养户的产业链条,引进了宛西制药等知名企业9家,培育本地加工企业86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7家,建设原料种养基地46个,吸纳承包职工347名。如此一来,绿色产业基地与龙头企业实现了紧密对接,使越来越多的绿色生态食品基地成为众多绿色食品加工企业的“第一车间”,逐步形成“企业+基地+种养户”的发展模式,为发展绿色生态森林食品业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一系列绿色生态食品产业龙头的带领下,大兴安岭“三品一标”认证总量迅速扩大、产品质量稳定可靠、综合效益明显增强。截至目前,在国家对绿色有机食品认证提高门槛的情况下,全区获得“三品一标”产品达到105个,其中有机食品31个、绿色食品10个、无公害产业认证达到59个、5个国家地理标志产品。 

  一直以来,大兴安岭对市场前景好、带动力强的生产基地,在立项、资金和政策上给予积极扶持。目前,全区累计发放林下经济小额贷款6100万元,发放食用菌补贴资金1085.55万元,其中地区补贴824.55万元,县区匹配补贴资金261万元;蓝莓产业补贴资金935.9万元,其中地区补贴728.7万元,县区匹配补贴资金207.2万元。 

  “赚钱多,政府还给优惠政策,帮着给解决资金问题,这样的好事大伙都特别高兴。”这是广大受益者的普遍心声。 

  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这一组组数字充分体现了政策措施强有力的实施和推动激励产业发展的重要作用。 

  森林生态食品业要发展,必须要确立产业发展的格局,搭建完整的体系平台。大兴安岭各地通过近几年的实际发展,认真研究和科学谋划,围绕食用菌、野生蓝莓管护、北药种植、特色养殖产业,初步形成了“一局一品”、“一局多品”的产业发展格局。通过国家林业局产业联合会申报了10个企业诚信品牌,搭建了林下产品诚信平台。结合实际,编制下发了《绿色食品品牌建设工作实施方案》和《商标使用管理办法》。依托地区农林科学院和塔河科技示范园区,制定了《黑木耳技术标准方案》、《蓝莓协会野生蓝莓产品联盟标准》。品牌建设和绿色食品项目工作方面都在大力稳步推进,2015年,全区重点推进的绿色食品产业项目共7项,年计划投资11240万元,截至目前,固定资产投资已完成12297万元,完成计划的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