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住“建议”背后的真问题

09.02.2015  12:49
1.jpg - 教育厅
来源: www.hlje.net

地方代表委员热议学前教育,呼唤“有钱”、“有章”、“有人”——
抓住“建议”背后的真问题 
 
 
 
 
 
 
      CFP供图
 

  近日,地方两会不时传出有关学前教育发展的“声音”,人们对于学前教育的美好期待经由代表委员向上传递。透过这些层层传递的“声音”,我们能读出哪些民意、抓住哪些真问题?

  ■本报记者 纪秀君

  【关键词】

  学前教育是否纳入义务教育

  河南省政协委员刘述荣:

  “入园贵”和“入园难”问题如何解决?要想让所有处于学前教育阶段的幼儿有学上、上得起,只有一个办法,即实现学前教育的义务教育化,将学前教育纳入义务教育。

  建议:通过试点带动,而后全面铺开。政府应大力建设软硬件设施均有保障的公办园,只收取杂费与课本费等少数费用,收费总体低廉。这样才能让绝大多数幼儿接受到质量有保障的学前教育,减轻幼儿家长的经济负担,促进民生保障与改善。

  点评:近几年,学前教育纳入义务教育的呼声日渐强烈。让所有幼儿都有学上、上得起,符合人们对教育的美好期望。然而,人们往往过于关注义务教育实施中表现出来的“免费”特征,而对其强制性、普及性、公共性的本质属性缺乏更多思考。强制性意味着国家要立法保障幼儿接受学前教育的权利。而学前教育是否应具有强制性,或多长年限的学前教育应具有强制性,目前还有不同看法。

  实施义务教育,首先要确保政府行为到位。从我国现实情况看,无论是经费保障,还是师资配备、办学条件等方面,都尚不具备将学前教育纳入义务教育的条件。单从经费来说,有学者做过“学前一年教育纳入义务教育的条件保障研究”,其中提到第一期三年行动计划期间,全国财政性教育经费中学前教育占比每年增加0.6个百分点,2012年达到3.4%,如果占比维持在三年行动计划结束时的水平,同时50%的3至5岁幼儿在公办园就读、政府分担公办园生均运行成本的50%,且不把幼儿园校舍等基建费用计算在内,到2018年才能实现以“中等质量”把学前一年纳入义务教育或免费,“中等质量”代表着生均运行成本为4603.33元。

  是否应将学前教育纳入义务教育,这么大的事儿,少不了科学的论证和研究。问题的解决,有轻重缓急,应该看到,对于公众反映强烈的“入园难”、“入园贵”问题,政府正在积极承担更多责任。但民意如此强烈,则呼唤着政府承担力度大些、更大些。

  【关键词】

  将学前教育纳入法制轨道

  哈尔滨市人大代表徐建华:

  学前教育主要由教育、卫生、民政、公安、街道办事处等多个部门管理。长期以来,由于管理机制监管任务不清、体制不健全、力量薄弱,日常工作又缺乏通力合作,许多问题得不到及时有效解决。由于幼儿园网点布局缺乏整体统筹规划,哈市多数小区没有配套幼儿园,“入园难”成了小区共性问题。问题的症结是政府对小区配套幼儿园建设存在“批、建、管”分离的现象,权责不清,规划、建设、管理、监督不到位。

  建议:加快立法步伐,将学前教育事业纳入法制轨道,尽快制定《哈尔滨市学前教育条例》。

  点评:出台《学前教育法》的呼声由来已久,如果有了法律保障,学前教育的投入机制、管理机制、职能职权就会非常明晰,教师的职称、待遇等问题也会有解决的依据。由此,制约学前教育发展的一系列问题就可能迎刃而解。

  然而,一部法律的出台往往要经历非常艰难的过程,需要广泛的调查研究。可喜的是,北京、上海、沈阳等地都已出台《学前教育条例》,为全国性的立法提供了经验。

  有法可依才能有效保障学前教育事业发展。哈市多数小区没有配套园导致“入园难”,这种现象在各地并不少见,建楼不建园、建园不交付,关键在于职责不明晰,监管不到位。事实证明,只有出台具体管理办法,明确职责分工,保证教育部门全程参与,才能做好小区配套园的移交工作。显然,这不是教育一个部门的事儿,只有上级部门重视了,解决问题的步伐才能快起来。

  【关键词】

  明确政府主导地位和作用

  浙江省人大代表、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教研室副主任沈小玲:

  调研显示:截至2014年12月19日,全省经行政许可在办的幼儿园有8574所,其中教育部门办园1317所,企事业、部队和其他部门办园253所,集体办园700所,民办园6304所,民办园占幼儿园总数的73.52%。浙江省学前教育事业发展较快,但仍然是教育发展中的“短板”,主要表现在全省尚未建成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人口集聚的城镇以及农村地区学前教育资源紧缺。

  建议:明确全省学前教育发展的定位和导向、政府在学前教育发展中的主导地位和作用。强化地方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建成“覆盖城乡、布局合理、有质量”的全省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

  点评:民办园占幼儿园总数大半边天的格局,是学前教育社会化探索过程中形成的产物。过去,一大批企事业单位的幼儿园被剥离到社会,民办园越来越多,在数量上超过了公办园,政府发展学前教育的职责由此弱化,只管公办园,民办园的发展由市场决定。

  然而,伴随着“入园难”、“入园贵”问题的凸显,在把学前教育纳入政府公共服务体系的国际趋势下,不能任由市场和社会决定学前教育的发展,已成为各界共识,我国政府也正积极扛起这一曾经被忽略的责任。无论是2010年《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还是前不久发布的二期行动计划,都明确提出坚持政府主导、强化政府职责。

  强化政府职责,就是强调以公益普惠思维办学前教育,扩大普惠性资源的覆盖面,这意味着一大批民办园将在政府的扶持下办成普惠园。由此可见,建立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公办、民办各占多大比例不是核心问题,关键是公益普惠资源能占多大比例。

  【关键词】

  设置合理的师幼比例

  北京市人大代表、北海幼儿园园长柳茹:

  北京1996年出台的《北京市幼儿园、托儿所办园、所条件标准(试行)》规定,师幼比是1∶5.5,即一名教师对应5.5个孩子。这一师幼比的试行文件已实施多年,不能满足新情况的要求。全日制幼儿园小班、中班、大班的规模分别是25人、30人、35人,需要配备3名教师。由于教师是倒班制,有的时间段,一个教师得带25个孩子。满负荷的工作,不仅让教师常常感到疲惫不堪,也会带来保教工作中的隐患。

  建议:增加幼儿园教师数量,设置合理的师幼比。

  点评:乍一看1∶5.5这一师幼比,觉得一所幼儿园如果真能照此配齐教师,算是相当不错了。北京市1996年的规定是,全日制幼儿园教职工与幼儿的比例为1∶5.5-1∶6,而在教育部2013年印发的《幼儿园教职工配备标准(暂行)》中,这一比例为1∶5-1∶7。可见,1∶5.5的配备是能基本满足幼儿在园生活、游戏和学习需要的。当然,由于保教结合的特殊性,幼儿园追求更高质量的教育,进而呼吁配备更多教师,这种努力值得肯定。

  当前,师资问题是制约学前教育发展的一大瓶颈。甘肃省政协委员、武威市教育局局长李忠民日前提到这样一组数据:2013年年底,甘肃省幼儿园增加到3141所,在园幼儿达到54.98万名,但幼儿教师仅30370名,以师幼比1∶7的最低配备计算,缺口达48172名。按省内现有培养规模计算,补充现有缺口师资将需要24年。

  缺师资的现象,各地普遍存在。很多地方通过临时聘任教师缓解矛盾,却很难实现同工同酬,造成了教师队伍的不稳定。因此,在考虑以什么方式补足配齐教职工的同时,应给予如何解决好非在编教师待遇问题更多深度思考,二期行动计划已经提出了“生均财政拨款、专项补助”这一思路,接下来,就考验各级政府的制度创新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