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将领刘家麒墓湮没杂草丛 聋哑外孙女独守故居

18.07.2014  11:52

  15日,长城抗战网总编贾元良发微博,呼吁修复抗日将领刘家麒墓。微博称,刘家麒是抗战期间牺牲的武汉籍将领中,军衔最高的一位,“但是,刘家麒墓在‘文革’中被拆除,至今没有恢复”。经多方打听,记者得知刘家麒墓旧址位于武昌卓刀泉的伏虎山辛亥首义烈士公墓中。当日,记者前往探访。

  记者宋磊实习生易思桐

   墓址杂草丛生,难寻墓葬痕迹

  记者来到卓刀泉,发现这里没有任何关于烈士公墓的路标指示,多位路人不知公墓所在。在附近经商的刘女士为记者指点了方向。她说,很少有人前来瞻仰、祭奠。

  没有像样的路,记者在杂草间沿陡直的土坡登上伏虎山,在山间小道边找到了烈士公墓区。这里浓荫蔽日,鲜有人迹。

  长约500米的小道两边,分布着刘静庵、刘公、蓝天蔚、蔡济民、孙武、吴兆麟等英烈的墓。记者此前了解到,刘家麒墓紧邻另一位国民党抗日将领郝梦龄的墓。但眼前所见,郝梦龄墓占地约20平方米,中央有碑;原应在其侧的刘家麒墓所在地,只有乱枝草丛,难寻墓葬遗迹。

   与其并建的郝梦龄墓已修复

  刘家麒1894年生于武昌,1937年被任命为国民党第9军54师少将师长,当年10月,在忻口会战中,与第9军军长郝梦龄同时中弹牺牲。同年11月17日,国民政府追赠刘家麒为陆军中将,并将其灵柩安葬在卓刀泉伏虎山。

  武汉民俗专家刘谦定曾对刘家麒生平作过考证和研究。他告诉记者,伏虎山辛亥首义烈士公墓始建于1928年,因刘家麒和郝梦龄同时牺牲,墓地并建于此,墓碑制式完全相同。

  “文革”期间,公墓内的先烈墓不同程度地遭到损坏。刘谦定说,“上世纪80年代初,一些先烈的家属要求重修先烈墓,后来,凡是提出要求的都修复了”,郝梦龄墓即为当时重建。

   刘家麒在汉无一处纪念遗址

  刘谦定说,10多年来,他一直奔走呼吁重修刘家麒墓,未果。

  记者致电墓区管理部门——洪山区文化体育出版广电局文体科,该科一位负责人称:文物重建必须提交正式申请,并由专家组进行调查、评定,符合修复条件的才能获批。至今,该科尚未收到任何重建申请或指示。

  刘谦定介绍:“刘家麒的外孙女还在武汉,但她是聋哑人,也不识字,未提出修复申请。”

  “刘家麒将军是武汉人的骄傲,目前他在武汉没有一处挂牌纪念的地方,这与其历史地位和贡献是不相称的。”刘谦定说,武汉有四条为纪念抗日英雄而命名的道路——张自忠路、郝梦龄路、刘家麒路、陈怀民路,唯有刘家麒路无任何路牌标示,隐匿在“武汉天地”。刘家麒位于武昌昙华林的故居也一直没有挂牌命名。

  “这些抗日英雄为我们中华民族献出了宝贵生命。对于他们仅存遗迹的保护,我们应该非常重视。他们绝不能被我们当代人以及子孙后代淡忘。”刘谦定说。

   聋哑外孙女独守将军故居

  住在得胜桥148号的刘家麒外孙女钱拥军记者彭年摄(实习生夏中英)

  刘家麒将军的故居在武昌得胜桥148号,是一座江夏民居风格的晩清宅院。刘家麒的外孙女钱拥军仍然居住在这里。16日晚8时许,记者走进这所宅院,见到刚打工归来的钱拥军。

  记者蒋太旭实习生汪峥

   老宅曾遭火灾烧毁大半至今未纳入文保范围

  “武汉通”刘谦定对这座老宅作过考证。他介绍,上世纪20年代,刘家麒出钱托其堂兄购买了这座单层砖木结构的老宅院。至上世纪90年代,老宅保存完好。其大门临街,进入大门为甬道,二门内依次为天井、正厅、天井、后厅及后院,沿中轴线两边有厢房。1999年,旧居内由房管所安排入住的一住户不慎引发火灾,老宅院大部被烧毁。

  16日晚,记者走进这栋老宅院时看到,具有典型江夏民居风格的青石大门、甬道、二门及残存的正厅北半部轩廊斗拱得以保存,木梁的雕花保留了明清建筑风貌。屋顶内梁上有黑色烟熏痕迹,应是那场火灾的印记。

  不大的宅院内住着多户人家。院子空地上建有平房。在其中一间不足30平方米的屋子里,记者见到了钱拥军。屋内陈设简陋,最值钱的家当是一台老彩电。

  刘家老宅子一直未纳入文物保护范围。79岁的老街坊李平英说,下大雨时,钱拥军住的屋子漏雨最厉害。

   将军上战场前路过家门吃了半碗面,待了不到两小时

  1937年“七七事变”后,刘家麒率部北上抗日路过武汉,曾回到这座老宅,和家人相聚了不到两个小时。65岁的李洪秀是钱拥军的舅妈。她告诉记者,刘家麒将军的如夫人周继珍生前时常谈起刘家麒将军最后一次回家的情形:那是个中午,有辆军车停在家门口,刘家麒身披戎装出现,非常威武。

  刘谦定说,周继珍老人曾告诉他:那天中午,她给刘家麒下了一碗面,他只吃了几口,一边安慰严夫人和她,一边亲吻抚摸他的儿子和女儿。他对周继珍说,夫人身体不好,孩子们又小,往后家里的事还要请她多多辛苦。他在家待了不到2小时就匆忙道别。他出门后,严周二人大哭了一场。

  对77年前发生的这一幕,46岁的钱拥军所知甚少。提起外祖父,她打着手势告诉记者,他是一位抗日英雄。李洪秀说,周老太太本来珍藏着刘家麒将军留下的勋章和一些遗物,“文革”时害怕政治运动偷偷毁掉了,如今连张老照片都没有留下来。

   将军独女不知所终聋哑外孙女在汉扫地为生

  钱拥军从小由外祖母周继珍抚养长大。2004年,年近九旬的周继珍在老宅里去世。10多年前,刘谦定曾专程拜访过周继珍。她的讲述,揭开了将军身后不为人知的一段往事。

  刘家麒30岁时与原配夫人严希曜在这座宅院里结婚,周继珍是严夫人从宜昌老家带来的陪嫁丫环。严夫人只生了一个男孩就患上肺病,之后再无生养。这个男孩还是个痴呆儿。这给严夫人的打击很大,她总认为自己对不起将军。

  1935年周继珍年满18岁,严夫人给刘家麒、周继珍及其父母做工作,要求刘家麒娶周做小以延续香火。刘家麒思想先进,并不同意;严夫人以死相逼,他才妥协。第二年,“如夫人”周继珍在这个房子里生下了女儿刘世端。

  刘家麒殉国后第二年,日本人进攻武汉,两位夫人带着孩子逃难到宜昌老家。只过了两三年,严夫人的儿子与严夫人就相继因病去世。日本投降后,周继珍带着女儿回到武昌老宅。后来迫于生计,周继珍带着女儿与贫农出身的钱继培结为夫妻,又生下一个男孩。在继父照顾下,刘世端长大成人,大学毕业后到青海工作。婚后,她回汉生下一女,交由母亲和继父抚养,改名钱拥军。

  李平英介绍,钱拥军小时发生意外,头部坠入汤铫子里,耳膜烫伤,失去听力,成为聋哑人。

  钱拥军的丈夫也是聋哑人。夫妇俩育有一子,今年23岁。丈夫和儿子在外打工,平时钱拥军一个人守家。她每天要到位于武东的一家单位扫地,早出晚归,非常辛劳。李平英说,钱拥军近来时常喊腰痛,因怕看病花钱,她不肯上医院。

  刘世端数十年来很少回武汉。她是否在世,现在哪里,武汉的家人也不知道。

   他下葬之日,全市下半旗志哀

  “刘家麒将军是我们武汉人的骄傲!”16日,曾对刘家麒生平作过考证和研究的“武汉通”、民俗专家刘谦定向记者披露:抗日战争中殉国的武汉籍军人中,军阶最高的就是刘家麒将军。民国史专家、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袁继成教授证实了这一说法。

  刘谦定考证,刘家麒早年丧父,由祖父及伯父抚养长大,在粮道街、昙华林一带求学。辛亥武昌起义爆发后,他加入学生军,后就读于保定陆军军官学校。

  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正在南京陆军大学深造的刘家麒壮怀激烈请缨上阵。1937年9月,他被任命为54师少将师长,随第9军军长郝梦龄一起率部开赴抗日前线。

  1937年10月11日,山西忻口保卫战打响,该战役长达21天,“为华北战场上当时规模最大、历时最长、最为激烈的抗击日寇的大战役”。12日,忻口西北侧南怀化主阵地被日军突破,双方步、炮主力展开了激烈的争夺战。

  16日凌晨,指挥部队连续战斗了几天几夜的刘家麒与军长郝梦龄一起深入前线督战,攻至距敌200余米处,在通过一段隘口时,不幸同时中弹,壮烈牺牲。

  1937年10月24日,刘家麒、郝梦龄将军的灵柩运抵大智门火车站,4000余武汉市民迎接忠骸。当年出版的《中央日报》、《大公报》自11月10日起,连续9天在头版刊登《郝、刘二公治丧办事处启事》。

  11月15日上午8时整,追悼大会在市总商会大礼堂(汉口中山大道的今市工商联)举行。以国葬仪式,全市下半旗志哀。武汉各界十余万民众前来瞻仰、悼念。

  据湖北省图书馆馆藏的《晋绥日报》记载,在刘家麒的追悼会上,刘夫人严希曜祭读了自己撰写的《祭祷亡夫》。在场者“无不落泪泣哭,场面极其悲戚”。当年的《大公报》配发社论:“刘家麒将军永远不死了,一切殉国战士永远不死了。”

  当天,刘家麒将军和郝梦龄将军的忠骨葬于洪山卓刀泉伏虎山。11月17日,国民政府追赠刘家麒为陆军中将。

  1938年3月12日,毛泽东在纪念孙中山逝世13周年及追悼抗战阵亡将士大会上说:“我们真诚地追悼这些死者,表示永远纪念他们,从郝梦龄、刘家麒……到每一个战士,无不给予中国人以崇高伟大的模范。”

  1946年,汉口原日租界的“新小路”改名为“刘家麒路”。刘谦定说,遗憾的是,在数年前的搬迁改造中,此路的路牌及路标消失,至今没有恢复。

  (记者蒋太旭实习生汪峥)

编辑:陈丹彤
张献忠沉银遗址被确定在四川彭山
  据新华社成都12月27日电(记者童方)记者27Hljnews.Cn
“莱茵”杯钢琴比赛黑龙江赛区选拔赛举行
  黑龙江日报讯(记者潘宏宇)由德国杜塞尔多夫音乐Hljnews.Cn
2015西泠秋拍开槌莫奈作品成交价逾2000万元
  据新华社杭州12月27日电(记者冯源)西泠印社Hljnews.Cn
外媒盘点2015年度最佳航拍图 包括中国北京大堵车
  黄金周假期结束时,中国北京规模庞大的交通堵塞。Hljnews.Cn
《中国美术报》在京创刊
  新华网北京12月26日专电(记者周玮)《中国美Hljnew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