挫折教育 不能被遗忘的必修课

13.01.2016  19:22

  曾几何时,“失败是成功之母”被许多人视为座右铭,这从一个侧面让我们看到,面对失败,面对挫折,我们还是能够坦然接受的,一两次失败与挫折,根本不会击垮我们。

   批改作业以“O”代“×”

  上海一些小学出台“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与评价”具体实施措施。其中,学校规定老师批改课堂作业时,不能用“×”,只能用“O”。

  我们都知道:√表示对,×表示错,O表示错误已经被订正过来了,这都是中小学教师在批改学生作业时的常用符号,多少年来一直都是这么用的,老师习惯了,学生也适应了,现在突然规定不能用×表示错误了,要用O才行,确实有些让人摸不着头脑。

  面对质疑,上海一所学校的负责人表示,这么做主要是引导教师的教学方式要柔和一点,尽量选择让孩子们更容易接受的方式。而学生作业本上一个鲜红的O,显然要比一个刺眼的×更容易被学生所接受。而且,时间久了,不管是老师还是学生,自然也就习惯于用O表示错误了。客观而言,这位学校负责人的说法也是有一定道理的,引导教师教育方式要柔和一点,人性化一点,更是值得肯定的。

  不过,老师教学方式要柔和,可以有很多方法和途径,难道非要用O去代替×吗?用O代替×的一个更大的弊端,在于人为地忽视了对学生的挫折教育。作业对了就是对了,错了就是错了,面对老师给出的×,对学生来说这是一种挫折,但是这个挫折是自己造成的,必须去勇敢的面对,并且去积极的改进。而用O表示错误,并不能掩盖错误的存在,反而给人一种不敢面对错误,逃避错误的感觉。

   “不可能拿满分”的考卷

  相比之下,欧美等发达国家的挫折教育,多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必修课。

  资料显示,英国从家庭到学校,都十分重视“接受失败”的学习,家长们甚至将“给孩子失败的机会”这句话挂在嘴边。就在我们为高考的试题难倒了众多考生而咬牙切齿的时候,英国一所顶级中学推出了一套极富挑战性的数学考试试题,校方坦言这份试题的难度远超过中学生的解题能力,声称考生“不可能拿满分”。据称,此法是为了让学生从小就摆脱完美主义思想,了解“失败是完全可以接受的”。

  在开展挫折教育方面,我们的近邻日本也毫不逊色。日本人信奉:只有让孩子经受一定的以忍耐为内容的身心训练,而不是满足他们的各种要求,才能培养儿童独立克服困难的能力,形成坚韧和顽强的品质。

  其实,道理很明白,温室的花朵是禁不起风雨的洗礼的。

  对此,全国先进工作者、北京市资深法官尚秀云在《不可缺少的挫折教育》一文中指出,“小时候没经受过挫折的孩子,长大后会因为不适应激烈的竞争和复杂多变的社会而深感痛苦”。而对孩子进行挫折教育的要点之一就是,“自作必须自受”,“应当让孩子懂得做错事必须承担后果”。

  当然,面对孩子的失败,也需要我们整个社会的理解与宽容,有了理解与宽容,他们才不会视挫折为灭顶之灾,他们也才能从挫折的阴影中走出,并且一步一步走向胜利与成功。(据千龙网)

编辑:丁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