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柯尔克孜民族村

13.07.2014  11:41
能歌善舞的柯尔克孜族。

  在黑龙江垦区富裕牧场,有一个被称作龙江柯尔克孜民族第一村的村庄。

  在这个村庄里居住着柯尔克孜、鄂温克、达斡尔、鄂伦春、满族、蒙古族六个民族的兄弟姐妹,他们过着团结、和谐、平安、富裕的幸福生活。

  日前,记者来到这里,近身感受了六民族村民融合相处的美好生活。

  夏日的暖阳,把天空打扮得一片湛蓝。远远望去,一幢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牌楼映入眼帘,上书:黑龙江垦区柯尔克孜民族村。走过牌楼,只见一条笔直、宽阔的柏油马路横亘南北,一直向前,马路的两侧排列着郁郁葱葱的绿树。透过绿树看到:一边是一幢幢红瓦黄墙、独门独院的民居;另一边是排列整齐的现代化奶牛小区。同行的牧场宣传干事介绍说,过去,这里是民居和牛圈“混搭”,情景可想而知。如今这么一改,环境有了根本的改变。记者看到,在民居区,水泥铺成的便道直通各家各户,每个小院的门前屋后都是绿树掩映、鲜花丛丛,每条街路和每个院落都拾掇得干干净净,几乎家家户户都门不落锁。“看来这里的社会治安是相当好啊。”“是啊,村里已经连续多年无打架斗殴、无盗窃、无纠纷、无上访。”村委会主任常宝军接过话茬,说道:“现在条件这么好,大家安居乐业、衣食无忧,每天都忙着干事创业,谁还有心思扯那些没用的呀!即使有点小矛盾,村委会出面一调解,问题就解决了。”据了解,这个村早在两年前就被评为我省新农村建设五星级示范村。

  记者随意走进一户村民家中,主人吴良智和妻子矫淑萍正在粉刷房子。看见记者,夫妻二人打开了话匣子:“以前,我们住的泥草房让人憋屈,自从搬进新居后这心里可敞亮了,每天就是一个乐呵。上下水、卫生间一应俱全,我们还准备安装太阳能、地热暖气。”交谈中,记者了解到,吴家夫妻勤劳能干,除养奶牛外,还种了80多亩大田,每年能有10多万元的收入,小日子过得殷实富足。说起正在读大学的一双儿女,夫妻俩显得十分骄傲与自豪:“女儿在哈尔滨师范大学学旅游,儿子在黑龙江建筑学院学给排水专业,明后年就全都毕业了!将来有了工作、再成了家立了业,我们老两口子也就能享享清福了。”据介绍,到目前全村已经出了15名大学生。

  柯尔克孜民族村原名叫七家子村,是我省柯尔克孜族两个主要聚居村之一,是一个具有百年历史的原始村落。过去,由于受传统习俗影响,村民居住分散,每户泥草房面积仅为50平方米左右,加之人畜混居,生产生活环境十分落后。

  在新农村建设中,富裕牧场根据柯尔克孜族的居住特点及分布情况,分别向分局、总局党委提出了“突出民族特色品牌,全力打造垦区柯尔克孜民族村”的设想,对民族村建设进行了科学规划,将养殖区与居民区分开,实现人畜分离;将文化风情区与居民区分开,侧重展示民俗文化;将自然风光区与居民区分开,注重保护原始的生态环境。

  经过7年多的建设,占地475.5公顷的集住宅新区、畜牧养殖小区、民族风情园、旅游湿地自然保护区”四个功能区的民族新村已初具规模。

  他们先后投资5000余万元,完成了住宅新区、奶牛小区、风情园区及湿地自然保护区建设。64栋高标准的新型住宅达到了上水、下水、电、有线电视、通讯和道路“五通一平”;同时,建设了标准化公路5.56公里;安装路灯30盏;完成了8000余株的绿化造林任务。目前,覆盖全村的路网、水网、电网、电视电话网、信息网已基本建成。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极大地改善了民族职工的生产生活条件。

  富裕牧场场长王春明介绍说,在民族村建设中,坚持把产业发展、助农增收贯穿始终,坚持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的理念,把生态优势、民俗资源转化为发展优势。成立了农作物种植专业合作社,通过不断加大农业基础设施的投入,建设了高效经济作物科技示范带,构建了千亩西瓜、千亩珠葱、千亩马铃薯和百栋设施农业种植基地,2013年高效经济作物亩均效益逾千元。在民族村北侧高标准建设了集农业科研、新品种展示、新技术推广于一体的水稻科技园区,将高产创建园区融入民族村农业的链条轨道中;建成逾万平方米的现代化奶牛小区,通过舍饲化饲养、规模化经营、专业化生产的方式,母牛年均效益实现3500元,2000头奶牛通过了国家良种奶牛认证,在全场起到了示范引领作用。同时,民族村年养殖大鹅2万只,创收40余万元。大力开发民俗文化旅游产业,民族村年接待游客逾万人。一些职工把旅游产业资源转化为致富奔小康的经济优势,2013年,民族村旅游产业带动第三产业实现收入100余万元。农、牧、旅游产业已成为促进民族村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也促进了管理区乃至全场的经济发展。

  截至目前,柯尔克孜民族村通过产业培植,基本形成了“兴牛稳(定)玉(米)上高效,建村强区早富民”的特色农业发展格局, 2013年,民族村职工家庭人均纯收入达到20350元。

编辑:孙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