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军民携手破封锁 直径两米大碾盘滚上山

13.08.2015  10:54

  7月29日,东北三省四市党报“重走抗联路铭史看振兴”采访团来到抚顺县后安镇,拾阶走上海拔近千米的三块石密营遗址,实地踏访杨靖宇将军的战斗足迹。

  1933年10月,杨靖宇根据中共满洲省委“要扩大游击活动,建立根据地”的指示,率军越过辉发江到抚顺县东部三块石地区,充分利用三块石山区地形复杂险要的特点,在深山老林秘密修建营地、兵工厂、秘密仓库、被服厂、野战医院等设施,休整部队,储藏粮食、药品、弹药等军用物资,为对敌斗争提供强有力的后方保障。

   山林湿滑难行 “小咬兵团”拦路

  早上8点多,记者团一行十余人来到三块石森林公园山脚下。由于前一天刚下了一天的雨,雨水顺着山石汇成小溪向下流淌,石砌台阶十分湿滑。没走多久,记者们才发现,山上黑压压的“小咬兵团”才是真正的大麻烦。陪同采访团上山的后安镇党委综治委员王华告诉记者,可能由于气候变化,今年三块石地区小咬特别多,上山的人都糊了满脸满身的小咬。密密麻麻的小咬围在记者的身边,无论如何驱赶也不见少,甚至直接冲进眼睛、耳朵、鼻子和嘴巴里。女记者马上拿出在山下抢购的纱巾围在头上,男记者则折一段树叶驱赶小咬。1000多阶台阶,全副武装的记者们个个走得汗流浃背。

  军民携手将直径2米大碾盘滚上山

  距离山下600米处,有一个直径近两米宽、重约2吨的大碾盘。王华说,这就是当年抗联部队使用过的大碾盘,直径达两米,是拥护抗日的老百姓专门为抗联部队打制的。当年,山上的部队缺少食物,老百姓家也不让存放碾好的粮食。于是,一些老百姓把还没有剥皮的玉米、谷子等粮食分小撮藏在家里的角落里,趁敌人不注意的时候,把粮食带上山。在没有碾盘的时候,战士们只能用手搓一搓,加点水简单煮一煮就半生不熟地吃下去。有了碾盘,部队炊事员就可以把带壳的粮食加工好,煮给战士们吃。

  可是,如此巨大的碾盘当年是如何运到山上的呢?王华说,要先把大碾盘立起来,把粗绳穿过碾盘中间的洞,然后,一拨人负责拽着绳子向上拉,另一拨人站在碾盘两侧扶住,不让碾盘倾斜。最后,像滚车轱辘一样把碾盘滚上山。这个过程说起来简单,可是在70多年前,在没有任何机械帮助、仅凭人力在如此崎岖的山路上运送这个大碾盘,绝对是一项大工程。

   地窨子”非卧室 用来储存军资

  在半山腰,半埋在土里的“地窨子”隐藏在树丛之中。王华说,一般“地窨子”都是借着山势,选址在陡坡处,这样只需在下方斜坡垒约半米高的石头,再向地面挖1米半的坑就可以了。“地窨子”一般呈长方形,面积并不大,10平方米左右,这种一半地上、一半地下的结构,不但施工快,冬季保暖,而且不易被敌人发现。

  走进“地窨子”,记者看到屋里正中间有一个圆木桌,还有火炉和土炕。“为了防止火炉中冒出的烟被敌人发现,地下烟道要修出几里远到达人际罕至的地方。然而,这样一个温暖的小屋却不是给战士们晚上睡觉用的”,王华介绍,“地窨子”主要是用来储存枪支弹药和粮食,防止冻坏和受潮。战士们是不能睡在这里面的。“在冬天晚上休息的时候,抗联战士两个人一个岗,背靠背坐在雪地上休息,10分钟必须叫醒,超过10分钟就有可能被冻死。”王华说。

  除了“地窨子”,从1934年到1938年,在杨靖宇的领导下,东北抗日联军一军一师在三块石附近修建了兵工厂、被服厂、医院、仓库等密营设施。

  石棚子歼灭战 活捉日本指导官

  王华说,之所以在三块石附近建立抗联部队休整大后方,就是因为这里山高林密,是三地交界处,地形复杂,跟敌人交火后有回旋余地。打赢了就趁胜追击,打不赢就分散藏到山里,让敌人十分头疼。

  在这里,还发生了“石棚子歼灭战”、“火烧佛托伏击战”等战斗。1935年秋天,一师派出一个连的兵力,集中最好的武器,夜出三块石,到石棚子周围的小山上做好了埋伏。第二天早晨,当敌人走进埋伏圈时,近百名战士突然发起攻击。激战3小时,大获全胜,打死敌军20多人,活捉30多人,日本指导官也被活捉,缴获很多武器弹药。歼灭战后,一师战士顺手炸毁2座炮台,返回三块石,只留下一个班继续埋伏在石棚子山。第二天,日本守备队一个大队前来报复,埋伏的战士突然袭击打死几名日本兵后,钻进密营。日军连抗联的影子都没见到。无奈,日军放弃了石棚子这个据点。

  交通员老夏头曾与杨靖宇“拜把子

  部队在山上休整期间,杨靖宇还多次带领警卫员化装成老百姓下山打探敌情。据曾参与编写党史资料,编辑出版《杨靖宇与三块石》的后安镇前安村退休教师徐凤侣说,1934年深秋,杨靖宇要到抚顺市内打探消息,他带领一名警卫员化装成锔锅锔缸的师徒行走到南彰党村时,正赶上河水上涨,木桥被冲断,赶车老夏头帮他们过了河。事后,杨靖宇打听出赶车人是前安河子人,名叫夏纯厚,杨靖宇告诉他,自己叫张贯一,从河南到东北来谋生。

  1936年3月,杨靖宇率一军部分战士来到前安河子。杨靖宇打听到夏纯厚家,亲自登门拜访老朋友。两人一见面,夏纯厚一眼就认出他,杨靖宇将真实身份告诉夏纯厚,两个人如同久别兄弟重逢一般亲热无比。

  “从此,杨靖宇就住在夏纯厚家,把司令部安在夏家,部队一来就驻扎在夏家。”徐凤侣说,两人还拜了把子,成了好兄弟。夏纯厚家就是一军的联络点、堡垒户,他成了一军和杨靖宇的联络员。一军需要武器弹药、粮食衣物等,夏纯厚总是想方设法搞到,秘密送给抗联部队。他凭借朋友多、门路广、关系宽,搜集到各地情报传送给杨靖宇。有一次,一军急需一批枪械和子弹,夏纯厚便和几个车夫赶着大车去铁岭贩运大葱,把买来的枪和子弹压在车里,上面盖上大葱,大白天通过日伪卡子运回来,藏在家里,由一军派人深夜运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