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造好政策好机制好环境 让龙江成为创新创业热土

10.02.2015  11:33

  9日上午,省委召开人才工作座谈会,听取部分院士专家对省委、省政府即将出台的《关于建立集聚人才体制机制、激励人才创新创业的若干政策意见》的意见和建议。省委书记王宪魁在座谈会上强调,完善人才政策、做好人才工作、发挥人才作用,是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才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的重要举措,是我省实施“五大规划”、发展“十大重点产业”和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迫切需要。要真正把人才放在优先发展的地位,紧紧围绕用好政策好机制好环境促进科技成果更多更好地在龙江就地转化,紧紧围绕用高新技术加快培育竞争力强高速增长的支柱产业,统筹推进各类人才队伍建设,改革人才管理体制机制,营造人才创新创业优良环境,加强党对人才工作的领导,打破官本位思想和小农意识,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在全社会大兴识才爱才敬才用才之风,为推动龙江经济持续发展提供坚强有力的人才支撑。本报今日将与会院士专家发言进行摘编以飨读者。科技兴省重在落实

  杜善义院士

  (哈尔滨工业大学)

  我在黑龙江省工作已经五十年了,我本人对黑龙江省非常有感情,而且我认为黑龙江省的发展空间还是很大的,有资源、有科技实力、有工业基础、有人才。有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我们黑龙江省会去适应经济发展的新常态,来迎接新的挑战,来实现我们省的经济和科技发展的大跨越。

  这里我觉得省里抓到一个根本的问题,因为我们要发展,要去迎接这样的新常态,改变我们省的面貌,或者在这个基础上进一步推进我们省经济、科技、社会发展,最重要问题就是要创新,而创新最根本的问题就是要有人才,通过人来创新,达到科技兴省,人才兴省,进而推动我们省科技和经济的发展。然而,解决这一根本问题的关键是怎么做,怎么能把这个人才政策落地落实,这是核心!为什么这么说,创新驱动实际上是人才驱动,有创新思想的人才有竞争力,有创新思想的人就能够为社会做出贡献。我们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新常态本身会提出很多新挑战,迎接这些挑战,要通过创新,通过人才,才能实现,所以人才是最重要的因素。

  我们省的人才战略,不管从机制创新平台来看,还是营造硬的、软的环境来看,对黑龙江发展必将会起到推动作用。

  总的来说,这些年来,尤其是最近,我们省的人才环境有极大地改善,但是我觉得还有改善的空间。因为环境本身是软实力,软实力在一定的情况下,它会起到可能比硬实力更重要的作用,也就是说人才环境的创造,使人才在这个地方有用武之地,可以施展他的抱负和才华,完成他的梦想,实现他的目标,找到他人生的价值,从而为我们省,为国家做出贡献。实施人才安居工程

  周玉院士

  (哈尔滨工业大学校长)

  《意见》非常好,充分体现了省委、省政府识才、重才、敬才、用才,激励创新、助力创新的党管人才理念。因此,我们一定要本着事业留人、感情留人、待遇留人多措并举的方针,打造龙江人才高地,走人才强省的道路。提几点建议如下:1、利用高校和科研院所作为人才集聚平台,吸引和稳定人才。同时以高校和研究院所为核心,在现有条件可能情况下,结合其周边环境优化,创建创新创业园区,促进产学研合作,孵化催生创新创业成果,并使其落地生根实现产业化。这样,由于校区和园区毗邻联动,教授和学生非常方便将其成果与应用结合,省去了异地奔波推广转化的精力。由于打造出了方便成果转化的事业平台,既留住了人才,又留住了成果,这就是区域毗邻联动的优势。2、要在政策环境与人文关怀上予以保障。关于支持人才创新创业、成果转化、评聘制度、知识产权、转化回报等方面的政策《意见》中都已经提到,重在推进落实。这里建议建立领导联系专家制度,省委、省政府领导分工联系相关专家,定期或不定期召开专家座谈会,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关心他们的工作和生活乃至健康状况,使专家们得到领导的人文关怀,以激发他们心系龙江,奉献龙江的情怀。3、建议实施龙江人才安居工程。要充分利用龙江房价低的特点为高端人才,特别是引进人才,建设人才公寓,工作到合同约定年限后,归个人所有。同时对子女教育、医疗和出入境方面解除后顾之忧,做到安居乐业。4、充分发挥龙江与俄罗斯合作的历史渊源和地域优势,加强对俄、乌等独联体国家合作交流与合作,在引智引技上有更大的实效。哈工大一定一如既往继续发挥好龙江对俄合作的桥头堡和先锋队的作用。用龙江特色事业来留人

  蒋亦元院士

  (东北农业大学)

  省委和省政府为了深入落实创新驱动和人才强省战略,适应“五大规划”和“十大重点产业”对人才的需求,制定了集聚、激励人才创新创业的政策意见稿。在学习此稿的基础上又召开了会议,听了院士、专家们的建议和王宪魁书记的讲话,我有以下感想(仅部分):

  激发活力、促进流动、支持创业和培育人才等诸多方面做出了多领域、多层次的大跨度的改革计划。这是我省人才发展历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事,我深受鼓舞。

  关键在于如何落实、具体化。正因为步子大,还需做大量的工作,而且需要有长期的思想准备。例如全员聘用制,自主决定,自担风险,收益上的差距显著拉大,不合格的或不需要的人才就得离开,这是历史上空前的。这就需要评定工作做得公正、合理,归根到底是需要建立一个以建设好国家认识统一的社会氛围和评定的体系和队伍。龙江有的条件不如南方,但可以用具有龙江特色的事业来留住人,用感情留住人,用待遇留住人。

  评定个人的成就不能仅以最后的成果为对象。对科研工作的阶段性成果(成绩)也应给予重视。创新性项目通常需要长期的探索,中间还可能失败。只要是认真做了,就得给以相应回报与关注。

  科研成果的产业化是件大事。否则“墙里开花墙外红”。我校在校领导的积极努力下引进了高级人才赵匀教授。他发明的水稻移栽机是国际领先水平的,它的应用范围很大。全球最大、最先进的农机公司主动要求将此技术转让给他们。这是全国空前的。担心其垄断,持谨慎态度。我们省领导和学校都很重视。但就是缺乏转化、创业的单位和人才。这次政策意见中对此作了很好的安排。我们给予期待。开辟绿色通道解决后顾之忧

  杨宝峰院士

  (哈尔滨医科大学校长)

  通过总结多年的人才培养经验,借鉴国内外先进的人才培养理念,结合黑龙江具体实际情况,我认为还应在以下几个方面加强我省的人才培养工作。

  一、要感情留人。人是有感情的,在一个地方学习生活工作久了,总会有许多难以割舍的情感。在事业留人、平台留人的基础上,我省相关部门应真心实意的爱惜人才、尊重人才,坚持并认真落实党委联系专家制度,用深厚的情感来凝聚、激励人才。

  二、要政策留人。我省应制定灵活、可行、符合实际情况、具有地方特色的人才培养、人才创业、人才奖励政策,给予人才充分的政策保障与支持。例如,为了调动杰出人才工作积极性,哈医大出台政策,允许知名教授在60岁退休后可以继续在本岗位工作,使得目前在哈医大许多70岁、80岁乃至90岁的专家仍工作在教学、科研、医疗等一线岗位,为学校和我省社会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三、要荣誉留人。金钱不是万能的,金钱买不来荣誉和尊重。作为国家强盛、民族复兴的先锋队,人才队伍更注重社会的认可与尊重。我省应营造人才至上,科技为先的氛围,要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始终将人才建设作为我省整体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

  四、要用健康留人。健康对每一个人都是非常重要的,特别对于人才,只有保证其健康的体魄才能充分发挥人才的工作积极性,让其工作效率最大化。建议我省应注重人才的健康保健,保证人才始终处于良好的工作状态。

  五、要最大程度解决人才后顾之忧。社会是由每个家庭组成,家庭和谐美满可以使人才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之中。为了去除人才的后顾之忧,建议我省有关部门在专家配偶工作、子女上学等方面出台相应政策,实施绿色通道,确保优秀人才不会为家庭琐事分心,让人才可以全心全意为黑龙江省建设发展服务。创造空间改善待遇

  刘连新“长江学者”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党委副书记)

  我结合我在黑龙江生活45年,工作23年的一些体会,谈一下我的想法:

  一、营造重视人才的氛围。省委省政府重视人才工作,各厅局包括教育厅、卫生厅、科技厅和人社厅及各高校更应该重视人才工作,哈医大杨宝峰院士就提出学校发展的重点是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重视医教研全面发展。

  二、创造人才发展的空间。为人才施展才华创造空间,北方人存在着非有序竞争的恶习,你好,我就背后使坏,不是你好我更好的环境,省委省政府应该为人才的发展提供空间,不要让琐事分散了精力,不要让他人拖住后腿。

  三、鼓励人才脱颖而出。人才往往走在他人的前面,有些时候不被认可,甚至被排挤,尤其是论资排辈的思想和求稳的思想还根深蒂固,不能让人才得到破格提拔的机会,只有创造机会,鼓励人才脱颖而出才能促进科学的发展。

  四、加强人才支持力度。对于人才的支持是在他的发展过程中每一个环节,使得他能够且愿意将自己的全部身心奉献给自己喜欢的事业。要想长得快,就要给更多的营养。

  五、重视人才待遇改善。最基本的生活保障对于任何人都同样重要,所以对于人才的生活更是各级党委和政府应该关心的事情,应该让人才过上体面的生活。

  六、有利人才合理流动。人才流动是发挥作用的一种形式,不是所有的人才只往北上广流动,哪里创造了条件,哪里的事业、感情、环境好,哪里就能够吸引人才。加大力度扶持民企

  薛杨“千人计划”专家

  (哈尔滨乐辰科技公司董事长)

  我是2004年在省委统战部领导的欧美同学会组织的“龙江行”活动的感召下回国创业的,在省委组织部的大力推荐下于2009年入选国家中组部第三批“千人计划”专家,入选“千人计划”后,省人社厅积极帮我落实各项政策,为我解决了居留权、子女出入境等生活问题,让我能够全心开展项目研究。今天有幸参加这次盛会,借此机会我把了解到的人才方面信息汇报给领导和专家,结合我省实际情况,提出如下粗浅的建议:

  一、建议我省借鉴南京的“科技九条”,充分发挥高科技企业、高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制定我省对科技人才的扶持政策。

  二、建议我省出台相关支持政策,促进中小型企业的创业和发展。

  三、建议把引进和扶持的重点放在“登顶人才”上,充分发挥政策优势,加大对有意向在我省长期发展的高端人才的扶持力度。

  四、加大对创业人才政治待遇方面的扶持。

  五、建议充分发挥欧美同学会等组织的纽带作用,通过这些组织与海外高层次人才、专业人才建立联系,定期组织交流活动,提高我省的人才建设水平。

  六、在人才服务方面意见稿中列举的很全面,建议更加细化。

  七、支持我省建立人才平台资源库。

  八、支持科技企业和科技人才的发展,对于入选国家科技重点支持项目,建议省财政按照比例给予地方配套。

  九、这份征求意见稿中,对人才政策的阐述十分的全面,建议在具体落实时,给予民营企业与事业单位、国企同样的待遇,鼓励民营企业更好更快的发展。培养本土人才留住本土人才

  吕典秋“万人计划”入选者

  (省农科院苗木所)

  我叫吕典秋,来自省农业科学院,有幸作为我省农业科研战线的代表参加今天的座谈会,针于《意见》的出台,结合我所从事的农业科研工作,谈几点感受和体会。

  一、应实现对农业科技人才及创新团队的培养及政策支持的持续性。过去十余年,省委、省政府实施农业科技创新工程,在提升我省农业科技综合能力及人才培养方面效果十分显著,仅我院在项目实施期间,引进及培养博士200余名,选育品种591个,获省部级奖励202项,大大提高了自主创新能力。

  二、要发挥科技项目及平台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我本人也是最初从承担省青年基金、省国合项目,到省攻关重点、重大项目,再到省杰青项目,到目前有能力主持国家重大项目,成为国家级专家,是一步一步成长起来的。

  三、允许科技成果以技术入股等形式进行转化。1月6日农业部提出马铃薯主粮化发展战略,我们组织专家对我省马铃薯产业进行调研,通过调研,我们提出“金融+科技+合作组织”深度融合,破解我省马铃薯产业发展难题的思路。即在政府资金没有落实的情况下,不等不靠,充分激活民间资本,鼓励跨界发展。利用社会资本向农业转移,开启马铃薯深加工大门;依靠科技,提高产能,降低成本;通过合作社实现规模化、机械化生产,保障原料供给。

  四、“培养本土人才,留住本土人才”。我省是农业大省,农业发展也关系到全国粮食安全,同时现代农业也是知识密集、技术密集、高附加值的产业,需要大量高端领军人才和中端及基层技术人员。引进人才毕竟是少数,“远水解不了近渴”,只有依靠自主培养大量科技人才,才能建立新兴技术体系。加快高校院所科技成果转化

  郭春景省优秀中青年专家

  (省科学院院长)

  对于《意见》的6个方面20条提出如下意见和建议:

  一、第1条“赋予高等学校、科研院所等事业单位充分的用人自主权,实行全员聘用制”条款,应对工勤、学士、硕士、博士招聘,在职初、中、高级职称以及引进和培养的人才实行聘用制的年限应有所区别。

  二、第2条“赋予高等学校、科研院所、高职高专等事业单位高级职称评审权,按照规定的岗位结构比例,实行职称直聘制度”。省科学院已进行了为期5年的直聘,但聘任职称专业技术资格证书是个现实问题,直聘没有资格证书,使得科技人员在申报项目和申办科技企业过程中遇到了一定困难。

  三、第3条“赋予高等学校、科研院所科技成果转化自主权,所获收益留归本单位,不再经主管部门审批或备案”与第8条“鼓励高校、科研院所创办经济实体,对进行科技成果产业化和提供科技服务的收益,同级财政予以全额返还,不冲抵财政性经费预算”之间是否存在关联,建议合并为一项。

  四、第4条“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国有企业转化职务科技成果的,所获股权或净收益的30%~70%用于奖励有关科技人员”,关于股权或净收益奖励的比例,应制定相关政策,否则税收比例过大,不利于落实。

  五、省工信委、科技厅、农科院、科学院等部门可在该《意见》的大框架下,根据其具体情况分别制定实施细则,上报省有关部门备案。

  六、对于留学归国人才在领导岗位工作的,应准予使用因私护照,以便开展国际科研外事交流工作。

  重视“工作平台”搭建设定“改革探索模型”

  刘忠华教授省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

  (东北农业大学)

  作为土生土长的黑龙江省科技一线工作者,我在阅读了《关于加快建立集聚人才体制机制的若干政策意见》文件征求意见稿后,备受鼓舞。结合自己个人成长和工作经历,对该文件的征求意见稿提出以下几点建议与意见。

  一、建议高度重视该文件后续落实过程中的实施细节设计,尤其是重视“工作平台”的搭建。无论是培养人才、留住人才还是引进人才,实际上最终都是希望人尽其用,让人才充分发挥其创新、创业的带动作用。

  二、建议在落实该文件过程中,选择代表性领域,以产业发展为引领,以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转化研究、企业生产全链条的平台建设和软环境建设为核心,设定“改革探索模型”,全方位探索落实人才政策和发挥人才创新创业引领作用可能遇到的各类问题,并拿出可行的系统性的解决措施,最终通过成熟的“模型”推广带动人才政策全面扎实落地。黑龙江是农业大省,但我省农业和畜牧业产业发展中科技贡献度还远远不够,因此整体竞争力也就处于弱势,因此建议在农业领域可以设定这类“模型”,在省科技厅设立专门的协调机构,组织相关高校、科研单位和企业,建设“省和国家重点实验室”,设立“产业工程中心”,扶持“创新企业”,集聚产业链条中的各类人才,发挥其创造潜能,催化科技转化为产业竞争力。在此过程中遇到的各种涉及到政策、行政审批等等问题统一汇聚到省科技厅设立的专门协调机构进行协调解决,并最终以点带面,由特例而推为通用模式,最终形成我省特色的人才集聚和激励创新创业的政策实施体系。

编辑:刘晓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