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家庭教育故事:让孩子像孩子那样长大
我的儿子名叫天天,现在七岁零九个月。最近他迷了上杨红樱的《淘气包马小跳》和《笑猫日记》系列图书。看完了总是忍不住要和我分享:“妈妈,那只能闻出孩子味儿的乌龟如果遇到我,它一定会觉得我的孩子味儿很浓,我的孩子味儿应该只会比马小跳少一点点!”
是的,他是个孩子味儿十足的孩子。因为我一直努力不让他成为“小大人”,试图让他真正的像孩子那样长大,虽然在很多人眼里“小大人”显得更懂事乖巧,更加体贴可爱。他调皮淘气,几乎一刻也停不下来,甚至有些朋友会对我说:“天啊,你的脾气真好,要是我早就受不了了!”“他是不是多动症,你没带他去医院看看吗?”
还好,为了和天天一起成长,我学习了发展心理学,我知道他的一切都是正常的,所以我很淡定。虽然他贪玩淘气,虽然他粗心马虎,但是他在读书或者上课的时候可以专注,我知道他没有多动症;因为有大量的阅读,他视野开阔,有独立的思考能力,这是让他将来能成长成为一个有独立人格的人的先决条件;他能很快地融入到一群陌生的小朋友中,和他们快乐地游戏,而不是请大人想办法让他加入到群体中;他在别人取得成绩的时候会真心祝福而不会忌妒,这是比第一名更让我骄傲的品质;因为热爱运动,他的身体协调性很好,也因此有健康的体魄,不必隔三差五去医院挂吊瓶……这些在别人眼中算不上什么优点的优点,却一直是我所骄傲和自豪的。
我觉得许多问题孩子,他们的问题最初来自于他所受的家庭教育,所以我和孩子的爸爸一直努力找出容易让孩子产生问题的问题,为他的成长提供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为了让天天爱上读书,我们不是把书扔给他逼他读,而是我们自己读书,在读书的时候表现得读书是一种享受,表现出对书籍的热爱,让他对书籍产生好奇。他两三岁的时候,我给他买来好多一页一张图一句话的童书,有《守株待兔》、《龟兔赛跑》、《拔萝卜》、《三只小猪》等等,每天不厌其烦地给他读故事。有一天他忽然指着书上的字说:“小兔子蹬蹬腿就死了”“农夫回家美美地吃了一顿”,我又高兴又吃惊,就试着考他书上的一些字,发现他认识好多。到五周岁的时候,我买来了图少字多的童书,他要求我讲故事时,我说妈妈想看会儿大人的书,你自己看会儿行吗?从此,天天就开始了独立阅读,到现在他已经独立读完了《不一样的卡梅拉》、《昆虫记》、《从小爱科学》、《孩子看得懂的哲学书》、《海底两万里》、《小王子》、《一午零一夜》等上百本儿童经典图书。因为我那两年不厌其烦的朗读,天天也有了朗诵能力,一篇从没读过的课文,拿过来就可以有感情地去朗读。
我们从不强迫天天做任何事情,如果一定要让他做的事情,我们会努力和他把道理讲清楚。在医院看到有些妈妈想要给哭闹的孩子打针,或者骗孩子不疼,或者两三个人按住孩子。骗孩子不疼的,孩子发现真相后会不再相信妈妈,或者也学会了撒谎;被按住的孩子,他长大后可能也会有强迫别人做事的习惯。天天刚刚八个月大的时候发热了,做医生的同学告诉不用紧张,说给孩子吃点清开灵就可以。清开灵有种很奇怪的味道,我尝了一下皱了下眉头,于是对天天说:“天天,这个药很难吃,但是吃下去你就不会这么难受了。你是个坚强的小孩,你可以喝下去的!”天天似乎能听懂我的话,很配合地喝下了第一口,然后又喝了第二口。会说话以后,偶尔生病需要吃药片,天天都是自己拿着放进嘴里,还会说:“妈妈,我不怕苦!”
天天四周岁的时候,幼儿园老师说他发“了”这样的音有问题,可能是舌系带太短。我上网查了一下舌系带过短的症状,和天天对照一下发现天天确实是“W”型舌。于是我和天天进行了一番讲解和沟通:“你这样发音,长大以后别人可能会笑话你。”天天问:“那怎么办呢?”我告诉天天:“可以通过一个手术,把舌系带剪开。”天天问:“那会不会疼呢?”我如实回答:“肯定会有些疼,但是手术的时候会打麻药,麻药可以让你感觉不到疼。”天天还是有些怕,天天爸爸说:“长大以后也没打算当播音员,爱什么样就什么样呗!”天天犹豫了:“那我不做手术了。”我开导天天:“现在如果你做了这个手术,长大后你就可以朗诵,每个音都可以发得很清楚,你不想吗?”天天下了决心似的:“妈妈,我决定做舌系带手术!”在医院做准备时,医生一边往自己的手指上缠纱布一边说:“这个手术一般是十个月时做的,他现在这么大了,我就怕他咬我手啊!”天天说:“叔叔,你放心,我不会咬你的!”在打麻药和做手术的过程中,天天都没有大声哭闹,只是眼泪不停地流下来,我知道对一个这么小的孩子来说,这是需要多么大的勇气啊!后来每当遇到什么困难,我总会和天天一起回忆起这个舌系带手术的故事,让他觉得自己是个勇敢而又坚强的小男孩。
天天从来不撒谎,我想可能是因为他觉得他做的一切妈妈都可以理解,妈妈从来不要求他做完美小孩,所以他没有撒谎的必要。事实上,他也有过争强好胜、要求完美的阶段,无论是舅舅组织的家庭智力竞赛他被扣分,还是游戏中他不能胜利,都要急得哭鼻子、发脾气。我告诉天天不必这样,因为没有人可能什么事情都第一,永远都第一。任何人只要在某一方面特别优秀就足够了,有些事情别人做得好你做不好,有些事情你做得好别人做不好,这是正常的。后来天天就可以心悦诚服地面对别人的优点,也可以坦然面对自己的不足。“妈妈,徐婉鑫的字写得真好!”“妈妈,告诉你一个坏消息,我今天被老师批评了!”“妈妈,我们班有个同学考试考得不好就把卷子给扔进垃圾桶,她怎么能那么干!”有一次,天天没考好,而他小姨家的哥哥却考了第三名,所有人都在夸他哥哥,天天很失落。我问天天:“哥哥考得好,你是生气呢,还是为他高兴呢?”天天说:“我当然为他高兴!只是我自己考得不好,没有心情祝贺他了。”我赶紧说:“天天,你这么想、不嫉妒,妈妈很高兴,比你考了第一名还高兴!”天天一下子高兴起来:“真的吗?这个比第一名还好吗?”
当然,我也不是说要任由孩子完全自由发展,孩子没有是非观,难免会做错事。在一些原则性问题上,天天如果做错事我也会想办法引导他,让他知道自己错了。天天和小姨家的哥哥一起在学校的乒乓球室打乒乓球,有一天,天天的小姨打电话来:“姐,天天往他哥哥的书包里装了十多个乒乓球,这不是陷害吗?”我妈也说:“天天怎么那么坏!”好在是在电话里,这些都话天天没听到,我决定了解下天天的想法。“天天,你往哥哥书包里装乒乓球了吗?”天天马上哈哈大笑:“对啊,我偷偷装进去,看他什么反应!”我严肃地问:“你是想陷害他,让老师以为他偷东西了批评他吗?”天天不笑了:“不是,我就是想和我哥哥闹笑话,看看他有什么反应。”我告诉天天,妈妈相信他是这样想的,但是别人未必相信。而且这样是不对的,在老师不知道的情况下拿东西就算偷,如果老师发现了哥哥还要被罚。天天说:“我没想到这些,就是觉得那有好多好多球,拿几个也没关系,以后我不会再这样了。”天天答应我第二天偷偷把乒乓球放回去。我偷偷给老师打了电话,把事情和老师说了一下,请求他假装没看到孩子往回放乒乓球,老师同意了。特别小的孩子不太理解大人的道德标准,需要大人慢慢地引导和耐心地解释。试想如果家长说这是多点个事啊,那会是对孩子行为的纵容;如果家长置之不理不当回事,他可能会当成是一种默许;如果一开始就给定性说他是小偷,他肯定感觉很没面子很生气。
有时候天天会说:“妈妈,你学了心理学真是太好了,我感觉你特别理解我!我希望我爸也能学心理学,如果我爸也学学心理学也就可以也理解我了!”其实关于心理学我只学到了一点皮毛,但是天天却觉得他成了最大的受益者。他感受到了我对他的理解、关注、信任、接纳,他可以放心地让自己做一个像孩子那样的孩子,他为此感到幸福和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