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代“牛人”的执着和创新
黑龙江日报记者 程瑶
23日下午,本届中国国际奶业展览会暨乳业合作大会众多论坛、讲座中最特别的一场专场“讲述养牛人自己的故事——‘奶农说’互动专场”如期进行。
别具匠心的“奶农说”
这场互动专场最特别的地方在于,大会其他论坛的主角不是各国乳品行业的管理者、行业龙头企业的掌舵人就是颇有建树的研究专家,而这场活动的主角,却是在整个乳品产业链中,最容易被忽视的关键一环——日日与奶牛打交道、生产出最新鲜原乳的奶农们。
互动专场主持人,中国农垦乳业联盟主席冯艳秋女士在活动一开场,就道出了组织“奶农说”的初衷。她表示,就中国目前的乳业现状来看,奶农养殖面临的危机是非常明显的。国外大量进口乳粉的冲击下,原料奶的出路问题,未来的生存问题,让奶农们困扰非常深。很多奶牛小区和中小家庭牧场甚至已经退出了养殖行业。“面对这样的现状,我们的奶农们该怎么办?是继续坚守养殖事业还是应该尽快转型?决定坚守后又有哪些问题需要行业管理者和专家们指点迷津?因此我们把所有这些人聚在一起,让大家面对面的质疑、探讨、解惑,以期让我们的奶农们能重建和坚定乳业发展的信心。”
不能被遗忘的小型牧场
来自河北唐山的张秋会自称是典型小型牧场的老板,从2005年进入乳品行业起,从收奶、建奶牛小区,到把小区变成牧场,可谓全程经历和见证了奶牛养殖行业的每一次起伏。2014年秋季,整个乳业形势的下滑也让她的牧场面临了生死存亡的选择。数夜的辗转反侧后,张秋会决定顶住来自亲友的阻力,接受蒙牛的托管进行牧场转型,当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一个月后,张秋会的牧场顺利转型成功,也为唐山地区无数跟她一样的小型牧场主趟出了一条出路。她说,“如今,我的牧场有400头牛,11名员工。现在行业这么不景气的情况下,我依然在扩厂,在引进现代化的厂房和设备。因为经历了这么多变革,我依然很有信心,因为我知道乳企需要我们,也在帮助我们发展。”
东北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张永根教授表示,近年来国家的产业政策确实是更倾向于扶持万头、千头的规模化牧场,对于家庭牧场却几乎没有任何扶持政策。但在不少发达国家,早已走出了通过家庭牧场发展奶业的成功道路。张秋会的例子恰恰说明,低成本同样能够产生高质量的牛奶,且家庭牧场在管理升级和成本管控上更为灵活,不应该被遗忘。
凝聚正能量的“最强牧场联盟”
“奶农说”专场上的所有奶农们统一穿了一件印有灯塔型LOGO的黑色T恤,这个LOGO代表的含义就是“最强牧场联盟”。联盟的创立者王健也是发言的奶农之一,这位脸色黝黑小伙子刚满28岁,却利用微信这一新媒体平台做成了不少让数千奶农受益、让业内大咖拍手称赞、鼎力相助的大事。
王健在现场向大家介绍,2009年,从廊坊职业技术学院动物科学系毕业后,他就进入华夏牧业成为了一名犊牛管理员。6年的养牛生活,让他学到很多知识,也结识了不少同行。微信兴起后,他也建起了一个方便同行交流经验的微信群,却一直不满足于随机交流,想让大家有更多受益。去年12月14日,一位同行高管帮助王健在群里开了题为《管牛是技术,管人是艺术——牧场上的管理学》的第一次微课,从此一发不可收拾,至今已办了16期,许多业内大咖、大师、专家,都自愿成为“最强牧场联盟”群里的讲师。群规模也从最初的200多人,发展到现在的三个群1500人。群友有的来自首农、恒天然、现代牧业等养殖企业、供应商、服务商,也有来自中国农大,北京农科院等科研院校,更不乏来自全国各地的中小家庭牧场主。
“最强牧场联盟微信群里都是谁?是一群热爱中国奶业的人,一群脚踏实地的养牛人,一群志在为中国人提供一杯优质奶而奋斗不止的人。我们呼唤中国奶业所有的正能量能够凝聚在一起,用大家相互支持的一双双手共同托起我们建设中国最强牧场的梦想。”王健的一席话让在场的点评嘉宾深受感动,他们纷纷表示从王健身上看到了新一代“牛人”的执着和创新,更看到了中国乳业未来发展的希望。
(据黑龙江日报)
编辑:李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