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职业农民 重科技、讲规模的农村示范“富户”

26.10.2016  18:38

  将来谁来种地?政府已经给出明确答案:新型职业农民。

  日前,国务院出台意见将新型职业农民视为“增收潜力大、带动能力强”的七大群体之一,并提出了激励计划。

  在中国,新型职业农民的涌现,早已经不是新鲜事情。伴随城镇化的加速,农民会越来越少。一定程度上,土地的经营规模会随着农民的减少而逐步扩大,而且为这部分农民提供专业化服务的农业经营主体也开始不断壮大。这是新型职业农民出现的现实基础。

  其实,这也可以解释当前农业领域存在的一个“悖论”,即中国农业劳动力集中在老人、妇女,缺乏青壮年,但是粮食总产量却连续十多年出现增收。有农业政策制定者将其解释为,最主要的环节农业的社会化服务体系越来越完善,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要想让农业成为具有持续吸引力的产业,就需要让从事农业生产经营的人也能过上体面的生活,让农民摆脱身份枷锁的限制成为一份体面的职业,这也是破解现在乃至未来出现的“谁来种地”这一难题的关键。“加快职业化进程”成为本次新型职业农民的激励计划之一。桂林航天工业学院王钰鑫博士认为,职业化和专业化是这一群体的最鲜明特点,也是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必然。

  杜邦先锋中国区总经理吴坚接受《第一财经日报》采访表示,农业现代化必须由具备职业技能的从业者推动完成。因为这部分群体更加注重专业化的管理,关注长期的发展和盈利能力。

  吴坚举例说,近年来,在种植者客户名单中,这一类大农户的数量快速增长。由于种植规模巨大,他们更加注重种子产品的品质,并且紧紧跟随产品技术更新换代的步伐。同时,对于农业金融、收粮服务等新兴的行业服务,他们都乐意积极尝试。在他看来,新型职业农民的生产意识正在逐步靠近美国等农业发达国家的运作模式发展。

  对种粮大户来说,其实也有着独立的市场判断。此前本报记者曾采访过吉林一位种粮大户,他就有个计划,希望两年内能够将土地规模扩大到2万亩,5年内达到10万亩。原因在于,他考虑要应对目前粮价低的状况,通过扩大市场份额、提高服务水平来度过市场的低潮期。同时,达到一定土地规模后,不仅可以降低各项成本,还可以得到政府的农机补贴。

  前述意见称,“将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纳入教育培训发展相关规划,支持职业学校办好涉农专业,定向培养新型职业农民”,“鼓励农民通过‘半农半读’等方式就地就近接受职业教育培训。

  从政策层面,2016年国家加大了对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的支持力度。据新华社消息,农业部副部长张桃林提到,中央财政投入13.9亿元,确保完成100万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任务。他说,当前,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格局基本形成,制度框架基本确立,培训体系加快构建,经费投入实现突破,一批新型职业农民在各地蓬勃涌现,在现代农业建设中发挥了重要引领作用。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是事关“三农”发展的重大战略性问题。2016年,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示范范围进一步扩大至全国8个整省、30个整市和800个示范县(含100个现代农业示范区)。

  以新疆自治区为例,据报道,2016年计划培育新型职业农民15000人,其中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10000人,接近7成,青年农场主300人,占2%。并且自治区统筹安排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补助资金,对不同培育形式实行差别化补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