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圣徒魏立波

29.08.2015  22:48

  

  

  我在记者这个圈里也混了20多年了,见惯了这个圈里的乱七八遭。

  什么尼玛假记者、假新闻,拉广告、吃红包。

  10年前,我出了一本新闻集《记者的眼睛》,其中在后记中我感叹今天的记者处于商品浪潮时代,总结记者的三种人:驱利、浮燥、感觉良好。

  这话当然写得有点狠,知道,我在这个堆里混这么写有点得罪人,特别是写魏立波,一个地级报的普通记者,可能让有些人不高兴,特别是新闻界我说的那几种人会更不高兴。

  这个社会不是记者驱利、浮燥,全民都有燥热症。

  好朋友都劝不要写立波,说人都死了,说多了有什么用,活人会不高兴。

  但是我觉得,连好朋友都不怀念一下,不写几笔,连谈都成了回避,我们这个社会,人与人之间还谈什么真诚?

  我即不是立波救助过的人,也不是他报道的对像,更不是他的同事和好友,只是人生有那么一段,我帮助过他,一个普通再普通不过的朋友。

  按理写这样的文章是他们,而不是我,没办法,我还是要写立波,因为立波这样的记者不多了,他的死也宣告了一个纯新闻记者时代的结束,所以我要祭奠,也是祭奠我们曾经经历过的那个时代和我遇到的那些新闻人。

  我把魏立波称为新闻圣徒也点也不过分。什么是新闻圣徒?就是纯为新闻而生的人,脑子里除了新闻和写稿,就没想过别的,把写新闻当生命,写稿成了唯一的快乐。

  立波是这样的好记者。

  沈灏有句新闻名言,即便新闻死了,也会留下圣徒无数。

  无数我不敢保证,因为就今天而言,当个好记者,有底线的记者也许有,而圣徒却寥寥几筐。

  就我接触的记者,能称得上圣徒的,只遇到过三个,一个是小黑,一个是夏燕,再一个就是立波了。

  他们都是为新闻而生的人。

  丰子凯说过,人生是一部列车,有早上早下的,有早上晚下的,有晚上早下的,也有晚上晚下的。

  立波走的有点早,晚上早下,43岁,这个年龄正是男人干事业的好季节。

  采访时,黑河日报新闻同行都说,立波的死是报社的一大损失,因为他太能写稿了,都感到惋惜,死的太早了。

  立波2011年11月调到黑河日报,3年写了5000多篇稿,其中一年创造过一年写2000多篇稿的记录。

  他在拼命,用生命在燃烧自己。

  用3年时间完成了别的记者一生的时间才能完成的稿件。

  别人不太理解。

  我也不理解。

  人生是个常数,何苦拼命。

  让我们慢慢地走进立波,看看他是怎么一个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