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日报: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发展的引领作用

09.12.2015  10:33

  □梁贞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首次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将创新发展确立为“十三五”必须坚持的五大发展理念之首,强调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创新,让创新贯穿党和国家一切工作,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国际市场竞争日益激烈,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这其中一个重要的趋势性变化就是经济增长将更多依靠科技的创新进步,所以想要继续保持我国经济中高速增长,就要把发展基点放在创新上,谁能在科技创新上先人一步、快人一拍、高人一筹,谁就能在激烈的竞争中抢占先机,掌握优势,赢得主动。科技创新既不能急功近利,也不能消极等待,要准确把握并遵循其规律和特点从以下几方面开展工作:

  一是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我国科技创新发展面临许多挑战,其中最紧迫的是要跨越体制机制障碍。首先,建立企业为主体的科技创新体系。技术创新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基本前提,要进一步发挥企业在技术创新决策、科研组织和成果转化中的主体作用,建立技术研究中心和实验室时,应考虑优先落户在具有条件的骨干企业中,以此引导资金、人才等创新要素向企业汇集;鼓励产学研用、大中小微企业有机结合,合作开展核心关键技术研发,联合培养人才,共享科研成果;加大对企业技术创新的财政和金融支持;破解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的“最后一公里”难题。其次,培育公平开放的科技创新市场。科技创新需要市场充分竞争,需要通过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实现优胜劣汰,需要在试错中找到方向,近年来涌现的许多新技术、新产品,并不是通过政府发现培育出来的,而是通过市场的需求衍生出来的,是市场竞争的结果。因此要充分发挥市场对技术研发方向、各类创新要素配置的导向作用,真正让市场在科技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最后,完善科学的科技创新激励制度。注重给予科技人员利益回报和精神奖励,提高奖励质量,切实提高科研人员的工资待遇水平,重点奖励具有突出贡献的科技创新人才,引导科研人员做出实实在在的重大原创成果,改变以往片面追求经费和论文数量的现象。
  二是打造高水平科技人才队伍。人才是经济社会发展第一资源,也是科技创新的关键因素,更是制约科技创新能力提升的瓶颈,要把科技人才的培养放在首要位置,坚持在实践中发现人才、培养人才、用好人才、集聚人才。首先,加强科技人才培养。遵循人才成长规律,优化科技人才梯队,在实践中培养人才,特别是青年骨干人才,鼓励其参与国内外重大科技活动,在实践中迅速成长起来。其次,加大科技人才引进力度。把握人才流动规律,当代人才流动已经不是简单的从经济欠发达地区流向经济发达地区,而是和该地区的经济,环境,文化以及发展前景等诸多因素有关,吸引人才不能仅依靠高薪,还要给人才真正施展拳脚的舞台,硬件条件固然重要,但是发展机遇更加吸引人,要为人才搭建干事创业的平台,为英雄提供用武之地,增强其自身价值的满足感和自豪感。最后,健全科技人才评价机制。人才评价应包括知识、能力、业绩、品德等各方面。因此在选人用人时,应以人才评价标准为依据,摒弃任人唯亲、裙带关系、论资排辈的不良作风,不能只注重关系忽视了业绩,彻底打破依靠关系和背景去选人用人的条条框框,坚持以公开公平、平等竞争、任人唯贤为导向,促使优秀人才脱颖而出。
  三是营造科技创新生态。首先,完善科技创新基础条件。在科技快速发展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以往的科技基础条件已经远远不能满足科技发展的需要,应避免以往那种条块分割、部门封闭、单位所有、利用率低的现象,加快提升科技创新基础条件,强化科技资源开放共享,从小作坊式的分散研究转化形成“集团军”联合作战。其次,扩大科技开放合作。以全球化视野谋划科技创新,可以推进科技计划对外开放,吸引海外专家和团队联合承担或参与;构建跨国技术转移平台,帮助企业链接全球资源和市场;加强国际合作基地建设,融入国际创新网络,提升我国科技创新水平。最后,开展科技创新宣传。科技创新是推动民族进步和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在历史不断进步过程中始终伴随着科技的发展,任何重大的发现发明都经历过无数次的失败才最终取得成功。创新是对传统的突破甚至是颠覆,所以我们要有勇于冒险、崇尚创新、追求成功、宽容失败的良好心态。从基础教育抓起,开展开放思维,勇于突破的教育;通过科普宣传片、参观科技馆等手段宣传科学知识,提升群众科学素养;提高全民知识产权意识,营造尊重知识,崇尚创新的社会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