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日报:构建国际化城市核心承载区

19.01.2016  10:19
  □郑雷柏凡露
  “十三五”期间,哈尔滨市南岗区按照黑龙江省委十一届六次全会、哈尔滨市委第十三届九次全会部署要求,全面实施“13556”区域经济发展思路,以增强发展实力实施五大战略,以提升民生指数实施五大工程,努力将南岗区建成经济充满活力、科技实力雄厚、人居环境优美、人民生活富庶、社会文明和谐、人民更有尊严的全国文明城区和现代化国际化城市的核心承载区。
  项目聚集发展经济活力提升
  2016年,南岗区坚持以经济工作为中心,本着“产业强区、项目富区”的指导思想,围绕闲置资源、优势产业、承接平台,加大招商选资力度,努力引进更多有助于形成产业集群、完善城区功能、激活存量资产的大项目。进一步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创新完善项目包保、落地服务和目标考核机制,建立大项目服务联盟,畅通服务企业“1+ 5+6”绿色通道,为产业项目落地创造条件。全年谋划推进2000万元以上产业项目48个,总投资770亿元,年度计划投资90亿元。其中,投资100亿元以上项目2个,10亿元以上项目19个,1亿元以上项目20个。
  南岗区加速壮大现代高端服务业产业集群,全面提升秋林、哈西、会展“三大商圈”辐射带动作用,加快资源整合、要素流动、产业集聚,启动“互联网+大商”行动计划,推进虚拟网络与实体店面同步发展。加快推进哈尔滨金融超市、中小企业金融服务平台、金融产业园等项目,实现高端商贸与电子商务深度融合,加速互联网时代的金融“聚变”,建设更具吸引力、辐射力和承载力的“大会展”经济圈,将南岗区建设成为全市乃至全省高端现代服务业集聚区。
  同时,南岗区围绕“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和“中国制造2025”,加强大学科技园建设,建设大学经济圈和产业经济带,以“”筑“”,形成服务全市乃至全省的科技产业策源地;加大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力度,重点推进智慧电机与芯片产业化、新型雷达研发及产业化等技术领先、市场前景广阔的科技项目,实现科技成果就地转化;抢抓哈市入选全国首批小微企业创业创新基地城市示范发展契机,深入开展“两创”示范区建设,加快科技孵化器建设,新增区级孵化器(众创空间)3个,提档升级市级以上孵化器3个,做强做大南岗产业园区。 
  建立完善园区创业创新服务平台和公共服务体系,推进创业孵化园标准工业厂房建设,加快引进新能源、新材料产业项目入驻园区发展。
  注重文化融合建设美丽乡村
  南岗区充分发挥“文化强区”作用,挖掘资源潜力,激活市场要素,彰显文化魅力,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建设全市乃至全省文化旅游时尚产业引领区。加快推进花园街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更新、松雷传媒影视文化基地、哈尔滨文化创新及旅游基地等项目,建设集智慧旅游数据平台、旅游公共服务中心、主题酒店等于一体的文化旅游集散中心项目,将文化旅游时尚产业打造成为最具持久力、最富竞争力的发展新引擎。
  南岗区坚持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城市工作与“三农”工作同步推进,更加注重以人为核心,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深入实施美丽乡村建设三年行动计划,以红旗满族乡东升村、曙光村和王岗镇卫星村为示范,建设更加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大力发展都市休闲观光农业,对运粮河生态旅游休闲特色主题公园进行提档升级,积极推进满族博物馆、丁香花海、八旗兵营、满族风情仿古街道等特色项目,建设休闲、旅游、观光农业新样板。同时,提升黑龙江哈尔滨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建设水平,积极推进台湾农业科技示范园等4个农业产业项目,做强做大“红星”特菜、“玉丰”食用菌、“绿山川”速冻食品等农业特色品牌;加快推进农村土地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促进农村土地承包合同、流转合同和承包经营权证管理信息化、网络化;加快推进“互联网+农业”,建设农业技术试验示范基地,提升农业信息化服务水平,打通科技兴农“最后一公里”。
  加大“民生含量”提高幸福指数
  南岗区以“一切为了南岗区人民幸福”为施政所向,重点推进公共服务惠民工程、城区建管升级工程、社会保障扶助工程、社会平安建设工程、文明城区创建工程等五大工程提升人居幸福指数。
  深化全国现代化教育强区建设。今年该区将新建学校5所,争创市级特色(示范)学校6所,继续深化教育集团化办学模式,做大南岗教育品牌,实现各级各类教育优质、均衡、特色发展。努力建设全国健康强区。
  建设南岗区“智慧健康公共服务平台”。为重点人群提供家庭医生、电子档案和健康卡“三位一体”的健康服务;落实母婴安康行动计划,增加基本公共卫生项目监测频率,将免费健康体检受益人群逐步扩大到60岁,重点人群体检率达到70%以上;探索建立医疗养老联合体,开展“住院治疗、康复护理、生活照料”一体化健康养老服务;启动区人民医院数字化建设,力争建成3000平方米花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同时,积极推进新农保、城居保、医疗保险扩面,实现新型农村和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全覆盖。探索特殊困难家庭、残疾人家庭多渠道帮扶措施,加大特定人群、特殊困难人群的精准帮扶,确保低保和低收入困难家庭救助率达到100%,改善和提高低保、低收入和残疾人家庭的生活质量;深入推进养老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扩大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范围,为2000名高龄老人无偿安装“大管家”终端设备。探索医养结合新模式,建设集颐养、医疗、康复、培训于一体的综合性现代化福利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