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日报:深耕孵化沃土助创业企业化雏为凤

25.11.2016  18:35

  □本报记者彭溢那可

  对于科技型小微企业,创立初期是最艰难的,也是死亡率最高的时期。就像温室大棚里刚萌芽的幼苗需要适合的温度、土壤等环境,初创企业要在变幻莫测的市场大潮中得以生存,也需要一个类似温室的环境,解决人才、资金、市场和管理等创业所需,帮助企业顺利渡过“死亡谷”。科技企业孵化器就是这样一个理想的所在。
  随着我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和双创工作的全面开展,科技企业孵化器和众创空间作为创新创业的重要市场化载体得到快速发展,我国孵化器达2530家,总体数量已经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创业孵化大国。
  按照国家和省委、省政府开展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部署,我省自2015年起实施“千户科技型企业三年行动计划”,省科技厅牵头联合各相关单位共同推进众创空间和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截至今年9月末,我省众创空间和孵化器总数达152家,与2014年相比实现了双倍增。其中,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13家,国家备案众创空间24家。已建成孵化面积300多万平方米,在孵企业3953家,累计孵化企业超过5000家。这其中,有的科技企业孵化器形成了“孵化+投资+增值”的商业模式,有的为中小企业及创客群体打造“互联网+实体”的社群化商业生态系统……它们摒弃传统的思维模式,创新求变,不做“房东”做“股东”,为创新创业者提供多元化、全方位的孵化服务,正发挥着助力科技创新,孵化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创新创业人才,推动龙江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重要作用。日前,记者走进这些积蓄龙江创新创业潜能的智慧集群,在这里,新技术、新业态、新商业模式不断涌现,创新创业思维正被前所未有的激发……
  爱立方孵化器精准对接助企业“敲开”市场“大门
  创业瞄准了市场刚需,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收获。经爱立方孵化器在关键时刻“指点迷津”,恒普激光研发出了具有国际领先水准的“超级耐磨材料激光修复技术”,以刀具修复为突破点进而在我国地铁挖掘领域大展拳脚,并获得了国内三家顶尖市场化基金联合提供的1500万元风险投资。
  日前,记者来到坐落在哈尔滨市机场路开发区的哈尔滨恒普激光应用技术有限公司,破译其获得资本青睐的“秘诀”。
  走进加工车间,地上摆着一些泛黄的金属圆环,恒普激光总经理刘德刚告诉记者,这些是在城市地铁施工中,挖掘地下硬岩时使用过的盾构机的滚刀刀圈,上面的刀刃已被磨没,在过去只能报废掉。如今,恒普激光运用自主研发的超级耐磨材料通过3D打印技术将磨坏的“刀刃”补上去,不仅能像新滚刀一样裂土碎石,而且比原来更坚韧耐磨。
  刘德刚说,这是目前公司的拳头产品。记者不禁疑惑,一个耐磨的盾构机刀圈何以吸引众多风投主动上门?“刀圈虽小但影响巨大。”刘德刚举例说,“香港一段不到20公里的地铁建设,刀具费用预算是1个亿,但在施工完成时耗费了8个亿。主要是由于地下硬岩掘进时,对盾构机刀圈的消耗巨大,在极端环境下整盘刀圈只掘2米就报废了,而整体换刀仅盾构竖井一项就要花费两三千万元。”恒普激光针对这一难题研发的“超级耐磨材料激光修复技术”可以使刀圈的韧性获得倍数增长,避免了盾构机在工作过程中频繁更换刀圈的现状,可为施工节约50%以上的成本。
  在车间的另一侧,一位女硕士正在操作一台柔性激光加工系统,激光器不时打出一簇火花。刘德刚告诉记者,她在用激光将超级耐磨的金属粉末打印到钢板上,对不同金属粉末的耐磨系数进行测试,以配比出更加耐磨的金属材料。
  国际领先的技术,引来了中铁建筑有限公司与恒普激光签订合作协议。其超级耐磨材料激光修复产品将在我国多个大城市的地铁项目建设中获得应用,预计年收益可达千万级别。
  谈起企业的快速发展,刘德刚感慨,得益于爱立方孵化器的精心孵化,尤其是在企业发展的关键时刻“指点迷津”。
  恒普激光的技术团队负责人曾在美国俄亥俄大学研究航空发动机热端叶片修复技术。2013年6月,团队与哈尔滨爱立方孵化器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常舒宇一拍即合,成立了恒普激光公司,并于2014年接受了哈尔滨创业投资集团640万元股权投资。但当时为克服激光融化金属粉末时接触空气的氧化问题,金属3D打印还需要在氩气舱内完成,氩气舱动辙上千万元的售价,使得该项目很难落地。
  “能不能把成本降下来?”为使该技术更容易被市场接受,常舒宇提出。
  团队经过一年的研发攻关,推出了可以直接在空气里打印出复杂金属部件的激光3D打印机,大大降低了技术的应用成本。而能在地铁挖掘刀具修复领域大展拳脚,也是爱立方孵化器引导企业面向市场进行精准对接结出的“硕果”。
  有了孵化器的呵护,恒普激光专注于满足市场需求的技术开发,目前在钛合金、镍基高温合金、磨具钢等新材料激光焊接、激光修复等领域均掌握了核心技术。
  据常舒宇介绍,爱立方孵化器是2015年哈创投集团调整发展思路,整合旗下优势孵化资源,打造的集孵化、投融资对接和创业企业服务为一体的综合孵化器平台,旨在围绕投资驱动成果产业化,形成了“孵化+投资+增值”的商业模式。2016年,爱立方联合众创空间聚集起50家合作运营网点,“我们将这些资源与创业者整合起来,为创业者精准连接服务、经验、人脉,从而助其化茧成蝶。”常舒宇表示。
  万众创业谷“互联网+”助中小企业转型升级
  在一些传统产业利润不断下滑的当下,打造“互联网+实体”的社群化商业生态系统,帮助我省中小企业及创客群体搭上“互联网+”的时代快车,是黑龙江万众创业谷孵化器创立的初衷。
  近日,记者走进坐落于哈尔滨市衡山路9号的万众创业谷,空气中弥漫着浓浓的创业味道。餐饮、摄影、美容等,很多传统产业的小老板都在这里交流洽谈,以期通过“互联网+”促进企业转型升级。企业家姜伟正在与诸多想要加盟的客户洽谈业务。当前的姜伟在商业领域有着多重身份,他既是万众创业谷的联盟成员,又是哈尔滨数家连锁快餐店的老板。
  姜伟坦言,近几年传统餐饮的利润下滑严重,为了寻找到新的增长点他来到了万众创业谷,在这里通过众智与众筹,大伙共同策划出了一个新点子。
  令姜伟信心满满的项目是即将进入市场的“就点她创客快餐连锁”。姜伟的设想是改变过去的实体店经营模式,转而采用加盟网店配送和线上订餐模式,实施冷链配送和现场加热加工。目前已建好500平方米的中央厨房并与哈尔滨市道里区和南岗区的20家小月亮超市达成了合作协议。姜伟估算与传餐饮业相比这个项目从人员、开支、场地等前期投入方面能节省30%;后期的集中采购又能节省30%。而且原料由参与该项目的农业投资商负责,食品安全、源头质量都有了保证。姜伟说虽然名称依旧是快餐连锁,但是这一回要做出自己的品牌效应,并且力争用一年时间将在哈尔滨的网店发展到120个。
  姜伟的转型创业正是万众创业谷特点的体现。万众创业谷的创始人王忠告诉记者,他本人也曾在经营传统项目中遇到瓶颈,于是花费上百万元赴北京、上海和广州等地学习最新的创新创业理念和运营模式,经过此番“头脑风暴”的洗礼,他回哈尔滨创建了1000平方米的众创空间万众创业谷和60万平方米农创孵化基地"创客农场"。
  自2015年6月正式运营至今,万众创业谷和“创客农场”共入驻孵化企业45家。在“资源整合、互助创业”的发展理念下,通过打造社群电商,为创客提供创业、交易、社交为一体的互联网云平台。万众创业谷今年2月通过科技部的审核,成为国家级众创空间。目前仅农产品就有200余款实现线上线下展示销售,日粉丝浏览量达三千余次。未来,万众创业谷还计划成立科技协会,进一步融合科技人才资源;创建公益创业导师团,为全省创客提供公益服务;成立流动孵化器,走进大专院校,为科技创客上门服务。
  打造良好服务生态搭建创业投资平台
  2015年以来,我省新增众创空间和孵化器78家,新增在孵企业2164家,与2014年相比实现了双倍增。但与发达地区相比,与我省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优化升级的总体要求相比,众创空间和孵化器在机制、功能和服务等方面仍有很多有待拓展和优化的空间。
  “‘别盲目扩张’,当企业迅速发展时,是来自科技园的那个声音使我冷静下来,不然只有死路一条。”哈尔滨洪瀚科技发展有限责任公司年营业收入破亿元,已从哈尔滨理工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毕业,但公司创始人李男仍对当初辅导老师的点拨记忆犹新,他使企业在发展拐点上能够顺利转型。
  据省科技厅统计,2015年,我省2974家在孵企业实现总收入80.6亿元,利税5.2亿元,出口创汇0.9亿美元。1894家毕业企业中,已有哈尔滨中飞新技术有限公司等一批科技型企业上市(挂牌)。全省在孵企业共聚集从业人员超过3.7万人,留学归国人员253人,涌现了一批创新型企业家。
  为了促进我省孵化器和众创空间健康发展,推动龙江创新创业蓬勃开展,我省积极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创造宽松准入环境,把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认定管理改为备案制度,积极鼓励社会各主体参与创办众创空间和孵化器。省科技厅会同财政厅以孵化服务绩效为依据,对众创空间和孵化器开展普惠制后补助,两年总计投入1.07亿元支持了155家(次)众创空间和孵化器。日前,省政府制定出台了《关于促进科技企业孵化器和众创空间发展的指导意见》,制订了17条指导意见。
  为打造良好的创新创业服务生态,我省开展“科技助孵行动”,成立省孵化器创新服务联盟,加强众创空间和孵化器从业人员培训,促进众创空间和孵化器转型升级。
  为解决科技型中小企业资金短缺的共性难题,我省积极搭建创业投资平台。促进创业投资与众创空间和孵化器紧密合作。省科技创业投资政府引导基金累计出资5.7亿元,引导社会资本共同设立的“红土科力”等16支创投基金实施投资4亿元,带动其他社会资本跟进投资3亿元,支持“恒普激光”等53家省内科技型企业做大做强,成功助力一批孵化企业化雏为凤,登陆创业板、新三板等资本市场。
  我省积极推进科技企业孵化器和众创空间建设,不断为龙江创新创业者提供多元化、全方位的孵化服务。 本报记者苏强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