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成中国藏家“捡漏”宝地? 专家:踩雷风险大

15.11.2015  09:33

正仓院是一个有特殊防潮措施的木造建筑,也是世界上第一座具有调整湿度功能的珍宝陈列馆。

唐螺钿紫檀五弦琵琶

藏家冯毅从日本藏家手中获得的唐代“海兽葡萄镜”。

吴作人 《母与子》(中国画)

正仓院藏“唐金银平文琴

齐白石 《水草游蟹》(中国画)

日本天皇御藏琵琶套

近日,有报道称,日本拍卖行业成交总额节节攀升,因为“货多价低”,这几年已经成为中国藏家海外捡漏的“宝地”,值得关注。

实际情况真的是这样吗?如果日本真是捡漏“宝地”,那这波热潮又能持续多久?日本所藏中国文物珍品主要是什么?藏家前往“淘宝”,又应该注意哪些事项?就此,记者采访了对日本艺术品市场了然于心的众位业界专家。

确有好东西 价格普遍低

众所周知,由于历史原因,日本所藏中国文物艺术品不胜其数。单就古画而言,据统计,流失海外的达2.3万件,其中有1/3在日本。而近年来,日本民间所有的中国文物艺术品,确实有不少已经回流。像黄庭坚的《砥柱铭》,此前就是日本有邻馆所收,几年前被中国台湾地区的藏家高价购得,引发了一番热议。

经常行走日本的北京匡时国际拍卖有限公司董事长董国强表示,国内几大知名拍卖公司,每年春秋两季都会到日本征集。因为日本从唐代开始就跟中国有密切往来,他们对文物艺术品也一直心怀敬畏,在保护、存放上做得很好。就他所知,日本所藏的宋元明时期的瓷器、元明时期的漆器,量非常大,而且品相很好。除了中国古代书画,中国近现代名家书画,日本也多。譬如张大千曾经在日本生活过,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吴作人、齐白石等人的作品,也大量流到日本。改革开放以后,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到九十年代初,日本的百货公司像高岛屋、西武百货等,也给中国画家办过不少展览,作品直接销售。我们能看到很多权威出版物,像李可染展览画集、林风眠展览画册,都是当时结集出版的。

历史上,日本一直很崇尚中国文化,但自‘二战’以后,他们的国策转为‘脱亚入欧’,到今天已经执行70年了,因此中国文化在日本的影响日益减退,喜欢中国文化的日本人也越来越少了。不要说日本的年轻一代,就是现在50岁左右的日本人,他们和中国文化也已经有较大隔阂了。所以,不少日本人愿意将先人留下来的中国文物艺术品拿出来拍卖。在他们眼里,这些东西已经不具备欣赏性和收藏意义,而且由于他们看不懂,又不是自己花钱买下的,无需成本,在价值认定上会有所偏差。一件价值50万元的东西,你跟他说底价10万元上拍,他通常也会很乐意拿出来,所以,价低是比较普遍的。

上海泓盛拍卖有限公司一高管也表示,由于这些年来日本的经济不太好,藏家后代中的确有不少人愿意将家传的中国文物艺术品转手。

热爱收藏的艺术评论家石建邦告诉记者,两三年前,他在京都参加过一个东寺的跳蚤市场,确实淘到了一些物美价廉的日本“旧货”。“当时我带回了两把老铁壶,每把折合人民币也就几百元,虽然没有‘龙文堂’等名号,但在大陆往往要卖到几千元到上万元一把。还有一件上世纪60年代日本某位工艺大师做的铁花瓶,非常好,还有签名,就更便宜了。”而今年春节,石建邦在日本的鸠居堂(类似国内的朵云轩、荣宝斋等老字号,主做文房四宝)还买到了一方有清代篆刻家刻款的砚台,和国内市面上的清代砚台相比较,不仅品相好,而且价位只有国内的三分之一左右。

青铜镜大藏家冯毅也举例道,他的一位朋友在日本买过一件商周时期的提梁卣,当时只花了30万元人民币,回国后以1600多万元转卖掉了。当然,这种情况可遇不可求。就像他自己从千舌唯司手中以7000万元价位买下的两面唐代顶级青铜镜,也是由于藏家的小家电工厂遭遇亚洲金融危机,资金周转不灵,最后才被迫将宝贝转手的。

若为“捡漏”去 “踩雷”几率高

不过,收藏家颜明则认为,七八年前,日本的中国文物艺术品价位的确比较低,现在这种情况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偶尔也有点漏,但概率不高。当下日本的艺术品拍卖也很透明了,网上可以看预展,国内藏家基本都能收到日本拍卖行的图录,不存在信息不对称所带来的捡漏机会。价格接轨了,甚至有些价格已经超过大陆的拍卖价格。而且除了公立博物馆收藏的,很多民间所有的中国文物艺术品,都回流了。

董国强也表示,日本所藏中国文物艺术品再多,总量仍是有限度的。此前,国内拍卖公司的征集力度不小,所以日本藏家手里的中国文物艺术品,量是越来越少了。“当然,日本还有很多私立博物馆、美术馆,他们大量的藏品还没拿出来卖,而这恐怕是迟早的事,所以机会还是有的。

石建邦则告诉记者,由于过去这几年很多中国古董商在日本候着,甚至专门在那里租房子蹲点,收购中国文物艺术品,再回国转卖,如果不熟悉当地情况的话,普通藏家是很难跟他们抢的。因此,他认为不要抱着做生意的心态去那里找东西,还可能碰到一些“好货”。如果一门心思去捡漏,做发财梦,往往心愿会落空,甚至会受骗上当。

冯毅就直截了当地指出,现在日本的艺术品拍卖公司,大部分是中国人开的。他们大多数在那里生活了一二十年,发现大陆的艺术品市场火起来了,因此开了拍卖公司,主做中国人的生意。“这些公司的拍品,并非都是从日本当地征集的,有些是从大陆运出去的,真真假假,鱼目混珠。一些日本的老收藏家,他们的后代送拍的东西,也不都是真品、精品,因为早期日本人收入的东西,也有赝品。而中国整个收藏界曾经断层过,所以现在大部分人的眼光还不够好,也不愿意下功夫去学习,只是抱着捡漏的心态一哄而去,踩雷的几率恐怕不低。

冯毅特别谈道,日本人收藏中国历代器物,主要都是宋以前的,包括商周时期的青铜器、汉唐的青铜镜、宋代的古陶瓷等,明以后的器物,极少有他们看得上眼的。从清朝末年到民国时期,王公贵族的家藏乃至清宫的宝贝,由于战乱一再流落民间,当时日本的坂本五郎、山中商社,从中国收了很多文物艺术品,他们将最看重的青铜器等精品留在了日本,看不上眼的东西就转卖到了欧美地区。美国人很喜欢中国的青铜器,欧洲人买中国的明清瓷器会多一些,而日本人手里基本是不留明清器物的。“所以到日本买明清以后的器物,要特别留个心眼,恐怕很多都是‘出口转内销’的高仿品,很多猫腻。其实可以去捡漏的‘风声’,恐怕也是国人自己放出来的。捡漏是必须要有眼光的,要能识人识货识宝,并非东西真就好,还必须要是‘珍品’。”冯毅强调。

颜明还告诉记者,日本有一种不公开的文物交流会,采取会员制,没有图录,当场拍卖当场付钱,倒是有一些低价位的好东西。“可以说,能够捡漏的不对外,公开性的拍卖会捡漏可能性小,能够不‘中枪’就不错了。旅游的时候,抱着玩玩的心态去参与一下,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