旱情之后回归过剩 玉米做空策略分析

18.09.2014  13:44

摘要:时逢盛夏,中国内陆河南、东北、内蒙等地区持续干旱,对农作物尤其是玉米生长产生重大不利影响,引发市场对今年中国玉米减产的担忧,玉米现货、期货价格借机上涨,配合市场利多题材的炒作。然至秋收,河南、东北等地陆续迎来及时秋雨,不但送走盛夏,也为玉米保收打下基础。经调查,推测,今年全国玉米总产量下降有限,减产幅度可能在3%以内。另外,全球玉米继续丰产,市场整体供需仍偏向宽松,因此,旱情过后,新玉米将会陆续上市,预计玉米期价中长期仍将面临下行压力。

  一、 天气干旱,虚惊一场  

  (一) 喜迎秋雨,多地旱情缓解

  7月以来,河南、山东、陕西、内蒙古、山西、新疆等12个省区遭遇严重干旱,持续多日、致农作物受灾面积逾7000万亩的旱情正迅速蔓延。受本次旱情影响较严重的省份当属河南,且郑州市因天气持续炎热,一度出现城市居民用水困难的情况。据河南省防汛抗旱指挥部办公室的消息,截至8月4日,全省秋粮受旱面积2714万亩,其中重旱863万亩,主要集中在平顶山、许昌、周口、南阳、开封等地, 受灾面积较多,波及范围较广。

  但进入8月下旬,西北东部、黄淮、江汉、华北和东北地区先后出现大范围降雨天气过程,累计降雨量普遍在25-50毫米,土壤墒情得到改善,大部受旱地区旱情得以缓解。旱情缓解对当前秋粮生产和即将开始的秋冬种极为有利。一是促进玉米灌浆。8月下旬至9月上旬,正值黄淮、西北、华北和东北地区玉米灌浆成熟期,正是需水期。大范围降雨,旱情缓解,对于增加灌浆速率和强度,提高粒重较为有利。二是利于抵御早霜危害。土壤湿度大可以抵御低温空气下沉,对防御霜冻作用明显。三是利于增墒保秋播。降雨有效改善了陕中南部、山西南部、河南大部、安徽北部和江苏中北部土壤墒情,降水渗透一般达30-40厘米。

  (二) 干旱致玉米减产有限

  据中国粮食智囊机构,由于天气干旱,2014年中国玉米产量可能比上年减少2.2%,将是自2010年以来首次下滑。国家粮油信息中心的报告显示,今年中国玉米产量预期为2.138亿吨,比上月预测值调低了850万吨,占比约为3.98%,造成减产的主要因素:一是天气干旱导致玉米产量受损,二是持续阴雨致玉米产生霉变,使其质量下降,但均处往年的正常波动范围内。另据走访,今年豫东、皖北,山东、江苏等地的玉米整体涨势良好,农民普遍反映产量会较去年有所增加,这也将为本年度玉米稳产提供有利条件。

  (三)玉米期价应声回落

  随着国内玉米主产区旱情的逐步缓解,市场炒作焦点逐步消失,玉米期价应声回落,各合约自高点平均回落50-70元/吨不等。

  图1:连玉米期货指数走势图

 

 

  数据来源:研究所 文华财经

  由此可见,本轮玉米价格涨跌在一定程度上是因干旱天气而起,又因秋雨天气而结束,可谓虚惊一场,后市将回归基本面供需宽松的轨道中。

  二、全球玉米供需宽松加剧  

  (一)USDA报告利空不断

  6月份以来,全球大豆及谷物市场的利空均不断出现,外围市场玉米价格更是一跌再跌,9月的USDA报告再次给多头当头一棒,利空再次出现。报告显示,2014/15年度美国玉米总产量、总供给量分别为3.66亿短吨(约3.32亿吨,1短吨=0.907吨) 、3.96亿短吨,较8月份上调923万短吨,幅度分别为2.46%、2.27%,总需求虽然上调431万短吨至3.46亿短吨,涨幅仅为1.24%,因此期末结转库存再次增加491万短吨,库存消费比也上调1.25个百分点至14.71%,为2006/07年度以来的最高水平。

  表1:美国玉米供需平衡表

 

 

  数据来源:大商所网站

  从全球来看,9月份预估的2014/15年度全球玉米供需平衡表变动较多,主要是上调期初库存199万短吨,上调总产量213万短吨,上调总供给量412万短吨,但总使用量仅上调202万短吨,最终致期末结转库存增加209万短吨,库存消费比上调0.17个百分点,为19.56%,创下历史最高纪录。

  表2:世界玉米供需平衡表

 

 

  数据来源:大商所网站

  综合看,2014/15年度全球玉米总产还在增加,而消费需求却不见起色,导致中国、美国乃至全球玉米期末结转库存均增加不少,因此,本次报告对市场影响偏空,且持续不断。

  (二)中国亦不缺玉米

  下图看,2014/15年度中国玉米总产量仍超过1.92亿吨,加上进口及期初库存因素,致全年度玉米总供给量高达2.81亿吨,同时因总需求增加有限,仅为1.75亿吨,使全年度期末结转库存上升至1.06亿吨,库存消费比也攀升至60.88%,同比提高6.37个百分点,创历史最高水平,供需宽松程度可见一斑。

  图2:中国玉米供需平衡表及图示

 

  数据来源:中国汇易网

  (三)玉米或成下一个棉花

  结合USDA报告以及玉米基本供需的实际,可以得出:(1)2014/15年度全球玉米库存压力明显,供需宽松程度可见一斑。(2)2014/15年度美国玉米产量继续增加,主要得益于单产的提高,因出口量增加有限,导致玉米期末库存量继续陡增,库存压力显著,因此美玉米期货大跌理所应当,后市还将继续走弱,预计300美分/蒲式耳或是一个阶段性方向。(3)9月份中国玉米供需报告体现了天气干旱对中国玉米产量的影响,总体减产幅度在600-800万吨范围内,对市场影响有限,预计随着新玉米上市,其价格下行压力陡增。(4)托市收储使玉米价格继续坚挺。按道理说,中国玉米供需宽松程度为世界之最,如棉花,但政府“有形”的手使价格在高位迟迟不下;党的十八大确立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论调,未来一旦直补政策在棉花、大豆上试行成功,国内(000061,股吧)集中实行“直补”新政或不可避免,届时借助巨大的库存压力,玉米价格或一泻千里。如棉花,2014年初还在19000-20000元/吨,一路下泻至13000-14000元/吨,所以,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玉米有可能成为下一个棉花的翻版,时间上或是迟早的事儿。

  三、总结及研判  

  综上所述,本轮玉米现货、期货价格因天气干旱因素而起,自然也可能因天气好转而结束。目前全国大部旱情均已经缓解,价格回归基本面供需宽松控制轨道中理所应当。2014/15年度全球玉米总产量仍在增加,而需求增幅有限,导致玉米供需过剩量继续增加,期末结转库存继续增加,中国、美国的期末库存量陡增,单就中国而言1.06亿吨的期末库存量,占全年总消费量的六成以上。按理说,中国玉米供需宽松程度为世界之最,如棉花,但政府“有形”的手使价格在高位迟迟不下;党的十八大确立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论调,未来一旦直补政策在棉花、大豆上试行成功,国内农产品集中实行“直补”新政或不可避免,届时借助巨大的库存压力,玉米价格或一泻千里。另外,9月下旬以后,新玉米将陆续上市,届时也会对期价形成压力。一言以蔽之,看棉花,观白糖,论玉米,价格或许一目了然。

  四、交易策略与风险控制  

 

 

  五、风险提示  

  1、 内陆及东北干旱持续,致玉米减产量增大。

  2、 国家继续大规模收储玉米,使价格坚挺。

  3、 国内农产品出现超跌反弹,玉米期价跟随走高。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本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