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江时评】解“儿医荒”仅靠恢复招生还不够

03.03.2016  07:42

  徐明辉

  日前,哈尔滨医科大学获批设置本科儿科学专业,学制5年,授予医学学士学位,将于2016年开始招生,计划年招生50人(《黑龙江晨报》3月1日)。

  前一段时间,广州、上海先后有大医院儿科实行急诊停诊或夜间停诊,南京也有大医院儿科停诊。停诊的原因无一例外都是医生人手不够,调配不开。儿科医生短缺情况达到十分突出的程度。

  群众看病难,儿童看病更难。根据中国医师协会的统计,目前我国儿科医生缺口高达20万人。一方面儿医流失严重,儿科医生由于种种原因转到医院其它科室;另一方面儿医人才续接断档:医科大学儿科专业作为调整专业,于1999年起停止招生。哈尔滨医科大学于1988年开设本科儿科医学专业,到1993年,该校取消了儿科本科专业,保留了儿科的博士和硕士研究生继续招生。23年后,重新开设儿科本科专业,填补儿科医生培养机制的漏洞,方向无疑是正确的。

  然而,恢复儿科专业招生,打造儿科医生的“摇篮”,仅仅是缓解儿科医生短缺的第一步。并非儿科专业的毕业生才有资格当儿科医生,就像医科大学没有单独设内科专业并不妨碍内科医生从事工作一样。“儿医荒”的“三寸”,不仅仅是人才接续出了问题,更因儿科医生的大量逃离。

  儿科医生为什么逃离?首先,儿科被誉为“哑科”,孩子自述病情难以清晰表达,需要儿科医生全面调动医学理论知识和丰富的临床经验作出分析判断,工作量大、风险大;其次,医患矛盾在儿科表现较为明显,“心头肉”一生了病,家长通常上网问“度娘”,零敲碎打获得了似是而非的医学知识,对医生的诊治将信将疑,极易引发医患矛盾,让医生躲之不及;第三,儿科医生待遇相对于其他科室低很多,因为儿科辅助检查少、用药量少,在医院现有的绩效分配制度下,儿科医生自然就“水低船低”了。另外,儿科医生晋升困难也是个儿科医生流失的重要原因。

  “小儿科”,在生活中被用来形容价值不大、不值得重视的事情或被人瞧不起的行当。然而,对于整个社会来说,“小儿科”无小事。反观一直以来的“儿医荒”,不得不说是医疗过度市场化的“苦果”之一,是过度依赖市场手段调解医疗服务关系所致。要解决这一矛盾,除了医学院重启招收儿科本科生,还要把儿科医生短缺、儿科夜诊停诊作为社会公共服务的一个短板及时弥补。既然是社会公共服务,就不能完全交由市场决定,应该从体制机制和分配制度上让儿科医生心安下来、人留下来。

  近日,上海市推出硬性要求,明确规定上海二级以上综合医院都将设儿科门诊,社区卫生中心也要提供儿科诊疗。“二孩潮”即将到来,医学院儿科专业的毕业生尚要5年或更长的时间才能出诊,远水难解近渴。当下,留住现有的儿科医生、及时补充儿科医生才是最现实可行的路径。既要安排长远之计,又要解决燃眉之急,民生领域的很多难题都需要远近结合、内外并重的解决之道。《黑龙江日报》(2016年3月3日02版)

编辑:李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