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市机动车保有量突破220万辆 城区拥堵引关注

26.11.2015  09:26

  随着城市经济发展和交通体量的增加,交通拥堵成为昆明难以回避的问题。在“我为云南交通献良策”活动中,城区交通拥堵问题也成为网友关注的焦点。

  近日,昆明市公安局交通警察支队宣传处处长全俊鹏就昆明城区交通拥堵等问题接受新华网采访,并就网友关心的部分问题进行了解答。全俊鹏透露,截至今年11月,昆明市机动车保有量已突破220万辆,持有驾驶证的人员数量达240余万人,人均拥有机动车数量排名全国第4。

   昆明城区交通整体呈现“三高一滞后

  全俊鹏用“三高一滞后”概括了昆明城区拥堵的原因。

  第一是人口密度高。据全俊鹏介绍,目前昆明主城区常住人口达670余万,高密度的人口决定了高频率、高密度的出行需求;第二是机动车辆密度高。昆明市220万机动车保有量,超过2/3在主城范围内频繁进行交通迂回;第三是建筑密度大。目前,昆明市区形成了北市区交通活动圈和南市区交通活动圈,而缺乏完善的路网对接,势必形成片区和整个城区范围内的交通压力。“一滞后”是整体交通设施的滞后,在路网密度、科学化监控覆盖、交通科技设施等方面仍待完善。

  “城市交通拥堵需要交通参与者共同努力才能逐步缓解。”全俊鹏坦言,从交通参与者的角度来看,市民在遵守交通法规、养成良好出行习惯方面尚待提高;而交管部门则在管理方面存在科技化水平不够高,警力不够优化,交通组织不够完善等问题。

   交通格局逐渐向立体化交通转变

  全俊鹏介绍,从1998年至今,昆明的交通发展经历了三个主要阶段,交通格局从“三横四纵”发展到“三横四纵加三环”,并从平面交叉的交通模式逐渐向立体化交通转变。

  针对各个阶段的交通发展特点,交管部门也采取了相应的缓解拥堵措施。

  全俊鹏介绍,1998年到2003年,主要在法制规范上做文章,出台了一系列地方性交通法规,例如限制摩托车、马板车在主城区通行,实施公交优先战略等;2003年到2008年,着重于道路微循环和单行系统建设,在微循环的片区交通上打通了很多断头路,片区以内的微循环和单行系统相互配合,缓解主干道的交通压力;从2008年至今,在路网密度无法快速适应交通流量的情况下,打通环形交通分流主城区交通压力。同时,通过对片区微循环的优化来减少片区和片区之间的交通相互吸引。

   是否取消部分路口禁左将广泛听取民意

  在“我为云南交通献良策”活动中,网友“陆昆雁”认为在一定程度上,禁左提高了直行的效率,但对于需要左转的车辆来说,禁左意味着绕行,故而建议昆明取消禁左。

  全俊鹏介绍,实施禁左的路口必须处于路网运行状况局部饱和区域内,且路口周边路网密度高,有合适的道路网来引导原左转车辆,实施禁左才能有效提升片区交通迂回能力。目前在昆明市一环以内共有40个禁左路口,均是按照这样的原则来设定。

  “在局部问题上,交警部门会站在更宏观的角度来考虑交通格局的构建。”全俊鹏说,随着整个城市交通的发展,管理措施也会随之进行调整,总的原则就是方便市民出行。

  全俊鹏表示,近期交警部门正通过FM91.8云南交通台向市民征集意见,对40个禁左路口中的6个路口是否取消禁左,市民可以通过征集意见平台发表意见和建议。今后,交管部门在交通管理措施方面更多听取民意也将成为常态。

   昆明“限摩令”并非一刀切

  网友“一介草民”认为,昆明主城区限摩以来,摩托车没有了生存的空间,但大批低收入人群和摩托车爱好者对摩托车的依赖有增无减,而且摩托车是一种具有多种优势的出行工具,因此建议取消昆明限摩措施。

  全俊鹏介绍,实施摩托车限行主要是从摩托车存在的安全隐患来考虑的。比如,摩托车运动当中的平衡性、速度的控制以及驾乘人员的安全等。

  全俊鹏认为,堵车时很多摩托车不按信号灯行驶,不顾路口的禁止左转或者禁止右转等管理措施,随意变道,任意穿行……看似摩托车很“便捷”,而其实是一种建立在牺牲自身和他人安全、违反《道路交通安全法》基础上的行为。

  “从近年来的情况看,摩托车限行管理措施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全俊鹏介绍,以今年1月到11月的情况来看,涉及摩托车的交通事故仅占昆明市各类交通事故总量的1/5不到,管控效果明显。

  全俊鹏表示,“限摩”并不是一刀切,在限行的时间和范围之外,同样可以按照法律法规骑行符合标准的摩托车。同时,交警部门也会及时引导相关摩托车俱乐部及社会企业修建符合专业标准的赛道和场地,供摩托车爱好者使用。(罗春明)

   延伸阅读:

  “东方时尚·我为云南交通献良策”大型征集展示活动仍在持续进行,主办方提醒有意投稿的朋友,可通过邮寄:昆明市红塔西路7号新华网云南频道(650228)、邮箱:[email protected],或微信:新华网云南(xhw-yn)、918云南交通台(fm918yn)投寄作品。详情可请登录新华网云南频道(http://www.yn.xinhuanet.com/)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