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高原特色气象现代化惠及千家万户

21.07.2014  09:17

自2012年昆明市被确立为云南省率先基本实现气象现代化试点以来,昆明市以气象工作政府化、气象业务现代化、气象服务社会化为切入点,以推进《昆明市率先基本实现气象现代化工作方案》各项重点任务为核心,以建设群众满意的气象现代化为目标,打造具有高原特色、惠及千家万户的气象现代化,舞起全省高原特色气象现代化“龙头”。

预报准起来

“群众满意的气象现代化是气象事业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群众满意的基础在于昆明市预报准确率的提高。”昆明市气象局局长李文祥说,多年来,昆明市气象服务能力快速发展,综合观测、预报预警以及公共气象服务能力显著提升,天气预报也越来越准确。与2010年相比,昆明市睛雨预报准确率从74%提高到80.72%,公众满意度从88%提高到90%以上。

在气象综合观测体系建设方面,在主要乡镇街道、主城主要淹水点和部分地质灾害易发区建成364个区域自动气象站,实现了主要气象要素的连续自动监测。建成C波段多普勒天气雷达1部,建成TWR01C型局地警戒天气雷达2部,建成X波段中频相参多普勒天气雷达1部,天气雷达监测有效覆盖率达90%以上。建成GCOS探空站、PM2.5气溶胶观测站,可对辐射、酸雨和GPS水汽等进行动态观测。建成5个自动土壤水分观测站以及33个人工土壤观测站。干旱、土壤墒情的监测水平进一步提高。建成新一代极轨卫星数据接收处理系统和市、县区两级气象卫星广播地面接收站,覆盖昆明全市的全方位、立体化气象综合观测体系初步形成。

在天气预报预警系统建设方面,建成昆明市灾害性天气监测预警中心(一期)及其配套的气象通讯及信息网络保障系统、市级农口防灾减灾应急指挥平台和现代化天气预报会商系统,呈贡、东川、嵩明、禄劝建成现代化天气预报会商系统。引入灾害性天气监测预警信息多渠道发布平台、现代化人工影响天气指挥系统、气象应急保障车载系统等性能先进的气象现代化业务系统。自主研发了昆明市气象信息综合服务系统及防御应急系统、预警信息一键式发布系统等,天气预测预报预警水平得到一定提高。

在公共气象服务系统建设方面,建成了决策气象服务手机短信平台、公众气象服务手机短信平台和市级“三农”政务信息发布平台。在全市广大农村地区推广建设以气象公共信息电子显示屏和气象灾害语音预警大喇叭为主要终端的农村气象综合信息服务系统。农民在家门口就能准确、及时地获得天气预报预警以及“三农”信息,有效突破农村公共信息服务“最后一公里”的瓶颈制约。截至6月,全市共建成气象公共信息电子显示屏3551块、语音预警大喇叭632个,全市乡镇气象信息服务站达42个,乡村气象信息员达1237人。其中,气象公共信息电子显示屏在乡镇、行政村的覆盖率达100%。

特色显出来

在气象现代化的探索和实践中,昆明市发挥优势,突出特色,积极打造具有昆明地域特色的高原特色农业服务、常态化人工增雨、雷电灾害防御等气象服务品牌,闯出一条具有高原特色的气象现代化之路。

昆明市以实施官渡区、安宁市国家“三农”气象服务专项建设为契机,科学谋划气象为高原特色农业服务,推进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和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建设。在安宁市云南红梨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建成国家“三农”专项农业气象服务试验示范基地,特色气象服务效益明显,果子不仅品质好,单个体还比原来大了将近2/3。在安宁雁塔村建成全国农村气象灾害防御示范工程和新农村防雷减灾体系建设示范村,过去的雷击重灾区如今成了防雷示范村,全面提升了农村防雷气象服务水平。今年初,官渡区荣膺全国首批、全省唯一的标准化现代农业气象为农服务县(市)区,安宁青龙街道荣膺全国首批标准化气象灾害防御乡镇。高原特色农业气象服务在农业生产、农村改革发展和农民增收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

2009年以来,昆明遭遇连续多年严重干旱,各主要水库蓄水严重不足,城乡生产生活用水形势严峻。2010年以来,昆明市在全省率先开展以增加水库蓄水为主要目的的常态化人工增雨,按照“实现时间上的连续性、空间上的全覆盖、作业上的精准化”发展方向,在云龙、松华坝、清水海、大河、柴河等水库建成常态化人工增雨作业点36个,全市建成人工增雨防雹作业点102个,有作业火箭发射架141部、烟炉6个、作业用车31辆,专、兼职指挥和作业人员373名。通过引进吸收和本地化应用,初步建成了快捷高效的现代化人工影响天气作业指挥系统,人工影响天气指挥水平不断提高、作业效果不断显现,为合理开发利用空中云水资源、保障城乡供水安全、缓解干旱、改善生态环境提供了保障。

昆明属强雷暴区,2006年以来,通过雷电自动监测系统监测年平均雷暴日数多达200天以上,在国内省会城市中仅次于海南省海口市。2013年3月,《昆明市雷电灾害防御条例》正式施行,全市防雷减灾工作步入法制化、规范化管理。随着气象现代化的发展,昆明市还加大了对雷电的防范力度。在全市建成2个闪电定位仪、5个大气电场仪,开展雷电监测预警业务。加强防雷安全社会管理,切实履行社会责任,积极指导、督促相关单位做好雷击风险评估、防雷安全检测等业务。通过雷电监测预警系统,研究、开发和利用先进防雷技术,将雷电灾害预警信息及时统一向社会发布。对昆明地铁1、2号线首期工程南段进行了雷击风险评估,严格依法开展地铁防雷装置设计审核和竣工验收工作,为昆明地铁的安全运行提供气象保障。全面进驻市、县区两级政务服务中心,依法开展防雷装置设计审核和竣工验收工作,防雷行政审批纳入全市建设工程领域并联审批流程,为市民撑起防雷安全“保护伞”。值得一提的是,在石林景区建成了独具昆明特色的雷电灾害防御系统,系统集旅游气象监测、预报预警、公共服务等功能为一体,满足政府及公众对旅游气象服务信息的需求,同时建立旅游气象灾害监测预警预报系统,使游客玩得更放心。

“龙头”舞起来

在气象现代化的进程中,昆明市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将气象现代化建设纳入昆明市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现代化建设的总体布局中,昆明气象现代化“龙头”带动作用不断显现。

2011年《政府工作报告》将完成云龙、松华坝水库常态化人工增雨基地建设列入其中。2013年市委十届三次全会提出健全气象防灾减灾体系。2013年《政府工作报告》也要求完善防灾减灾体系,提高气象灾害防御能力。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新建1800块气象公共信息电子显示屏,让200多万农民直接受益,同时市政府还将此项工作列为昆明市2014年十项惠民实事之一,建成后,昆明市气象公共信息电子显示屏自然村覆盖率将达40%以上,200多万农民将直接受益。

2013年,云南省气象局与昆明市人民政府签署《推进昆明率先实现气象现代化共建美好幸福新昆明气象服务保障体系合作协议》。根据协议,到2017年,昆明市将在云南省率先基本建成适应需求、结构完善、布局合理、功能先进、保障有力的气象现代化体系,气象服务保障整体实力进入西部一流、全国先进行列。双方将重点建设气象监测预报预警系统、公共气象服务系统、人工影响天气系统、县级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平台。

昆明市舞起了全省气象现代化的“龙头”,为全市人民群众交上了一份满意“答卷”。预报预测、公共服务、气象装备先进性、公众满意度等多项气象现代化评价指标名列全省前茅,先后获得全国气象部门文明台站标兵、全省气象部门年度目标管理考核第一名、全省气象行业地面气象测报技能竞赛团体第一名、天气预报职业竞赛州市团体第一名、全省人工影响目标管理考核第一名、“3?18”“3?28”森林火灾扑救先进集体、首届南博会先进集体……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昆明将瞄准群众最期盼的领域,不断提高气象预测预报能力、气象防灾减灾能力、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和开发利用气候资源能力。着力推进一流技术、一流装备、一流人才、一流台站建设,全面融入昆明全面小康社会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使气象现代化成果更多、更好、更公平地惠及千家万户。

 

本文来自“中国服务外包网”: http://chinasourcing.mofcom.gov.cn/ 原文地址: http://chinasourcing.mofcom.gov.cn/c/2014-07-18/172940.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