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晖笔谈】心动不如行动

24.06.2016  15:14

  常春晖

  一个城市有什么样的志愿者队伍,往往折射出这座城市的文明程度,反映出当地居民的整体文明素养。志愿者群体年龄、职业、经历不同,却都讲求奉献、不计回报,传递着对这个社会的温暖与关爱,在赢得公众敬意之时,也激发和唤起大家从事志愿活动的冲动。

  一提起志愿者,脑中往往会浮现出一个团队、一个组织或者是统一着装的某一群人。实则不然,志愿者精神不属于任何一个特定群体,也并非一定需要整齐划一的服装或旗帜为标识,它属于每一个人。志愿者与非志愿者的唯一区别,只在于你是否愿意付诸行动。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行动,让志愿者精神体现价值。大到国家的奥运会、世博会,小到社区的垃圾清理、街头的指示道路,都能见到志愿者的身影。志愿活动涉及诸多社会公益领域,有些看似简单,却并不易做;有的不一定立竿见影,却又需要久久为功,若不是亲自参与,不会体味到个中辛苦,也难以洞悉意义所在。唯有真正迈出步子,去参与、付出,才能真正体现价值、赢得尊重、收获肯定。

  一花独放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行动,让志愿者精神代代传承。志愿服务就像一颗颗文明的种子,志愿者在贡献自己时间和精力的同时,播撒了爱心,传递了文明,引领了风尚,更影响着他人,沿着先行者的足迹,继续埋头做好服务,绽放出更多光彩。很多志愿者,在谈起从事志愿活动的初衷时,都表示是受到老志愿者的影响。志愿活动的魅力,就在于志愿者的一言一行,如春风化雨,感染人心,得到认同,一代一代传承。

  从来为者常成,自古行者常至。关爱、扶助、奉献……今天我在你需要帮助的时候伸出援手,明天你在我束手无策时指点迷津,正所谓“我为人人,人人为我”,每个人都是志愿精神的奉献者,也是志愿精神的受益者。以实际行动彰显奉献精神,把奉献精神转化为价值风尚,社会上就会少一些扶与不扶的纠结,多一些挺身而出的救助,大家才能享受到文明带来的福祉,这个社会才会更美好。

  弘扬志愿者精神,还需理性看待“谨慎”情绪。一些人,并不排除做志愿者,也有心参与志愿活动,只是心怀谨慎,担心“好事没做成反被讹”。对此,我们要看到,随着各地志愿者服务体制机制的不断完善与健全、组织方式与操作规程的不断衍进与理顺,志愿者的行动肯定会越来越有阵地,越来越有保障,推动公益行动的巨轮一直向前而行。

  有问题找志愿者,有时间做志愿者。行动起来,让志愿服务逐步成为人们的自觉行动和生活方式,成为推动城市发展的力量和幸福和谐的支撑,成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约而同的群体行动,托举出永远璀璨绚丽的中华文明。(据黑龙江日报)

编辑:孙姗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