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谁让身份证一直“难自证”?

20.08.2014  12:55

  为了防未成年人网吧上网,身份证不保险,再加一道“手机动态密码”——这是淮安防范未成年人进网吧的最新“技术创新”(详见本报今日A12版)。这事应该说出发点不错,态度上也堪称尽责,但是却让我们有一点“折腾”之感:身份证,真的就这么没用吗?

  先不提查看手机的程序是否有侵犯隐私之嫌,就说号称加入了印刷防伪、芯片防伪、还有证件信息联网的二代身份证,难道依然逃不过“被冒用”的结局,非得拉上手机一起才能“验明正身”吗?如果真是这样,二代证岂不是完全没有“升级”?据最近的报道,今年不少地区的首批二代身份证持有者到了换证的年限。此次采集的信息升级,新加入了指纹采集。但是我们一方面不断升级着身份证的防伪技术,但另一方面又强调身份证“难自证”,这中间问题出在哪里,在投入巨资改进身份证技术的时候,必须考虑考虑。

  由此还想到“老人证”。生活中,不少老人也经历过老年证的“折腾”,要想享受乘坐公共交通优惠、公园门票半价或是补贴发放,都得凭这张证。办理方式通常是凭身份证件和照片到指定地点,有的中间还需要经过街道、老龄办盖章才能生效,如此这般转了一大圈,再回头看看身份证,出生年月不赫然写着吗?为什么一张国家权威认定的身份证,在很多场合连持证者的年龄都证明不了呢?

  很多人说我们是一个“办证大国”。许多看似硬杠杠的证件,仔细推敲下来,似乎都是在做重复“证明”。户口本上已经设置了“婚否”一栏,但单身者购房时却还要再跑一趟民政局,只为开一个“单身证明”;毕业证和学位证的编号也是全国联网系统可查,但是在不少研究生报名中还得自掏腰包来出具一份“学历查询”证明……这些重复的证明不仅浪费行政资源,也实实在在地折腾着普通公众。但是就是有人、有机构乐此不疲,究其原因,恐怕逃不开部门利益、权力资源这些字眼。

  建立公民信息大数据联网、多证合并、一证多能,已经喊了很多年。为什么“一证在手,走遍天下”仍然还挂在嘴上?我们写这篇小文,并非是批评淮安的这个政策,而是借此感慨并强调一下,任何一项政策的目的都应该是让人生活更方便,而不是更折腾。评论员凃秋晨

编辑:刘晓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