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建设接地气的“天府智库”——四川省社会科学院新智库建设纪实

23.11.2015  09:36

    加强新型智库建设,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是各地方社科院普遍思考和探索的问题之一。近年来,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坚持紧贴中心,深接地气,大胆创新,成渝经济区建设研究、天府新区建设研究等一系列研究成果在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近日,记者就地方社科院新型智库建设问题采访了四川省社科院党委书记李后强和院长侯水平。

  把握机遇建设区域特色新智库

  当前,全国上下兴起建设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的热潮,对于地方社科院来说,既是挑战,更是机遇。

  李后强认为,四川省社科院建设“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就是要建设四川特色的智库——“天府智库”,也就是要建设一个“放眼世界、立足全国、服务四川”的特色智库。“天府智库”要服务全川,认真研究四川深化改革的路径和措施,吃透省情民情,找到四川深化改革的着力点和突破口,为四川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提供智力支撑。

  “天府新区2014年11月正式获批为国家级新区,备受海内外关注。”侯水平介绍说,四川省社科院较早就展开了天府新区建设研究,通过从总体规划、设计建设,以及公共服务、土地整理、人口流动等方面进行全面、深入、系统的研究,不断地发现开发建设过程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持续提供智力支撑,促进了天府新区上升为国家战略。

  改革创新提高决策服务能力

  影响力是智库的生命线和价值所在,决定了一个智库功能与作用的大小,而在决策影响力、学术影响力和社会影响力中,最根本和起决定性作用的是决策影响力。

  “天府新区建设研究只是一个较近的例子,成渝经济区建设研究是四川省社科院坚持多年的学术方向。”侯水平向记者介绍说,2005年以四川省社科院林凌研究员为主的科研团队,受国家发改委委托,对成渝经济区发展思路进行研究,撰写出版了《共建繁荣:成渝经济区发展思路研究报告》,受到相关地方党委、政府重视并纳入决策。

  灾后恢复重建研究是四川省社科院近年来的一个工作重点。侯水平告诉记者,在“5·12”汶川地震和“4·20”芦山地震灾害发生及灾后重建过程中,四川省社科院及时创建灾难研究中心,选派专家奔赴灾区,了解灾情,搜集地震灾难资料,为灾后重建建言献策,经四川省委、省政府领导批示采纳的对策建议100多件(次),为科学制定灾后重建政策提供了智力支持。

  建章立制打造忠诚敬业的队伍

  如何打造忠诚敬业的学术队伍,是地方社科院面对的重大考验之一。五年前,为进一步推进改革创新,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四川省社科院提出了“忠诚、创新、开放、和谐”的办院方针。

  据了解,四川省社科院近年来通过反复调研、反复研究建立了一系列规章制度,内容全面细致,并汇编成册,使相关工作有据可依,有章可循。通过建章立制、管理强院,四川省社科院破解了许多发展中出现的问题,为近年来的快速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对于什么是“忠诚”,李后强有很深的体悟。在他看来,忠诚包括对党、国家和人民的忠诚,对真理的忠诚,对家庭的忠诚。忠诚是一种责任,是一种品德,是对社科院的基本要求,没有忠诚就没有方向和底线,就不能称之为合格的科研机构,科研人员也不是称职的科研人员。

  李后强认为,政治纪律是社科研究的生命线。对党、对国家、对人民忠诚是对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者提出的政治要求,作为地方党委和政府的思想库、智囊团,地方社科院要不负党和国家重托,不负人民期望。地方社科院的科研人员,要坚守良知和自觉,为人民做学问,为国家搞研究。

  眼睛向下 深接地气

  “要增强服务地方发展的责任感,积极主动地服务地方发展。要眼睛向下,工作向下,组织科研人员深入企业,深入农村,深入田间地头,深入城乡居民家庭,调查研究,了解实际情况,掌握第一手资料,长期积累。”谈到地方社科院服务地方发展的经验,侯水平认为,要树立服务地方发展的意识,不断增强服务的主动性。同时,要加强研究团队建设,做好相关人才培养。

  在侯水平看来,服务地方发展,不仅要有积极主动的态度,还必须有服务的能力,不能只满足于在地方党委、政府提出重大决策后阐释决策,而且要有为决策提供超前性、储备性的调研成果的能力。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加强学科建设,加强学术理论研究,练好内功,打好基础。

  针对有些研究人员 “自娱自乐”、脱离实际的情况,李后强认为,科研人员要紧贴地方党委、政府中心工作,围绕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问题开展研究,要经常深入实际、深入基层,要多接“地气”,要坚持不懈地做艰苦细致的调研。要结合具体问题大胆创新,杜绝学术抄袭和“炒剩饭”式的重复研究,提高原创水平,不崇拜权威,敢于标新立异,敢于形成自己的学术流派和风格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