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平房”开启大数据时代社会治理新模式

12.08.2014  17:28
“智慧平房”开启大数据时代社会治理新模式 - Harbin.Dbw.Cn
来源: pic.dbw.cn

  一款刚刚上线的政府服务软件传递出崭新的理念:百姓的小事如天大。

  7月29日,随着平房区“民生诉求处理系统”投入试运行,一个名为“天大小事”的APP出现在区政府领导、职能部门负责人及百姓观察员的手机上。

  现在,只要发一个短信息,百姓的诉求就会转化成政府的一项“硬任务”。诉求从受理到处理、督办、评价的全过程,都以公开、透明的方式在手机上同步推送。

  把群众的“心事”当成政府的“大事”,让最为便捷的移动客户端成为沟通政府和百姓的桥梁,这是平房区依托智慧城区建设,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探索出的一条社会治理新路径。

    “天大小事”试运行,畅通城市管理毛细血管

  “松花路9号附近的草坪上有垃圾。”胡继武对着手机录了一段语音。接着,他用手机拍下了草坪上的杂物。最后,他把语音和图片都传上了网络。此刻,时间显示为7月30日14时09分。

  14时15分,胡继武的手机接到通知,城市综合指挥中心已受理此事。

  14时25分,哈经开区保洁大队保洁员项秀玲赶到现场,清理垃圾。

  14时33分,指挥中心接到已处理完毕的通知,随即发布“办结”信息并推送给胡继武。

  14时48分,再次巡查到这里的胡继武检查了清理后的草坪,在手机上对处理结果作出“五星评价”——很满意。

  胡继武是平房区的一名普通居民,几天前,他刚刚被聘为百姓观察员,工作内容并不复杂,就是在指定的社区网格内巡查,如发现诸如路灯不亮、街面破损、噪声扰民等问题及时上传。随之而来的是,他的智能手机上增添了一个新软件——“天大小事”。

  “天下小事”的APP图标简洁明快,是一条做大喊状的人的侧脸曲线,再配上几圈声波。“这个标志很醒目,功能也很好用。”胡继武说,“我十分钟就学会了操作,只要在街面上发现问题,随时可以发出去。”

  “‘天大小事’是一款‘傻瓜式’软件,我们在设计时借鉴了微信的语音功能和淘宝的评价体系,操作简单方便。”平房区信息化办公室主任郭立波介绍,民生诉求在解决过程中,每道程序都可直达区主要领导的手机端,监察局则对处理流程进行全程监督,实现了民意诉求处理的实时督办推进。

  “民意诉求的高效解决是政府工作效能的最直观展现。许多民生诉求从政府的角度上看,是小事;但从百姓的角度看,就是一个人、一家人最关切的大事。不解决,日子就过不下去。”平房区委书记于得志说,“从这个意义上看,小事堪比天大。”——“天大小事”是平房区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树立起的执政理念。现在,这一理念成为“民生诉求处理系统”的响亮名字。

  “天大小事”以解决民生诉求为着力点,对现有政务应用系统进行整合,实现各类民意诉求直接同政府部门对接的扁平化结构,不仅畅通了城市管理毛细血管,更打通了联系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百姓小事变政府大事,“智慧平房”探索社会治理新路

  如何让“天大小事”的执政理念落到实处?在平房区领导看来,这曾是一道难解之题。

  平房区是一个老工业城区,厂大区小的历史和过去企业办社会的历程,使得政府职能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被相对弱化,地方政府在社会管理能力和服务水平上有一定的历史欠账。

  “尽管原有民生服务体系拥有许多非常好的理念和制度,但是由于缺乏必要的管理技术,没能真正融入实践和操作环节。”于得志说,群众为办一件小事往往要跑多个部门。社会上关于部分机关干部服务态度差,审批人员利用职权吃拿卡要、寻租谋私的顾虑和质疑也从未根绝。“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的问题多年来反复强调,始终也没解决好。

  “差距和不足赋予我们更大的历史责任,也让我们开始结合自身特点思考破解之道。”平房区区长王立奇说,“现代城市建设已经掀起一股智慧化的浪潮,这不仅是未来城市的核心竞争力所在,也是迅速提升政府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的突破口,甚至会倒逼整个政府民生服务体系发生积极的变革。”

  在中国云谷曙光哈尔滨云计算中心,电脑显示屏上的平房区地图被分割成一块块界限分明的网格。

  在网格中,放大任一个街口,往来的车辆即可实时监控;点击任一栋楼,该楼的地理信息、人员总数及构成情况便一目了然——这正是支撑“天大小事”民生诉求系统运行的云平台。

  去年,依托大数据、云计算等先进信息技术,平房区启动了智慧城区建设,确立了“一平台、两网、三库、N系统”模式的基本架构。

  “一平台”即全区统一的信息化基础应用云平台,“两网”即底层的光纤环网和社会管理的基础网格,“三库”即人口信息库、法人信息库和空间地理信息库,“N系统”即在统一云平台基础上开发包括“天大小事”在内的N个云应用系统。

  依托“智慧城区”,“天大小事”民生诉求系统、智能化民生事项审批平台等项目陆续开发出来,初步实现了百姓办事流程的规范化。

  先进的云技术,让政务管理和服务实现扁平化,也让“天大小事”执政理念得以真正“落地”。王立奇解释说:“这个系统提供了超期预警功能,办事过程动态留痕,各项审批环节都可以轻点鼠标追溯查询。具体办事环节任何拖沓、不作为,上面层级的局长、区长、监察部门都能即时看见,这就破除了效率低下等顽疾。”

    62项民生审批社区“包办”,“天大小事”倒逼行政改革

  理念催生技术,技术升华理念。新技术的应用带来了“天大小事”的完美解决方案——让管理末梢变为服务前沿,让“百姓之难”化作“政府所急”,让为民服务的“最后一公里”成为贴身百姓的“最近一公里”,悄然之间,平房区实现了“小政府、大社会”、“小社区、大服务”的轻盈转身。

  平房区居民霍慧玲打算办一张单身证明——这个曾经要到民政部门办理的审批,如今在社区就能办。

  8月3日,霍慧玲来到新牧社区服务中心,验身份证、拍照进行身份识别、材料上传、后台审批、回传。几分钟后,霍慧玲从社区打印机上拿到了加盖电子公章的单身证明。

  “太方便了,一个窗口就能办所有事。”霍慧玲说。

  “一个窗口、一张笑脸”的民生服务新模式是平房区“天大小事”执政理念的又一体现——以大数据、云计算技术为支撑的“智能化社区”能够完成60余项涉及民生的政务审批和政务服务事项,赢得了百姓的赞许。

  依托“智慧城区”,平房区社区服务由过去“多平台、一大厅”向“一窗一岛”转变。“原来,各社区要设立8个窗口,配备10多名工作人员。”平房区副区长牟宏峰说,“现在实现智能化后,整合为一个窗口办理,只要3个人。”

  统计显示,截至目前,平房区6个智能化试点社区共为市民办理各类事项2843件,按时办结率及群众满意率均为100%。

  在“天大小事”执政理念的推动下,平房区政府管理方式与服务理念的变革正在加速。目前,各委办局正在进行流程再造,量化审批条件,减少审批环节,缩短审批时限。过去权力向上集中的管理模式正在转变为资源向下汇聚的服务模式。

  “以往社区内党建、城管、公安、民政等部门划分了多套网格,这些网格相互叠加,边界、标准、要求均不相同,网格管理比较混乱。”牟宏峰说,“现在,我们对不同网格重新进行梳理,将其整合为社区综合治理网格,做到了一网多用,大大节省了行政资源,提高了效率。”

  “一切以居民需求为出发点,居民怎么方便政府就怎么改。”王立奇说,“以‘天大小事’为执政理念的‘政务下沉’,对服务载体、管理体制、主体作用及服务手段的创新提出的更高要求,形成了倒逼行政作为方式的变革,实现了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在这一过程中,政府逐渐缩小、隐身,社区的服务能力和作用则进一步突出和加强,逐步向‘小政府、大社会’、‘小社区、大服务’的目标靠近。”

    从“金字塔”到“扁平化”,制度设计成为机关作风“纠偏器”

  “天大小事”使政府处理百姓诉求的流程从“金字塔式”转为“扁平化”,实现了事件处理全程的阳光、透明、可追溯,畅通了联系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更成为机关工作作风的“纠偏器”。

  打开“天大小事”的后台页面,一张“满意度排名”的大榜引人关注——各职能部门回应民生诉求的反馈结果在这里一目了然。

  “‘天大小事’上线试运行后,我们一直感到压力很大。”平房区城管局副局长王显福说,“城管部门涉及到的民生问题较多,回应慢了就会有‘差评’。我们现在8小时之外也不敢松懈,时刻关注着手机上的消息推送。”

  “以往政府处理百姓诉求是‘金字塔式’,情况一级级向上反映,再一层层批示解决,信息封闭,过程较长;现在则是‘扁平化’,职能部门在接到诉求的同时,监察部门、上级领导也同时掌握了这一信息。”郭立波说,“这相当于百姓、同事、领导的多双眼睛都同时在盯着诉求处置的进展,这种公开化、透明化自然就转化成工作加速器。”

  不仅如此,“天大小事”被设计为一个完整的“闭环”管理,一件民生诉求的处理结果只有被当事人评价后,才视为处理完结。评价分为极差、不满意、一般、满意、很满意五个星级,差评多,就意味着工作能力或者作风出了问题。

  精巧的“闭环”模式让“天大小事”也成为机关工作作风的“纠偏器”。按照“天大小事”的设计初衷,群众的满意度将成为组织部门月度、年度考评干部的一项重要指标。

  目前,平房区已启用了首批百姓观察员对“天大小事”进行运行测试。进入正式运行阶段后,将面向社会招聘100名百姓观察员,每天按地理网格巡查民生问题。

  “下一步,每一个平房区居民都可同时下载安装‘天大小事’,以自然人的身份实时向政府反映问题,从而让百姓诉求的即时解决成为城市管理的常态。”郭立波说,“届时,政府的服务延伸到每个神经末梢,城市管理的毛细血管就彻底打通了。”

  “‘天大小事’不仅是一套服务软件、服务程序,更是一种工作理念、工作方法。”平房区委组织部长王英利说,正是从根本上解决了制度设计的“最远一公里”,才畅通了联系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通过带给政府工作人员24小时的“脸红心跳”,从而把管理效能推向更好,让“天大小事”理念落实到每一个具体岗位、具体工作人员的行动中。

  

 

  (稿源:哈尔滨新闻网—哈尔滨日报)

  (作者:姜雪松秦岭李贺冉)

  (编辑:张建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