畅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肇东市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纪实

07.08.2014  17:04

   李晓东 付小良 车彦旭 沈雪 蔡平

  肇东市坚持问题导向,及时回应群众关切的问题,在畅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上积极探索,努力做到让群众的话有地方说、事有地方办、困难有人帮、问题有人管,让群众在党员干部作风转变中切实感受到新变化、新成效。

    自第二批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开展以来,肇东市通过大力开展“双联双包双进”、“开门接访”、“十大专项整治”等活动,解民难、排民忧、连民心、顺民意,提高各级党政组织和党员干部服务群众的能力和水平,真正让群众受益。

     拆除“阻隔墙”,畅通融入群众“最后一公里

    群众无小事,处处关民生,包联无小节,处处解民情。

    肇东市“双联双包双进”活动开展以来,全市5000名干部齐下基层,沉下身坐上热炕头、弯下腰坐上小板凳,与群众唠家常、听群众诉心声、为群众解难题,使干群的心更近了、情更浓了。

    农业银行肇东支行在此次活动中包扶海城乡靠山村。两个月来,这个行与靠山村结上了“亲家”,每周都要串上几回门,通过细致地调查走访,村里的大事小情,他们都“了若指掌”,遇到了谁家有困难,他们都第一时间帮忙,宛然成了村里的“大管家”。

    “我们真切地感到靠山村典型户的致富引带作用正在发挥,贫困户脱贫致富的信心正在恢复,不和谐户正在变得和谐起来,民意诉求的渠道正在畅通起来,良好的屯风民风正在树立之中。”农行肇东支行行长张纵操说。

    陈家屯刘月英因为家庭困难,孩子没钱坐校车,这个行把她们家列为帮扶重点,承诺以后每年对这个孩子进行资助,直到大学毕业。

    党家屯崔仁福有病卧床,家里的房子要倒了,这个行和村里一起协调老人到他侄子家住,并且在鸿基地产为他儿子找到了一份工作。

    吃水难是困扰靠山村几个自然屯的突出问题。4月份,农行在水务局的大力支持下,优先为东岗屯打成一眼水井,让东岗屯居民吃上了自来水。

    4月19日,这个行30名党员和其他包扶单位,与海城乡党政干部一起参加义务植树活动,共种了1000多颗连心树。

    树种起来了,干部在百姓心中的形象也树立起来了。

    当问起靠山村民对“包联”活动的感想时,村民们都说,这次活动把劲儿真正地用到了实处、把事儿真正地办到了百姓心坎上。

    针对靠山村双马架屯养猪户养猪没有订单、养殖效益严重滑坡的情况,这个行主动找到宝迪肉业,请他们帮助解决卖猪难的问题,和靠山村村民签订收购订单;紧接着,这个行又和特驱饲料沟通,在春种结束后为村里的养殖户集中进行养殖辅导,指导农民科学养猪。为了促进农民增收,这个行还和靠山村研究,在种植大户带领下,动员农民扩大种植面积,确定陈家屯的韩海为典型示范户,建议这些大户尽快成立西瓜种植合作社,注册绿色品牌,提高靠山西瓜的知名度,提高收入水平。

    为发挥金融系统在“包联”中的作用,打通农村金融服务“最后一公里”,这个行在海城乡六个行政村建成六个金穗惠农服务站,安装了惠农机具,使村民足不出村就可享受到免费支取小额现金、转账、消费、缴纳新农保、支取新农保等基本金融服务。截至目前,在肇东城乡已建成203个金穗惠农服务站。

     建立“直通车”,畅通群众诉求“最后一公里

    如何畅通群众诉求渠道,是解决损害群众利益问题的关键。

    肇东通过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让群众的话有地方说,让群众的意见得到重视,建议得到采纳,解决了政府听不到群众声音、群众诉求传不到政府的问题,使一切工作都体现群众的意愿、代表群众的利益,架起领导干部和群众之间的“连心桥”。

    市民李树林听说现在领导干部都在走群众路线,市里还实行了开门接访制度,自己也要来“凑个热闹”,他说:“国家的政策好,前两年都鼓励我们交社保,可我就是太固执,认为钱交了还不知道什么时候能挣回来,硬没有交,现在后悔了。我知道这个事怪我自己,可我还是想就这次机会,看看能不能再争取一下。”听着政府工作人员耐心地解答,李树林连连点头。

    为畅通群众诉求“最后一公里”,肇东市实行开门接访和定期下访制度,建立市级领导信访接待日制度,周一到周五按照固定顺序雷打不动接访群众。市委书记赵胜利于每月的10日、市长王立波于每月的20日,在市信访局接访群众。在执法监管部门、窗口单位、服务行业、乡镇和社区设立专门信访接待室,单位主要领导每周一安排1天时间接访群众,每个工作日都要安排一名领导干部8小时值班接访。

    市级领导按照工作分工,坚持每月至少3次深入到矛盾比较集中、问题比较复杂、历史遗留问题较多的地方调查研究,掌握群众诉求,倾听群众呼声,了解民情民意,同基层干部群众一起找问题、理思路、议对策。

    同时,肇东市还设立民意直通热线。开通民意电话专线,设立民意网站、民意微信,打造“一头连市委政府、一头连千家万户”的群众诉求平台,全年365天、全天24小时不“下班”不“放假”,建立“5分钟响应”机制,在第一时间答复、处理群众诉求问题。

     种好“责任田”,畅通为民办事“最后一公里

    肇东市立足整治“特权病”、“冷漠病”、“懒散病”,突出执法监管部门、窗口单位和服务行业,重塑业务流程,改进服务方式,打通群众办事关卡,打造尽职尽责、高效快捷、阳光透明、便民利企的政务服务新模式,切实解决“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问题,及时化解老百姓的难心事、愁心事、烦心事。

    通过亮出权力清单和办事流程,让权力运行在阳光下。肇东市在“中国·肇东”网站设置政务信息公开平台,按照“哪个部门有权力就公开哪个部门,哪个环节有权力就公开哪个环节”的原则,逐个单位向社会公开部门职责、办事流程、办理时限及每项权力、每个环节的具体负责人,每个部门设立一部“岗位电话”,使群众有事能够找准门、找对人。对直接涉及群众利益的68个部门的430项审批事项和74项收费项目进行全面核定,取消不必要的审批和收费项目,通过政务信息平台向社会公开。

    肇东市还建立部门履职群众评判机制。以向群众汇报、请群众评判、让群众满意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组织执法监管部门、窗口单位和服务行业,按照“审批项目全省最少、收费标准全省最低、办事流程全省最简、工作效率全省最高、社会评价全省最好”的“五最”要求,在新闻媒体公开承诺,对各部门单位承诺兑现和履职情况,组织熟悉该部门单位工作的“两代表一委员”、服务对象和该部门单位干部群众进行量分评价,根据得分从高到低排出名次。评价活动每年组织一次,对评价结果较差、问题突出的,市委对其负责人诫勉谈话,督促查清问题、整改解决。两次评价结果仍较差的,对领导班子予以调整。(编辑:石佩霞)